任利平
(甘肅省玉門市林業工作管理站,甘肅玉門765211)
近年來,玉門市立足當地農業資源特點和區位優勢,通過科技服務、政策扶持、企業帶動等有效措施,積極引導農戶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林果產業優勢進一步顯現。
玉門市現有耕地面積6.333萬hm2,農業人口10.07萬人,各鄉(鎮)共發展特色林果產業近1.854萬hm2,其中枸杞1.667萬hm2、葡萄200 hm2、桃杏等0.167萬hm2。設施葡萄、桃樹、櫻桃共計1 300多棚100多hm2。建成了國內最大的黑果枸杞交易市場及花海鎮大暢河、下西號鎮、柳河鎮等5個萬畝枸杞基地。全市林果產量達3萬t以上,總產值達6.5億元以上,農民人均林果收入高于4 900元,占農民人均總收入的26.66%[1],林果產業已成為玉門市實現農民增收及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
玉門市先后成立了玉門市丹青元林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玉門順興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玉門市表青惠農公司、玉門市潤豐倉儲有限公司、玉門市長青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甘肅中農和潤科技有限公司等林果加工、倉儲企業136家,注冊林果品牌24個,市場反應較好的有“花碧綺”“隴宇”“華夏杞寶”“鼎果”“馬超龍雀”等。枸杞加工主要開展凍干、烘干、果品分級包裝等初加工,產品以散裝銷售為主,開展線上銷售的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3家。枸杞年產量約2萬t,枸杞制干主要有自然晾曬、烘干和凍干3種形式,其中自然晾曬占制干枸杞總量的30%左右,約6 000 t;烘干和凍干占枸杞制干總量的70%左右,約1.4萬t,產品遠銷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地[2]。
以農產品物流園為核心,對外抓開拓、對內抓完善,構筑現代化市場體系,配套建設集林果產品加工、倉儲、運銷及信息中介和技術培訓等為一體的枸杞小鎮產業集群,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小金灣黑枸杞交易市場。電商企業數量不斷增加,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不斷完善倉儲物流、冷鏈配送、產地批發等輔助設施,壯大物流企業和經紀人隊伍,目前共建成果蔬保鮮貯藏庫12處,面積達4萬m2,容積達2.4萬m3,年貯藏周轉量約7.5萬t[2]。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建成了集產品展示展銷、貨物倉儲、物流配送、電商培訓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農村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和16個鄉(鎮)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逐步構建起農村電子商務網絡體系。開展線上銷售的企業和合作社達23家,年銷售量為681.1 t;開展訂單銷售的企業和合作社達22家,年銷售量為7 096.4 t;開展散裝銷售的企業和合作社達44家,年銷售量為6 391.5 t。
持續開展與寧夏枸杞研究所等林果科研單位的技術合作,指導玉門市林果產業研究開發,培養技術骨干。積極開展“三新”引進,強化林果標準化栽培示范園區建設,先后開展了幾十項林果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驗證對比試驗,總結制定了《玉門市特色林果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全面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鞏固和完善縣、鄉、村、組四級技術服務網絡,完善林果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機制,不斷拓展服務領域,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全面推行市級特派員培養村級服務員的模式,進一步優化了服務隊伍結構,有效解決了技術力量不足和服務對接不暢的問題,為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基本實現了良種化栽培,林果產業整體管理水平穩步提高。
農民群眾思想觀念陳舊,林果產業發展投入不足,重栽輕管現象普遍存在,不愿投入較多的精力和物力進行標準化生產,導致果品商品率低。部分農民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形成自主發展產業的意識,依賴政府的思想傾向嚴重,缺乏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林果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尚不完善,大部分農戶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玉門市林果產業面積1.854萬hm2,尤其枸杞種植面積達1.647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26%,但產業化發展規模較小,標準化程度低,產品品質不一。果農對果品的質量要求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果品農殘超標,生產上難以做到統一標準集中上市,無法進入高端市場,且缺乏主打品牌,商標品牌混雜,整體市場影響力較弱。技術人員年齡老化,學歷斷層,缺乏高層次的業務領軍人才,不能指導和解決新形勢下林果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林業投入資金短缺,特色林果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足。企業與農民之間聯結不緊密,利益約束機制不完善,林果產品加工企業與分散的農戶之間缺乏緊密的、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多數是松散的合同契約型,不是穩固的利益共同體。品牌意識差,宣傳保護力度不夠,市場銷路還未打開,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制約了外銷市場的拓展。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特別是枸杞加工和銷售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生產能力低,果品加工技術工藝落后,分級、包裝、保質等環節滯后,產品檔次較低、附加值不高,農戶收益大打折扣。
2008年之后,退耕還林、區域特色農林產品開發、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等政策的推動,促使玉門市的特色林果產業快速發展。但部分鄉(鎮)只注重每年的發展面積和任務完成情況,忽略了栽植后的標準化管理,導致產業效益得不到有效提升,產值效應遠遠落后于預期目標。農戶還存在小農經濟觀念,廣種薄收意識嚴重,對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的林果產業認識不到位,沒有真正認識到高效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規律,發展林果產業的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玉門市在產業發展上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明顯加大,但資金投入主要傾向于產業規模的擴大,林果技術服務、技術示范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經費不足。農民群眾在林果標準化生產方面投入的資金和勞動力不足,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也認為林果產業投入大、效益低、收回周期長,不愿將資金投入到林果產業發展,導致林果產業投入明顯不足。大多數林果企業和公司缺乏預冷貯藏和加工設施,聯系外地客商外運銷售和網上小批量的電商銷售效果不明顯,銷售渠道單一,存在林果產品滯銷、浪費、腐爛等現象,產品供、產、銷不暢,群眾有后顧之憂。
進一步整合財政扶持資金,在扶持產業規模的同時,適當扶持標準化生產,特別是要加大林果技術示范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的投入。利用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投向現代農業,扶持引導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建基地、擴規模,引導農戶加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品牌,促進林果產業從“小規?!毕颉按笕后w”轉變,提高生產的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全面提高林果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加大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力度,以標準化生產基地為依托,以枸杞有機化為目標,加大投入力度,推廣枸杞綠色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引導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進行綠色、有機認證,加快無公害枸杞產地(產品)認定(認證)工作。成立專家團隊,在無公害枸杞全面推進工作中逐步修改、完善枸杞生產鏈的技術規程,制定長短期規劃,在品質上提升產品檔次,打造高品質、高標準枸杞市場,以高價格產品加快標準化技術規程的推廣應用。
利用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投向林果產業,興辦各類生產、營銷、服務組織。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培植力度,著重發展林果產品加工和冷鏈倉儲企業。枸杞產品的精深加工項目,要延伸產業鏈條,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品檔次。在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向枸杞小鎮產業園集中,著力打造省級林果產業化示范園區,逐步形成林果產業化經營體系和產業集群。
針對技術落后、力量薄弱的現有林果技術推廣隊伍,應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引進經濟林專業技術人才,全面加大產業標準化技術推廣力度。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和栽培示范,積極爭取技術合作項目,開展技術培訓和試驗示范,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同時,通過代為申請科技經費的方式鼓勵扶持企業、“大場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自己的專業技術人才。
抓住關鍵環節,盯住重要時段,通過專家講座、“土專家”“田秀才”常年現場指導和縣鄉村農技員集中培訓指導相結合等多種形式,手把手向果農傳授林果栽培技術,實現種植戶至少有1人懂技術、會管理的目標。以研發和工業化規模生產為基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力爭在枸杞糖肽、枸杞黃酮、花青素等功能性產品產業化上實現新突破,使玉門枸杞產業邁開高質量、深加工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