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曄,南張杰,張秋芝,潘金豹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北京102206)
青貯玉米具有產量高、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等特點[1],是發展反芻動物養殖業不可或缺的基礎綠色飼料[2],是提高飼養水平、提高產奶量和提高鮮奶品質的最簡潔、安全的途徑。2015—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大力發展青貯產業,隨著“糧改飼”政策實施與種養結合模式試點工作的開展,青貯玉米越來越受到種植戶和養殖企業的青睞,在“節糧型”畜牧業中發揮著提質增效的積極作用。我國對青貯玉米生產、利用起步較晚,一些種植戶和養殖場缺乏青貯玉米的基本認識和基本知識,影響了種養結合協調高效發展[3]。據統計,歐洲青貯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600萬hm2以上,占玉米總面積的42%;美國青貯玉米種植面積266.67萬hm2,占玉米總面積的7%;我國2017年青貯玉米種植面積超過133萬hm2,比2016年增加41%[4]。全株青貯玉米是包括玉米果穗在內的地上部青綠植株,經切碎、發酵后用于草食牲畜的飼料[5]。目前,我國青貯玉米生產以種植戶或養殖場自用為主,商業化的青貯料生產處于起步階段[6]。青貯玉米主要的貯存方式包括青貯窖、青貯堆、青貯壕、青貯塔、袋式青貯和裹包青貯等。
裹包青貯是目前較受歡迎的一種先進的青貯技術[7],利用機械設備將粉碎好的青貯玉米打捆、壓實,再利用拉伸膜裹包起來,進行厭氧發酵的過程[8]。與地上水平窖相比,裹包青貯不受存放地點的限制,可以運輸到距離種植地較遠的牧場,易于商品化[9]。由于裹包青貯現用現開包,避免了窖貯或堆貯過程中的二次發酵問題。裹包青貯制作工序簡單,不受時間、氣候等因素影響,可露天存放,不受存放地點限制。在裹包青貯生產中,青貯玉米原料選擇、青貯料含水量、壓實度、拉伸膜層數等均影響青貯發酵質量的優劣。因此,歸納總結裹包青貯的原料準備、青貯調制技術、青貯質量鑒定和青貯料利用等方面研究和應用效果,制定裹包青貯技術規范,對確保裹包青貯標準化、安全化、高質量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本標準規定了裹包青貯的術語和定義、青貯原料、青貯技術、青貯質量鑒定等主要作業環節和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東華北中晚熟區域(公主嶺、沈陽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天津武清區、太原市、長治市、忻州市等)青貯玉米種植區和各類養殖戶,其他生態條件相似的地區亦可參照使用。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 B/T 21961玉米收獲機械試驗方法;G B/T10647飼料工業通用術語。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包括玉米果穗在內的地上部青綠植株,經切碎、發酵后用于草食家畜飼料。
為滿足青貯發酵需要而在青貯原料中加入少量微生物菌劑。
選擇生育期適宜,即同一生態區普通玉米品種黑層出現時,青貯玉米品種籽粒乳線位置1/2為適宜的青貯玉米品種,且生物產量高、抗倒性好、抗病性好、持綠性好、品質優良。
根據當地玉米成熟度適時進行收獲作業。青貯玉米籽粒乳線達1/4~3/4時,宜適時進行機械化收獲,乳線達1/2時為最佳收獲期。
干物質含量30%~35%為宜。
割茬高度15~20 cm。
全株青貯玉米切割長度宜為0.95~1.5 cm。
籽粒破損率大于50%。
根據當地的農藝要求、地塊大小、作業要求選擇合適的收獲機械。青貯玉米收獲機的作業質量應符合G B/T 21961的規定,以帶揉絲功能的機械為宜。
收獲后的青貯玉米宜在24 h內進行裹包青貯。
每1 000 k g青貯料添加2.5 k g乳酸菌類菌劑。乳酸菌加水活化后配置成乳酸菌溶液,均勻噴灑在青貯料表面,并進行翻拌。
壓實密度一般≥500k g/m3,鮮重密度750k g/m3最佳。
選用由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制成[10],具有良好的伸縮性、粘附性、延展性和氣密性的拉伸膜,具有防鼠效果為宜。
將混有添加劑的青貯原料裝入高密度壓縮裹包機中進行裹包,拉伸膜裹包層數4~6層為宜[11]。
包膜完成后,從裹包機上卸下已制作完成的包膜青貯料,整齊堆放在院里火源、鼠害、牲畜觸及不到的地方,堆放不應超過3層。搬運時不應扎透、磨破包膜,以免漏氣。堆放或運輸過程中發現包膜破損,應及時用膠帶粘貼破損處。
顏色呈黃綠、青綠接近原色,具有芳香或酒酸味,濕潤松散,莖葉保持原狀,p H≤4.2[12]。
顏色呈黃褐或暗褐色,有刺鼻酸味,香味淡,柔軟水分多,p H為4.2~4.5。
顏色呈黑色或墨綠色,有刺鼻臭味、霉味,發黏,滴水,腐爛結塊,無法辨認莖葉結構,p H≥4.6。
裹包青貯一般經過40~50 d即可開封使用。拆開外包裹膜取出青貯料即可,取喂量按家畜飼養量以當天喂完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