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增軍
(甘肅省高臺縣大湖灣水管所,甘肅高臺734300)
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得到了有效的重視和發展,但受相關制度及觀念的影響,其發展面臨著一定的困境。為了凸顯農田水利建設的作用和價值,需探討破解其發展困境的對策。
我國對經濟建設非常重視,但地區間存在較大差異,使得經濟發展也存在較大落差。偏遠地區農民的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大部分農民以種植農作物為生。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可使農作物的種植效益得到顯著的提升,從而實現穩定、高效生產,為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當地經濟水平提供保障。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傳統的種植模式下,氣候和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種植具有直接影響,耐旱品種是農民的首選,制約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1]。為了改善這種情況,需強化農田水利建設,在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同時,使農業種植結構得到有效優化。
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來講,管理理念存在明顯的滯后性,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制約了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部分地區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人員的相關理論知識和管理方法都十分欠缺,加之管理理念落后,使得權責無法得到有效界定,導致農田水利建設面臨的問題較多[2]。
農田灌溉是農田水利的核心,傳統的澆灌方式以大水漫灌為主,造成了水電資源的大量浪費。近年來滴灌及低壓管灌技術的推廣,明顯改善了水電資源的浪費問題,但新技術應用和傳統思想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導致節水灌溉工程的優勢不能被最大化的凸顯,甚至被棄用[3]。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全面落實,開始全面推廣新型節水灌溉技術,使得大型集約化智能灌溉管理成為了全新的課題。
以往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以集體組織為主,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農田水利責任主體模糊,不能全面落實監管責任[4]。
農村稅費改革的全面實施,減輕了農民的生活壓力。但隨著農業稅的取消,部分農田水利建設失去了資金來源。雖然國家對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對水利工程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但僅依靠國家投資無法保證工程順利實施,后期還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其進行維修、改造。水利工程投資主體具有明顯的單一性,且缺乏良性投資機制,導致投資呈縮減趨勢,農田水利建設所需資金的缺口不斷增大,限制或削弱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
首先,農田水利建設需改變傳統的思想認知,提升群眾的節水意識,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提供基礎保障。為了節約水資源,需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完善各環節的節水管理。其次,要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責任及責任主體。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可以自然村為單位落實管理責任,存在多村共用現象時,可實施輪流制管理。最后,農田水利維修管理資金可由相關自然村分攤,從而確保農田水利維護養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農業生產輸水效率[5]。
資金投入量與農田水利建設息息相關,為了促使農田水利建設健康發展,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首先,政府要對農田水利建設進行合理管理與指導,有效促進當地的農田水利建設。其次,要拓展籌資渠道,使籌資渠道多樣化。最后,要加大監督力度,對資金流進行監管,明確資金去向,確保資金利用的合理性。
農田水利建設的健康發展,可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農民的經濟收入,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應構建完善的保障機制,對農田水利設施的作用進行宣傳,使其重要性能被充分認知。首先,政府應加大與其他部門的合作,為水利工程建設籌集資金[6]。其次,要提升農民的素質,使其正確認識農業種植技術,合理應用新技術和新型設備。
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水利設施的建設及使用,因此要加大力度對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農田水利主體工程建設完成后,需明確水利工程的管理者,并定期對管理者進行培訓,提升其理論知識及管理水平。另外,可組織召開分享會,將管理者組織在一起,分享相關工作經驗,并對新時期的管理方式進行創新研究。
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發展及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使其能夠良好發展,為農業健康發展奠定基礎,需對突破其發展困境的對策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