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紅 韓 青
(1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2唐山師范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振興鄉村,就是要留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發展中保留我們民族本身的特質,使傳統與現代交融互補”。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鄉村,是祖祖輩輩認知方式、生活智慧、性格特征與審美意識的綜合體現,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碼。新時代鄉村的振興就是要挖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藏,從搜尋鄉村物質景觀到探尋鄉土文明中的文化認同與情感歸屬,從推動獨具美學意義與歷史價值的鄉村藝術產品產業化,到鄉賢藝人的培育,再到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的規律,進行學科化建設。
但遺憾的是,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還落后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所以本文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這一議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闡釋。第一,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第二,分析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的關鍵要素;第三,提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的建議。
1.1 現狀分析
1.1.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4年,《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蘇州宣言》,將青少年教育作為世界遺產保護的重點;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規定了“文化遺產日”,普及文化遺產保護常識;2010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在中小學開展創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顒拥耐ㄖ?;2011年,專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進一步規范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發布,把文化資源建設上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
近些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從政治層面轉向了學術層面,各高校相繼成立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機構。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在原民間美術研究室的基礎上,率先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隨后,中山大學等一大批高校也設立了名稱相似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文化部所屬的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更名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批準設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此外,與研究有關的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遺產網也都相繼出現。
1.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傳承指時間上的延續,青少年的代際傳承是重點,其傳承條件有四,即可持續、活態性、共鳴性以及指向的功利性;苑利、顧軍在借鑒日本、韓國、法國、意大利等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的物質化、以人為本、活態保護、多樣性保護、精品保護等原則,具有基礎性、內生性、地域性、綜合性等特征,且具有歷史傳承、科學認知、審美藝術、經濟開發等價值。
1.2 高校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平臺,理應承擔起傳承創新非物質文化教育遺產的重要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生生不息”和“自強不息”的意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資源。2002年10月召開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最早提出了非遺教育傳承的問題,2005年張衛民指出教育探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新方向;2003年喬曉光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學教育和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建立開放的非遺教育體系,2011年譚宏等立足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研究》,系統構建貫通幼兒、中小學、大學的非遺教育體系;2013年王文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為首版教材,重慶文理學院建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課已經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率先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大膽實踐。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是鮮有真正從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探討,現實中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2.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理論研究不夠。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大多是從自己的專業方向出發,比如從民俗學、人類學、博物館學、歷史學或藝術學的角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生動的個案,或者以自己的專業為落腳點,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理念與方法指導本專業的研究。這些具體操作層面的個案、論文或者專著,為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啟示,但是理論研究不夠,缺少高度綜合的基礎理論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難以從宏觀上和本質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提供指導。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高校教育系統的耦合性有欠缺。學者在從自己的專業角度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時,缺乏學科建設的整體視野和整體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屬于文化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任何一個子系統都很難單獨對另一個子系統發揮作用。只有參照系統耦合理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中引入系統耦合機制。加強兩個系統間的協調,才能總體上使二者的耦合性達到最優,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在學校文化教育中形同虛設的局面、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脫節等系列問題。
2.3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研隊伍不足。我國雖然有數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組織、傳習所、實踐基地,每年也舉辦多場學術會議,但站在學科發展的角度,絕大多數與會者、研究人員是從個人興趣出發,要么單打獨斗、孤軍奮戰,要么研究問題碎片化,無系統、無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和研究無法形成學科的聚合效應。
不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案例研究、理論探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的系統耦合,都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共同體的構建。要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持續情懷、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感,并且具有明顯學科指向的傳承人、保護者和研究者聯合起來,組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研共同體、發展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要素有三:一是聚攏人才;二是明晰路徑;三是確定標準。
3.1 人才。人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的第一要素,居于首要位置。這里的人才不僅包括主導的政府、“主腦”的學者、主體的傳承人,還應有傳習人,即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
因為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故去而成為了絕響,50歲左右的中年人處于承上啟下的中端,仍在堅守著本鄉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地,但處于傳承鏈下端的青年人卻不屑于繼承傳統文化。所以亟待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幼兒園、小學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啟蒙教育,中學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教育,大學開始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教育,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
3.2 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目標的實現需要成員、中介、機制三維的共同作用。緊緊圍繞學科化建設這一核心目標,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教育中的真實問題;根據目標配備人員,組建由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研究者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發展共同體,創造性地投身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偉大實踐;選擇中介,探索專業、課程、項目、方法、人才“五位一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體系。
在此基礎上,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機制,具體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即教師從研究人員、研究中心、教學團隊到文創共同體的專業發展路徑;科研成果轉換路徑,即從研究論文、專著、教科書到行業標準的研究成果轉換路徑;傳習人發展路徑,即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業教育、專業教育到職業教育的成人成才路徑。
3.3 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才能學科化?問題本位、專業本位與系統本位這三個標準與實現路徑密切相關。問題本位就是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客觀、真實的問題,防范“以用代學、急用而學”的急功近利式思維,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象、范疇、本質、規律等本質上的問題。專業本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的依據?!皩W科”(discipline)從本質上講就是“標明、劃定、保持乃至開拓學科專業化邊界、范圍和研究范式的一套學術行為規則”,要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與文化學、遺產學等其他學科的根本區別,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安身立命的專業空間。系統本位,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系統本位,也就是說選擇最具有整合力和包容性的基本學科模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提供有機系統的學科模版,在此基礎上構建非物質文化生態。
為加速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進程,借鑒文秋芳教授“應用語言學國際化”的戰略思想提出如下兩點建議。
4.1 建立學術共同體。在“信息化”時代,我們要從“手工作坊式”的研究中走出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共同體。第一,破除封閉思想觀念,建立開放的學校教學管理平臺,通過校企、校地、校際合作辦學、合作教育、合作就業,實現學校管理平臺集約化,讓其成為教師共創、共治、共享價值活動的支撐和基礎。第二,構建網狀結構專業發展共同體,實行對基層教學組織的的低層控制。也就是說賦予基層專業教研室“第一推動力”,促使新的轉型路徑、新的轉型方案從基層教學組織中誕生,從而觸動教學團隊、研發團隊自發、自為地演進成長。第三,創建命運共同體?;诿鞔_學科歸屬和學科意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共同體研發有價值、有個性、高辨識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IP,探索非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
4.2 開展系統非遺養成教育。養成路徑: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管理素養”為核心,探索通曉—創造—技術開發—國際影響拓展的“四環相扣”養成路徑。育人模式:優化目標專業化—內容課程化—過程項目化—方法民族志化—人才復合化“五化一體”實踐育人模式。行動計劃: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參照“365百姓故事會”,啟動大學生講好身邊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的“八個一”行動計劃,即一種小吃、一個節日、一種時尚、一個景點、一種鄉愁、一個人物、一條家訓、一項發明。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是在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探尋其創造性轉化條件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共同體在融媒環境下共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養成體系,逐步研發非遺文化IP,探索“五位一體”非遺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對于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人類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