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芳 趙振海
(1灤南縣長凝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河北 灤南 063500;2灤南縣宋道口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河北 灤南 063500)
灤南縣東部的宋道口鎮、長凝鎮是小麥、玉米的糧食作物主產區,土壤質地為壤土,土壤耕層養分平均含量為有機質1.1039%,全氮0.0734%,堿解氮50.92 mg/kg,速效磷5.09 mg/kg,速效鉀118.5 mg/kg。通氣透水、保水保溫性能都較好,是較理想的農業土壤,適應多種農作物種植,單位面積產量高。近幾年,縣鎮農業部門通過新品種的引進推廣、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田間管理技術的優化組合,實現了小麥單產超700kg的高產記錄。
“誠麥1號”通過幾年的試驗觀察和示范種植,深受群眾的歡迎。該品種植株矮小,穗形緊湊,抗病性較好,2020年秋后在灤南推廣面積迅速擴大。
該品種由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和河北奔誠種業有限公司聯合培育,2020年通過河北省北部冬麥區審定(編號冀審麥20200015),適宜在河北省中北部冬麥區中高水肥地塊種植。
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平均生育期249d,比對照中麥175熟期晚1.7d。在冀東地區栽培,比良星99早熟2~3d。幼苗半匍匐,葉色綠色,分蘗力強,成株株型半緊湊,株高71.2cm。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半硬質,籽粒較飽滿。一般畝穗數44.5萬穗,穗粒數34.2個,千粒重39.6g,熟相較好。
該品種抗寒性好,抗病性鑒定為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葉銹病。2018~2019年度同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6.4kg,比對照增產5.2%。2018~2019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4.2kg,比對照增產5.4%。
2.1 播期確定。針對一年兩熟制,夏玉米收獲期在9月底前完成,玉米收獲后立即清運玉米秸稈,有條件的用機械粉碎全株還田,均勻噴灑于地表。隨即用大型播種機播種小麥,力爭在10月10日前完成小麥播種。
2.2 播量確定。如果是將玉米秸稈清運后播種,播期在10月1日,小麥畝用種量控制在15kg。近幾年,人們較少施用有機粗肥,為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倡全株玉米粉碎還田,考慮小麥種粒與土壤接觸不實,要適當加大畝播量,每畝用種加大到17.5kg。每延遲1d播種加大用量0.5kg。
2.3 施肥。灤南縣東部壤土區有機質含量可達1%以上,由于土壤顆粒黏重,易吸附固定磷元素,提倡施用高氮、低磷、高鉀的三元素復混肥。高氮為的是促苗早發,冬前形成壯苗;低磷是為了降低成本,只要土壤理化性狀改變了,被土壤顆粒吸附的磷元素會被小麥根系重新吸收利用;高鉀是為了保證小麥生長發育后期的吸肥需求,壯實秸稈,提高抗倒伏、抗干熱風的能力。生產上,提倡施用高氮、低磷、高鉀的復混肥40~50kg。
2.4 冬前管理。如果苗期干旱,要澆一次透水保苗早發,尤其是對于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的地塊,可起到壓實土壤的作用。在苗期不澆水的情況下,封凍水的澆灌時間適當提前,由11月下旬提前到上旬,即在立冬后開始澆封凍水,促根系下扎,保安全越冬。在冬前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小麥2~4葉期、雜草1~3葉期,可選用彪虎、驃馬防治。彪虎或驃馬每畝用量為3~3.5g。唑草酮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僅為幾小時,對下茬作物非常安全。唑草酮在冬前化除使用時,每畝用量一般為0.8g,兌水量30kg即可。
2.5 春季管理。越冬前個體茁壯,群體較大,成穗數問題不大時,采取“冬前促、返青控、拔節攻穗重”的措施。推遲澆返青水,以控制小蘗滋生,促大蘗壯大,直到2葉或旗葉露尖前后(第一節固定、二節伸長時)追肥澆水。隨澆水每畝追施氮肥(尿素)30~40kg。根據降雨情況而定,如果干旱,一般在5月中下旬,小麥揚花后至灌漿初期再澆一遍水,保證灌漿期小麥對水分的需求。由于“誠麥一號”小麥株高較低,抗倒性較好,一般不需要噴施矮化制劑。
2.6 病蟲害防治。應注重防治的病蟲害有小麥吸漿蟲、蚜蟲和白粉病。
2.6.1 小麥紅吸漿蟲。小麥紅吸漿蟲在灤南縣最早是2010年發現于長凝鎮的邱營村,受害面積20畝。近幾年隨著機械化跨區作業的影響,有逐漸向南部、北部擴展的趨勢,在長凝鎮、馬城鎮、宋道口鎮均有點片發生,生產上應引起高度重視。紅吸漿蟲是小麥上的一種毀滅性害蟲,該蟲一生分為成蟲、卵、幼蟲、蛹四個階段,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結圓繭以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麥粒癟痩、空殼而減產,受害麥田一般減產20%~30%,重發生田可減產50%~60%。被吸漿蟲危害的麥田,其長勢和穗型大小不受影響,主要是麥粒被吸空、麥稈表現直立不倒,容易造成群眾的忽視,甚至錯覺。
防治措施:①土壤處理。小麥播種前,用2%甲基異柳磷粉劑,兌細砂土25kg,于小麥播種前均勻撒施地表,隨小麥播種用旋耕機將藥土翻入土中,可有效殺滅越冬幼蟲。②幼蟲(蛹)期防治。防治適期在4月下旬,小麥孕穗至吐穗前,幼蟲上升到表土層化蛹時,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150 ml,均勻噴灑在25kg細砂土上,混拌均勻撒施于麥田中,撒施后立即澆水,防治效果更好。藥土要現配現用,濕度掌握沙土含水量在13%~15%,這個濕度配制后的藥土,藥面能與土充分混合,撒施麥田后,藥面不會黏在麥葉上,避免引起藥害。③蟲期藥劑防治。在小麥田間抽穗率達70%(5月上中旬)時用藥,畝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 ml兌水30kg噴霧防治,同時可兼治麥蚜。
2.6.2 白粉病。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施肥和灌溉水的提高,田間麥株群體增大,透風透光較差,從而引起小麥白粉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小麥白粉病的發生,受寄主、病原、氣候條件及栽培條件的影響,小麥不同品種,抗病性有明顯差異。從去年生產實踐看,“誠麥一號”小麥品種對白粉病有較好的抗性。
2.6.3 麥蚜。常見的有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兩種,防治指標為百莖有蚜450~600頭。為減少施藥次數,減輕對天敵的殺傷危害。生產上推廣小麥“一噴三防”技術,在5月上中旬小麥蚜蟲開始由下部葉片向穗部轉移危害,百株蚜量達到500頭以上時,將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混合均勻噴施。常用的處方有每畝用10%吡蟲啉粉劑10g+12.5%晴菌唑乳油30 ml+磷酸二氫鉀10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 ml+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80g+100g磷酸二氫鉀。殺滅蚜蟲同時,可以防治白粉病、銹病,并達到抵御干熱風、防早衰、增粒重的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