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靜
(邢臺市信都區農業農村局 054000)
栽培場地提前做好環境清潔、殺蟲工作。選擇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的地方最好。砂壤土、壤土或粘壤土均可,選擇土質疏松透氣、腐殖質含量高的地塊。土壤弱堿性至微酸性,pH值為6.5~8.0,鹽堿地不能用。
日光溫室冬季出菇要求最低地溫高于6℃,推薦使用蓋苫冷棚或日光溫室,棚內安裝噴管帶或微噴;冷棚也可以,產量稍低一些。羊肚菌忌陽光直射,三分陽七分陰的光照環境最好,栽培時應使用遮陽網,遮陽網密度為6針。
在氣溫降至20℃以下至冬季上凍前一個月播種,一般10月下旬~11月初播種,溫室12月~2月下旬出菇,蓋苫冷棚2月下旬~3月下旬出菇,冷棚3月中旬~4月上旬出菇。
畝施商品有機肥800~1 000kg、三元高鉀復合肥25kg、石灰粉75~100kg,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可不用有機肥,用旋耕機將地翻1~2次,做成平畦或畦高5~10cm小高畦,土壤含水量40%~50%最好。注意整地前翻耕后做好清棚、殺蟲、殺菌處理。
5.1 播種量。選擇優良菌種,每畝用量200~300kg。
5.2 播種方式。溝播或撒播,溝深5~6cm,溝間距20cm。
5.3 播種后覆土。厚度為2~4cm,覆土后將土面拍實。
5.4 播后澆水。播后3d菌絲開始萌發,澆透水1次。
6.1 擺放時間。播種后5~7d,畦面形成乳白色“鹽霜狀”晶體孢子層時擺放營養袋。
6.2 擺放數量。營養袋中的麥粒含量不低于50%,營養袋規格150 mm×220 mm(干重≥275g/袋)或170 mm×350 mm(干重≥400g/袋)的折角袋,每畝擺放2 200袋左右(每平米5~6個),不超過3 000袋。
6.3 擺袋。用小刀沿營養袋長度方向劃兩條10~12cm長的口,將有開口一面緊貼地面,擺在土壤表面。注意開口一面必須充分接觸地面上的白色菌霜。
7.1 溫度。最適地溫10℃~18℃;極限高溫28℃,氣溫切勿超過28℃;低于2℃菌絲休眠。
7.2 濕度。適宜空氣相對濕度為75%~80%。
7.3 空氣。氧氣充足,有利于菌絲健壯生長。
7.4 光線。黑暗或微弱光。
8.1 選擇性撤除營養袋。播種后45~60d,畦面菌霜消退,畦面發黃時撤出污染及蟲害的營養袋。
8.2 溫度管理。適宜溫度范圍內,掌握寧低勿高的原則,溫度低、產量高、生長慢、菌肉厚、病蟲害發生少、品質高。原基階段:最適地溫6℃~12℃,地溫在15℃以上不易形成原基,溫差5℃~10℃較好。子實體生長階段:最適地溫為8℃~16℃,棚內氣溫超過20℃時可全天通風;氣溫不要不超過25℃;溫差不超過10℃,否則極易造成幼菇死亡。
8.3 濕度管理。羊肚菌子囊果喜濕不耐澇,不耐干旱,強光、干燥停止生長;要求空氣相對濕度85%。
8.4 澆水
8.4.1 澆水原則。掌握小雨或陰天不澆水;氣溫低中午澆、氣溫高早晚澆,氣溫15℃以下中午澆水,氣溫18℃以上時早晚噴水、氣溫10℃以下不噴水的原則。
8.4.2 看時期澆水。①催菇期:澆一次透水,澆水后加大通風量;②原基期:畦面出現0.5~1 mm大小的球狀原基后,保持床面潮濕;③快速生長期:子實體長至5cm以上時,保持床面濕潤即可,空氣濕度85%左右,加強通風。
8.5 空氣。通風良好,羊肚菌生長良好。溫度超過20℃可撤掉棚膜,只留遮陽網。
8.6 光線。原基分化和生長發育均需要光線,黑暗條件下不能形成原基;趨光性明顯,但光線過強菌蓋變薄、顏色變黑。
子實體出土后10d左右,顏色由深灰色變成黃褐色或黑色,菌蓋表面窩狀凹陷充分即可采收。采收時戴一次性手套,采收后清理泥土及時銷售或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