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宇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 湘潭 411000)
關鍵字: 養老服務; 農村; 鄉村振興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2020 年,國家統計局發布《2019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60 周歲以上人口為25 388 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8.1%。農村地區老齡人口比重更高,根據全國老齡辦的預測數據,中國農村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農村總人口中所占比例,2020 年為22.3%,2035 年為37.7%,2050 年將增加到39.9%。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農村地區高齡老人的日常監管、照護、輔助需求急劇增加。
從鄉村振興的研究視角出發,不斷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的重點。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為農村留守老年人提供關愛服務,維護農村老人合法生存權益,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
1.1 農村地區傳統養老模式難以維系老人的基本養老需求。費孝通認為中西方家庭養老具有不同特色,將西方養老行為定義為社會福利保障體制下的“接力模式”,中國傳統養老行為概括為個體家庭環境下的“反饋模式”,即中國農村老人的贍養主要來自“子代”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供給。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獨居老人比例為32.64%,其中農村獨居老人的比例為30.77%。原因就在于隨著城鄉融合過程中農村青年勞動力人口的大量轉移,農村空巢老人問題日益嚴重,傳統農村“反饋模式”的養老方式日漸式微。目前農村養老服務在資金投入、養老設施、養老觀念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影響了農村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難以滿足劇增的農村地區養老需求[1]。
1.2 農村老人經濟收入來源單一,“未富先老”問題突出。相較于發達地區的城市居民而言,農村地區老年人缺乏基本退休金,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隨著城鄉融合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地區的失地農民不斷增加。失地老人沒有了農作物產出的經濟收入,生活多依賴于子女每月給予的固定贍養費用,部分老人的基本生活難以保障。且農村家庭中的“子代”多數受制于知識、教育、工作、收入等影響因素,無法有效保障老人的贍養資金供給。“未富先老”已成為農村地區老齡化現象的突出問題。
1.3 農村地區康養方面的基礎設施匱乏,醫療救助配備落后。中國醫療救助體系是保障人民健康權和生存權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農村醫療救助確是相對薄弱的環節。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醫療救助設施配備不到位,醫療服務人員、管理人員等必要的人力資源相對于城市地區較為缺乏。農村的生活硬件設施較城市更為惡劣,農村老人長期以繁重型體力勞動為主,步入老年階段后身體狀況較差。上述現象加重了農村老人看病難的困境,農村醫療救助體系建設亟待進一步改善。未來可根據農村地區的轄區服務人口、醫療衛生服務現狀和預期需求,合理地配置鄉村醫生。同時加強鄉村醫生隊伍管理,開辟農村醫務人才培養通道,實現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
2.1 社會各級力量統籌推進農村養老服務業發展。目前,城市的各項養老服務改革措施正在穩步推進,但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基本養老服務缺失,民政服務設施落后,照護人員短缺,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相較于城鎮老人,農村老人缺乏退休金,且由于年老體弱無法通過勞作換取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加強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統籌推進農村養老服務業發展,首先應重視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將農村地區養老服務供給保障制度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去,確保機構運行所需資金,上述款項開支足額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構建國家層面的養老服務體系必須與經濟、稅收、住房、醫療、公共服務等福利政策相協調,且能夠高效利用現有社會資源,鼓勵社會各級力量積極參與到養老服務工程中來[2]。
2.2 多渠道拓寬農民收入來源,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鼓勵工商資本投入農業領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強農村家庭養老的經濟支持能力,才是解決農村地區養老問題的根本。對于部分尚未喪失勞動能力的低齡健康老人,可以在農村服務型產業中為其提供適當的再就業崗位,一方面可增加農村老人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低齡老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湖南省溆浦縣北斗溪文旅小鎮的開發,摸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的養老服務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該小鎮利用農村閑置土地和閑置民居,結合當地文旅資源的開發,提供研學實踐旅行和特色民宿服務。小鎮衛生環境的維持,花草種植打理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等,大多是雇傭本村的中年人或低齡老年人完成。
2.3 完善農村地區的醫療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龐大的農村老年人群體數量,使得目前鄉村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完善農村醫療配套服務,應充分利用醫療系統現有智慧救助平臺,搭建應急醫療服務救助點,將城市120 急救體系延伸到農村。在廣大農村地區建設不同層級的藥店、醫療診所、康復理療等多種醫療服務場所,配備完善的康養健身設備,以此滿足老年人群體的不同醫療需求[3]。鼓勵農村地區的老年人開展適當的娛樂活動,因地制宜配備適合老年人的文體器材,最大化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2.4 引入社會資本,興辦農村綜合養老服務機構。當前,農村地區養老機構的服務水平相對較低,且農村市場化養老機構數量嚴重不足,供需關系存在巨大級差。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應以政府為主導,通過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的劃撥,加大對農村地區養老院的資金投入。同時還要拓寬資金籌集的渠道,打破政府注資的單一主體模式,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多元主體支持養老事業[4]。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在農村興辦綜合養老服務機構,允許民辦+公辦等多種資本結合的運營模式。對于這些模式政府要出臺一些扶持政策,如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要注意政策的實際落實,讓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到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來。
2.5 加強新農合的保障力度,引入長期護理險。各級地方政府應引導農民積極參保“新農合”,提高新農合參保率,鼓勵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居民將“保守型、低標準”的參保檔位向較高標準轉變。地方財政對新農合的個人繳費部分予以適當補貼和資助,全方位加強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十四五期間,應加快長期護理保險在農村地區的普及速度。“長護險”被稱為社保“第六險”,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于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2020 年,國家醫保局印發《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增至49 個,但尚未在農村地區展開試點。“長護險”的實施能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家庭長期照護的生活壓力及經濟負擔,為有需求的農村老人解決長期護理問題,同時對農村家庭養老經濟壓力也可起到有效緩解作用。
2.6 “德法”結合,營造愛老敬老的社會風尚。在農村地區宣傳《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涉及老年人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使農村地區的群眾知法懂法,能依據法律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除了剛性的法制宣傳,還可以在農村地區展開道德宣傳、家風教育等活動,如對優秀典型孝行行為予以表揚獎勵,宣傳兄友弟恭、家庭和諧、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孝敬父母也是法定義務。通過各種靈活有效的“柔性”方式影響農村家庭成員,督促家庭成員履行贍養扶養義務。通過法律與道德的雙重教化作用,法律規范和社會情理的有效結合,形成區域內示范效應,有效保障農村地區老人合法權益的落實。
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保障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國家層面呈現出日益清晰的應對思路:一方面,尋找家庭養老的功能替代機制,主要通過發展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從家庭外部為老年人提供相應的養老支持。另一方面,從意識形態上繼續宣揚家庭養老的傳統美德[5]。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重視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積極采取相應措施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質量是一個整體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多方合力。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老人未能充分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保障,是當今廣大農村的現實問題。相關職能部門應構建起有效的養老服務保障機制,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為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提供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