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慧
(黑茶山國有林管理局 山西 嵐縣 033000)
通過分林到戶,農民成了林業經營的主體,但由于規模小、林地資源分散,加之林業效益比較低、周期長,直接影響林農造林的積極性,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許多政府“統”不了、部門“包”不了、農戶“辦”不了的難題。在新形勢下,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是走林業生態產業化、林業基地規模化、林業生產科學化、林產管理組織化、林農增收持續化的一條發展道路。
據摸底統計,呂梁市共有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586 家,合作社開展的業務包括從發展種苗、技術服務到林業產品的加工、儲藏和銷售整個產業鏈,還有部分合作社開展了林下產業,發展模式有林藥、林菌、林糧、林菜,林雞、林蜂、林豬等林下養殖業務。合作社成員總數達10 866 戶,同時在經營過程中還帶動附近農戶一萬余戶。合作社逐漸向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每年積極參加省級示范社的評選,目前有25 個林業合作社被評為山西省省級示范合作社。
從發展種類看,林下養殖主要是養雞、養豬和養蜂;林下種植主要是種植中藥材、蘑菇、木耳;種苗主要是培育側柏、油松、楊樹、柳樹;科技服務和加工銷售貯藏的主要是紅棗、核桃經濟林。從不同領辦人來看,主要有林業能人領辦、造林大戶牽頭、農民自行組合和林業龍頭組織領辦等。從表現形式看,有“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從經營模式看,一是生產服務型合作社,直接向社會提供產品;二是產銷型合作社,由合作社建立品牌,對產品統一包裝和銷售;還有一種是生產、銷售、加工綜合型的合作社,設備設施較全,建有廠房,置辦了一些加工設備,從事林產品再加工,有利于延長林業產業鏈,提升林業產品附加值。
近幾年,呂梁市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時傳達國家、省有關合作社發展方面的措施政策,結合本地實際和地方特色發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已經發展到500 多家,目前農民成立合作社的意識逐漸提高,合作社的發展速度較快。另外,積極爭取省級財政資金,抓好合作社扶持項目的申報,2013 年爭取省級財政資金95 萬元對7 個林業專業合作社進行了扶持。2014 年又組織11 個林業專業合作社進行了項目申報。通過項目申報和財政資金扶持,擴大了合作社的生產規模,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經濟效益,推動了當地林業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農民申報項目的積極性。
結合脫貧攻堅與林業生態建設,呂梁市創造性地組建了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呂梁既是革命老區、集中貧困地區,也是生態脆弱區。為了把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讓貧困農民在參與生態建設的同時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是行之有效的舉措。
讓群眾自行組織不少于20 人的造林專業合作社,由能人、大學生、技術人員或村干部領辦,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到60%以上,不少于12 人。通過技術培訓,掌握林業基礎知識、財務和合作社管理知識。通過由鄉鎮組織用議標的辦法,把造林綠化任務落實到造林地所在村的造林合作社。造林合作社需用啟動資金時,合作社成員的每一個貧困戶可以貸款5 萬元,財政給予貼息,根據造林綠化任務期限,分3 年根據綠化資金撥付時間進行分期還貸。從2016 年開始,全市成立造林專業合作社1 300 多個,每年承擔造林任務100 萬畝左右,合作社成員通過造林,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 元,助力了脫貧攻堅。
總體來說,林業專業合作社起步較晚,整體來看普遍存在組織規模不大、經濟實力較薄弱、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專業人才、政府資金扶持力度不夠、內部運作不規范等突出問題,影響著合作社組織的高效運轉,不能滿足分林到戶后農民急盼快速發展的需求,引領作用發揮的不夠。
4.1 成員人數較少,規模較小。全市500 多家合作社成員數大多在20~50 戶,達到100 戶以上的屈指可數,有的剛剛滿足合作社成立的最低要求。合作社不能把農民組織起來,帶動社員的能力不強,直接體現在成員人數少、合作社的規模不大、經營動力不足。由于合作社的主體是農民,本身就沒有太多的資金,再加上林業回收期長,受自然災害等風險影響大,勞動力投入大、產出少、利潤低,前期投入大,導致大部分的合作社經營比較困難。
4.2 專業人才短缺,經營能力不高。受到地理位置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專業人才加入合作社的很少,領辦人往往靠經驗辦事,成員文化水平偏低,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知識技術、發展理念跟不上,管理水平上不去,只顧當下短期利益,缺乏有效的長遠規劃,從而制約了林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4.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運營尚不規范。目前呂梁市財政還沒有扶持林業專業合作社的專項資金,扶持力度不大。有些合作社規模小,不按合作社的要求運作,機制不健全,三會不能正常召開,合作社成員關心度不高,議事決策制度和財務制度執行不規范。
5.1 建立健全服務機構。全市各縣市區都要成立林權服務中心,履行對林業專業合作社的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
5.2 發展“支部+造林合作社”。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作用,村集體以集體土地資源、集體資產入資合作社,成為合作社成員之一,引領合作社的發展方向。“支部+合作社”既有利于合作社業務發展,又可以解決成員之間、成員與非成員之間、合作社與村集體之間出現的矛盾。
5.3 加強宣傳培訓,規范發展。通過宣傳培訓,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制定規范的章程,加強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建設,健全內部人事、財務、營銷等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同時加大林業業務技術培訓,包括造林、管護以及發展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合作社要形成造林、管護、經營為一體的經營主體,合作社成員也由勞務型向技術服務型轉變。
5.4 爭取市級財政,加大扶持力度。選擇一些帶動農戶多、發揮作用好、發展潛力大的林業專業合作社進行重點扶持,通過典型示范帶動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在加大財政補貼的同時加大績效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防止財政資金被挪作他用,真正發揮扶持作用。
5.5 擴大業務范圍,延伸產業鏈。天然林保護、公益林管護、三北防護林建設、中幼林撫育、碳匯造林等林業工程優先支持林業專業合作社承擔。合作社要根據市場需求發展林業產業,結合當地林業發展規劃發展種苗業、花卉業,為當地提供優質苗木,助力生態建設。在加工方面進行探索,既可以延長合作社業務產業鏈,也可以為當地林農解決銷售難的后顧之憂,同時還可增加合作社成員的年度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