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成
(康樂縣鳴鹿鄉農業服務中心 甘肅 康樂 731500)
柴胡又名茈胡、山菜、茹草等,為高38~86 cm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堅硬、粗大,莖的上部多回分枝且呈“之”字形彎曲。基生葉長3~8 cm、寬5~9 mm,呈針形或橢圓形倒披;莖生葉長3.5 ~12.5 cm、寬6.5~20 mm,呈長圓狀披針形;葉片背面有4 ~ 8 條突起明顯的縱脈。柴胡具有疏肝利膽、疏氣解郁、散火之功效,常以根入藥。康樂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平均海拔2 km左右,屬溫涼的半干旱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雨量548 mm 左右,年蒸發量1 266 mm,年均氣溫6.5 ℃,10 ℃以上的有效積溫達2 100 ℃,年日照時數2 436 h,無霜期125~128 d,是柴胡的優質栽培區域之一。近年來,康樂縣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柴胡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柴胡及種子的產量分別達2 800 kg/hm2和1 800 kg/hm2,產值高達90 000 元/hm2,成為了康樂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產業之一。
柴胡種子粒小、殼硬,發芽率不高,為了確保種子質量,需以無病蟲害感染的2~3 年生健壯植株為留種母株。9 月中下旬~10 月初,果實完全成熟時開始采收、脫粒,挑選飽滿、發育充分、生命力旺盛的籽粒存放于陰涼、干燥處(溫度2 ℃~6 ℃、空氣相對濕度6%~10%),待來年條件適宜時播種。柴胡種子貯藏時間越久,發芽率越低,所以生產中忌用隔年陳種。
以坡度不超過25°、土質肥沃、土層疏松深厚、排水性能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地塊為宜,忌選擇被水淹的河床地和低洼地。前茬作物以大豆、豌豆等豆類作物及莜麥、小麥等禾本科作物為好,忌與黨參、黃芪等根類藥材連作。前茬口作物收獲后用旋耕機及時深耕,翻耕深度為24~30 cm,翻耕后及時耙耱,以蓄水保墑。結合整地底施充分腐熟的農家有機肥42 000~ 48 000 kg/hm2、磷酸二銨1 800 ~ 2 100 kg/hm2、磷鉀復合肥270~360 kg/hm2。農家肥不足時,可用100~120 kg 商品有機肥替代1 000 kg 農家肥。
柴胡種子播種后待其表面的角質層退化后才能正常出苗,出苗率低、出苗所需時間長,播前需對選好的良種進行催芽或藥劑拌種。可將種子浸泡于28 ℃~40 ℃的溫水中20 ~ 24 h,撈出癟粒后與細濕沙混合(種子與細砂的質量比為1∶3),然后置于20℃~28℃條件下催芽6~8 d,當60%~70%的種子裂口后,篩除濕沙開始播種;也可在播種前用0.6 ~ 0.8 mg/L 的赤霉素或0.4~0.6 mg/L 細胞分裂素浸種1.5~2 h[1]。
4.1 套種。柴胡可與小麥、蕎麥、玉米等套種,在充分利用地力的同時為其幼苗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與小麥、蕎麥等套種時先播種套種作物,然后將處理好的柴胡種子撒于地表,耙耱平整即可。小麥(蕎麥)與柴胡的播種量分別為300 ~ 360 kg/hm2、30~ 36 kg/hm2。
4.2 撒播。撒播在春秋兩季節均可,春播以4 月20~30 日為最佳播期,秋播以10 月10 ~ 20 日為最佳播期。用撒播機播種,播種量為45~48 kg/hm2,播后其上覆蓋玉米秸稈或草簾保溫保墑,15~30 d 出苗后揭去覆蓋物。
4.3 育苗移栽。3 月20 日~4 月20 日在背風向陽的地塊進行育苗,按行距8~12 cm 開深1.5 cm 左右的淺溝,撒入處理好的種子(50~54 kg/hm2)后覆土至與畦面平齊,并在其上覆蓋農用地膜或玉米秸稈。出苗后及時間苗除草。5 月中下旬苗高8~9 cm,根長6~8 cm,根頭直徑達到4 mm,7~9 片葉時,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幼苗開始移栽。用旋耕機開溝,深約10 cm,按株行距10 cm×20 cm 順壟斜栽,覆土4~6 cm。
5.1 中耕除草。柴胡在幼苗期生長勢弱,易發生草害,需按照“除小除早”的原則及時進行人工除草。在柴胡苗高4~5 cm 時進行第1 次除草,7~9 cm 時進行第2 次除草,此后根據田間雜草的生長情況適當除草,平均每年人工除草4~5 次。此外,播種后用二甲戊靈乳油(33%)375 ml 兌水500 kg 噴灑地面,可防止單子葉雜草出苗為害;柴胡出苗后或播后翌年返青后,用精喹禾靈乳油(5%)900 ml 兌水600 kg 進行田間噴霧,可殺死大部分闊葉類雜草和禾本科雜草。結合除草進行淺中耕,避免傷及柴胡根部。
5.2 間苗定苗。苗高4~5 cm 時,結合除草進行間苗,間苗原則為“留稀去稠、留強間弱、留大除小”。苗高7~10 cm 時定苗,密度控制在120 萬~150 萬株/hm2,具體取決于種植地塊的土壤水肥條件,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留苗密度較大,水肥條件一般的地塊留苗密度較小。一般情況下撒播田的株距為10~12 cm[2]。
5.3 追肥。柴胡的生育期較長,達2 年以上,整個生育期的需肥量較大,要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適當追肥。播后翌年3 月中下旬至4 月初(返青期),雨前撒施尿素75~90 kg/hm2;每年6 月中下旬~8 月上中旬為柴胡生長發育最旺盛的階段,應雨前撒施尿素270 ~300 kg/hm2、過磷酸鈣360~420 kg/hm2。
5.4 割薹。50%~60%的1 年生植株和全部的2 年生植株能夠抽薹開花,不僅會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還會影響田間通風透光。因此,為了提高產量須割薹[2,3]。非留種地塊于6 月下旬~7 月上旬(現蕾期或初花期),將花薹用鐮刀割去,地面上留高6~8 cm 的莖葉。
6.1 根腐病。忌連作,也不與馬鈴薯及黨參、黃芪等根類藥材輪作;及時拔除病株并燒毀,同地塊其他植株噴灑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 ~ 800 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 倍液[4]。
6.2 蚜蟲。利用蚜蟲的趨光性懸掛黃板600 ~750 塊/hm2將其誘殺;噴施0.3%苦參堿可溶液劑900~1 000 倍液,或15%茚蟲威懸浮劑2 400 ~ 2 500 倍液;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 倍液,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5 000~6 000 倍液[5,6]。
生長期超過2 年的柴胡,9 月底~10 月初植株下部葉片開始枯萎時為其最佳采收期,割掉植株地上部分后便可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