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春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觀音林場 甘肅 天水 741038)
松毛蟲主要為害馬尾松、油松、落葉松、赤松、云南松等松柏樹種,以松針為食,可造成枝葉枯黃,引起樹木死亡。松毛蟲1 個世代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 種形態,各地氣候條件不同,每年發生的世代也不同。我國北方地區1 年發生1~2 代,南方地區1年發生3~4 代。在南方地區松毛蟲沒有明顯的越冬現象,在北方老熟幼蟲會隱藏在樹皮縫隙、土壤石塊下面或者針葉叢中進行越冬。
松毛蟲的繁殖能力很強,雌蛾平均產卵量在300粒以上,而且90%以上都可以孵化。卵多產于樹冠中下部的針葉上,為塊狀,每個卵塊有10~800 粒卵不等,以300~400 粒的卵塊較多。
卵在適宜的環境下孵化成幼蟲,剛孵化出來的幼蟲以卵殼為食,大約12 h 后就可以轉移到樹梢上采食針葉,使針葉卷曲枯黃,隨著幼蟲的生長發育,到了2~3 齡,就可以吃掉整個針葉。10 月中下旬,4~5齡的幼蟲尋找越冬場所進行越冬。整個幼蟲期,1~3齡的死亡率達75%,從4 齡開始,趨于穩定。幼蟲食量很大,尤其最后1 齡采食量高達幼蟲期總量的70%~80%,對森林造成的危害最大。
3 月中下旬,越冬的老熟幼蟲開始活動,采食針葉,5 月中下旬開始結繭化蛹,6 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6 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7 月上中旬出現羽化盛期。松毛蟲的成蟲具有趨光性和一定的飛翔能力,其飛翔距離和當地的地形、松林的分布、光源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成蟲的遷飛是松毛蟲傳播的主要方式。
2.1 預防措施
2.1.1 選育高抗性樹種。預防松毛蟲危害的關鍵措施就是選育抗松毛蟲危害的樹種。健康松林的抵抗力較強,能夠抵抗病蟲害帶來的威脅,并且在受到威脅后能夠很快自我修復,保持松林生態環境的平衡。因此,在培育樹種時,要把對松毛蟲的抗性作為選育的重要指標,科學的培育新品種,同時還要培育抗逆性較強的優良樹種,滿足不同的立地條件。
2.1.2 營造混交林。混交林的自我調整能力要高于純林,能夠更好的發揮其預防功能。如松闊混交林要比純林的生物群落豐富,林區內天敵的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多,可以抑制松毛蟲的生長繁殖,防止松毛蟲災害的發生,因此,營林要盡量以松闊混交林為主,提升森林對松毛蟲的抵御能力。據鄧試龍等[1]研究,1978~1990 年間,松闊混交林松毛蟲危害發生的頻率為5.3次,而純松林的危害高達18 次,營造松闊混交林可以顯著降低松毛蟲的危害。
2.1.3 加強監測預報工作。積極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進行松毛蟲的預報工作,了解松毛蟲的發生情況和發生規律,掌握發生區域、害蟲數量、危害程度等,并根據檢測數據做出相應的決策。
2.2 治理措施
2.2.1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治理松毛蟲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樹干距離地面100 cm 高度處捆上塑料薄膜或者涂上一定寬度的毒環,防止越冬后的幼蟲向樹上爬;在松樹不高、蟲口密度不大的幼林中,可以人工清除松毛蟲的繭和卵;還可以人工捕殺松毛蟲幼蟲來降低蟲口密度,但是幼蟲的毒毛會引起人皮膚過敏,要注意防范。
2.2.2 物理防治。應用比較多的物理方法就是采用燈光誘殺松毛蟲成蟲,將高壓電網燈、白熾燈、黑光燈等放置在開闊的地段,誘殺成蟲;也可以利用性信息激素吸引成蟲,以達到降低蟲口密度的目的。
2.2.3 化學防治。到目前為止,利用化學藥物防治松毛蟲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段。常用的化學藥物有殺滅菊酯、溴氰菊酯等擬除蟲菊酯類藥劑。為了防止大面積噴施化學藥物對環境造成污染,避免長期施藥使害蟲產生抗藥性和殺死天敵,要合理的利用藥物。一般盡量不采用噴霧、噴粉、噴煙的方式,可以在松毛蟲春季上樹、秋季下樹前,在樹干上直接涂上藥劑或者捆上利用藥劑制成的毒紙、毒繩,將幼蟲殺死。在蟲害大暴發的初期可以對小面積的蟲源地采用噴霧等方式,以利于迅速將害蟲殺死。
2.2.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防治方法,利用松毛蟲的天敵將其種群數量控制在不成災的狀態下,而且無污染、無殘留,防治效果持久。生產中普遍推廣應用的是利用赤眼蜂、白僵菌、蘇云金芽孢桿菌、捕食昆蟲的鳥類等防治松毛蟲,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