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軍
(河北省灤南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灤南 063500)
大豆花葉病毒病是一種世界性的病害,該病毒怕高溫,50 ℃~ 65 ℃病毒就會失去活性,在常溫下,比如25 ℃,在體外能存活1~4 d,在0 ℃左右甚至可以存活100 d 以上,病毒存活時間長,比較難防治。一般年份減產5%~7%,發病重時減產15%,甚至絕產,感染該病毒不僅影響大豆產量,而且降低大豆品質和商品價值。
1.1 輕花葉型。葉片形狀大致正常,只是葉脈顏色深一些,摘下病葉對著太陽光照一下,可以見到黃綠相間的斑塊。輕花葉病毒病能正常結莢。一些抗病的品種或者在后期染病的品種就是這種癥狀。
1.2 皺縮花葉型。病葉明顯有黃綠相間的斑駁,葉片皺縮嚴重,出現淡綠、濃綠相間,葉片邊緣向下卷,后期葉片粗糙變脆,結莢少。
1.3 褐斑型。褐斑型是花葉病毒病在籽粒上的癥狀表現,在籽粒表面上呈放射型,比較有規則。
2.1 種子帶病毒。病毒是在種子內越冬的,帶毒的種子成為初傳染源,長出的植株成為田間毒源。
2.2 蚜蟲傳播。田間病毒病擴大再侵染,也稱二次感染,主要是蚜蟲傳播,有很多蚜蟲可以傳播這種病毒,如玉米蚜、大豆蚜、桃蚜等,以大豆蚜為主。
2.3 防病意識差。農民防病意識差,導致對這種病害認識不足,一旦發生就難以控制。
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特效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治療:
3.1 不使用帶病毒的種子。①加強調種檢疫。我國大豆種植地區差異比較大,各個地區流行的病毒株系是不相同的,在引種和互換品種資源時,很可能引入不是本地的病毒株系,所以一定要加強調種檢疫,健全種子的繁育體系。②做好種田隔離。一般種子田首先要做好隔離,在種子田100 m 范圍內一定要沒有病毒的寄主作物(主要包括其它的大豆、蠶豆、綠豆等)。③田間調查。苗期、花期一定要進行田間調查,發現病毒株要及時拔出,只有發病率不到1%的地塊收獲的種子才可以作為種子用。④播種前選種。在播種之前,一定要去除帶病毒的種子,一般帶病毒的種子表面比較粗糙、沒有光澤,有褐色的斑紋,比較容易鑒別。
3.2 切斷田間傳染源。①物理方法驅避蚜蟲。由于主要是遷飛的有翅蚜蟲在田間傳播病毒,且大多是短時間的傳播病毒,因此,用驅蚜、避蚜措施比防蚜效果要好。比如在大豆苗期,用銀灰色的地膜可以有效驅避蚜蟲,因為鮮亮的銀灰色可以反射紫外線,驅避蚜蟲。也可以在田間間隔插上銀膜條,對驅避蚜蟲也有很好的效果。②化學方法防治蚜蟲。用20%氰戊菊酯乳油、22%噻蟲·高氯氟乳油、4%高氯·吡蟲啉乳油噴霧防治蚜蟲,幾種殺蚜蟲的藥劑最好交替使用,不能多次使用一種藥劑,防止蚜蟲產生抗藥性。
3.3 選育推廣抗病品種。目前生產上使用的對病毒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種,在連年種植過程中品種抗性逐漸退化,如果還想繼續使用這些品種,就需要提純復壯,或者改種其它品種。
3.4 加強管理。在生產上加強肥水管理,合理密植,加大磷鉀肥用量,培育健壯的植株,增強植株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