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禮
(甘肅省民樂縣水務局,甘肅民樂734500)
祁連山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我國著名的高大山系之一。長期以來,受氣候變遷、超載放牧、人為破壞和保護手段滯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祁連山出現了冰川退縮、水源涵養效能減弱、植被退化嚴重、水土流失加劇等諸多問題。尤其是近50 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祁連山生態保護與治理一直是國家、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高度關注的重點,保護祁連山生態環境對于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開展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更是破解生態環境保護難題的必然要求。
民樂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東南部,東與山丹、永昌接壤,南與青海省祁連縣、門源縣相連,西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交界,總面積3 687.23 km2。氣候屬典型的大陸性溫帶荒漠草原干旱氣候,具有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光熱資源豐富等特點,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全縣耕地為86 055.49 hm2。縣境內主要有童子壩河、玉帶河、洪水河、海潮壩河、小堵麻河、大堵麻河、蘇油口河等7條主要河流和河牛口、馬蹄河、柳家壩、黃草溝、乃堵壩、山城河、紅嶺河、砂咀口、石灰窯、天井溝、小香溝、大香溝等12 條小溝小河,均發源于祁連山北坡,屬內陸河流域黑河水系,集水面積1 773.3 km2,冰川面積22.10 km2。
民樂縣小流域均屬于祁連山黑河流域,由于人們追求短期效益,掠奪式開發自然資源,破壞了流域生態平衡,致使流域森林覆蓋率大幅度下降,植被、草場嚴重退縮,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不同程度地發生,給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如不消除危害,將長期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自然因素影響突出表現為氣候變暖導致的干旱化加劇。由于氣溫上升加劇了冰雪消融,雪線上升,冰雪覆蓋率降低,水源涵養效益下降,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加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趨嚴重。
區域內森林和草地呈現鑲嵌分布的格局,形成獨特的林草交錯帶生態系統。由于對生態資源的承載力認識不清和缺乏引導,草原超載過牧未得到有效控制,草原生態“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依然沒有得到遏制,導致草原退化,使草地涵養水分的能力減弱,境內河流徑流量減少,小溪斷流,地下水位下降,干旱、缺水草原面積明顯增加。
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土地資源浪費突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耕作田塊布局零亂、灌溉渠道水利用率低下、田間路網和水土保持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嚴重影響耕地質量;由于資金短缺,開發利用后的土地恢復治理滯后,全縣不合理開墾荒地、草地,采砂、采石、筑路破壞地貌植被,造成新的土地資源破壞。
生態恢復建設緩慢,淺山區土地荒漠化嚴重,濕地萎縮,冰川雪線上升,水源涵養效益下降,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加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趨嚴重;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生態破壞,給環境治理、生態恢復帶來人力、物力、財力的困難;沙漠化擴展態勢加劇,沙漠前沿地帶土地沙漠化嚴重,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區域經濟社會的持續、穩步、協調發展。
民樂縣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選定在洪水河、海潮壩河、小堵麻河、大堵麻河、馬蹄河、蘇油口河和玉帶河等7 個流域先期實施。按照布置原則,逐域劃分片區,采取工程、林草、封育等措施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項目區共計27 個治理片區,治理總面積1 401.63 hm2。
縣政府成立了縣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縣水務局成立了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水管處所負責人為成員的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協調領導小組,按照項目建設要求,縣政府批準成立了洪水河等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建設辦公室,為項目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在工程規劃上,根據各流域植被退縮、水土流失、沙漠化程度不同的實際情況,綜合采取林草、封育和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在制定年度計劃時,本著“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先內后外”的原則,結合祁連山生態環保問題整改整治工作,優先實施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內的項目;通過對項目“定位、定邊、定界、定效”,確保了《實施方案》中的指標落地,實現了預期效果,形成規劃、設計、實施、驗收“四位一體”的建設體系,系統性地完善了從項目組織、論證、審批、考核、驗收等各個環節的規則規程,強化了項目設計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完整性。
根據張掖市發改委《關于抓緊細化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編制三年滾動計劃的函》,縣水務局委托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編制完成了《甘肅省民樂縣洪水河等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縣發改委結合張掖市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提供的審查意見進行了批復;縣水務局委托張掖市甘蘭水利水電建筑設計院編制完成了民樂縣洪水河等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分年度初步設計報告,委托張掖市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組織專家組進行了審查。根據專家評審意見,充分征求市縣項目辦意見建議,認真修改完善,最終形成了可行、適用、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并嚴格按程序報批,為項目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針對項目區地形地貌、自然氣候、土壤條件,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和水土流失特點,堅持“坡溝兼治、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草)”的原則,宜林則林,宜草則草,自然修復為主,生態防治、保護、修復有機結合,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從保證灌水供給、改善立地條件、減少地域限制等方面入手,合理選擇本地適生樹(草)種,配套灌溉設施,采取樹溝換土、草地覆土、圍欄封禁等輔助措施,保證苗木成活和植被恢復。
根據《張掖市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和《張掖市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嚴格執行投資計劃,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設立專戶,固定專人,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確保資金安全高效使用。建立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月報、月考核制度和項目變化報備及動態監管制度,確保了項目工作在推進過程中有章可循。及時邀請林業、土地、環保、水利等方面的專家,對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進行技術論證,隨時解決項目實施中的技術難題,為項目設計、施工和驗收等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提高了項目建設的科學決策和規范管理水平。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縣水務局、洪水河等小流域項目建設辦公室積極主動與上級項目主管單位溝通銜接、匯報協調,加強與有關部門、鎮、水管單位、相關村組的協調配合,建立上下聯動、部門聯抓、齊抓共管、整合推進的工作機制,克服工期緊、建設地點多、實施范圍廣、涉及行業部門多的不利因素,健全體制機制,完善保障措施,科學合理布局,建立質量責任體系,確保了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在工程建設上,認真履行基本建設程序,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并委托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對工程質量、水保、環保、資金支付進行檢測、評價、審計,強化質量及資金監管,確保項目規范實施;在工程進度上,對照時間表、任務圖,倒排工期,加快進度,全力抓緊項目建設黃金期推進項目建設,確保了工程的按期完工。
通過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的實施,植被生態系統得到了保護,水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縣域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雙贏”。
通過林草、封育和工程措施的實施以及項目建設的宣傳帶動,有效減少了人為活動對祁連山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林草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水源涵養和徑流補給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的實施,項目區內的植被得到了較為全面的修復,植被的種類、種群數量和生物量逐漸提升,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攔蓄地表徑流、蓄水保土能力增強,地表徑流利用率顯著提高。在水土保持、生態系統恢復、局部環境建設與改善等方面有著顯著的生態效益。
通過清理建筑、生活垃圾、疏浚河道,修復了河岸灘地植被,減少了河道的泥沙滯留與淤積,疏通了河道,徹底解決了流域生態脆弱、環境承載能力較低的問題,消除了行洪安全隱患,進一步改善了流域小氣候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有力舉措,是破解生態環境難題的必然要求,是強化生態承載力、保障區域生態安全、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實現格局優化、系統穩定、功能提升,不但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進程,而且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通過民樂縣小流域生態治理項目的綜合治理,力爭達到“山披綠、渠成網、路相通、溝渠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治理效果,同時收獲“春花、夏蔭、秋色、冬綠”的生態景觀,使流域生態系統得到動態平衡,生態環境恢復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