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福
(甘肅省靖遠縣水務局,甘肅靖遠730600)
靖遠縣總面積5 809.4 km2,現轄18 個鄉(鎮)、176 個行政村、10 個社區,總人口50.3 萬人,耕地面積8 萬hm2。縣境內年降水量170~360 mm,年平均降水量為244 mm,境內地表水由客水(黃河水)、入境水(祖厲河水)和自產水(天然降雨所形成的洪水)組成。黃河流經縣境10 個鄉(鎮)154 km,由靖遠縣城西南烏金峽入境,至北部黑山峽出境,流域面積4 833.34 km2。臨河岸線總長275.7 km,分別占甘肅省、白銀市黃河過境長度的40%和72%。平均過境流量1 043 m3/s,多年平均徑流量328 億m3,年度水質達標率100%。祖厲河年平均徑流量1.364 億m3,但水質為劣Ⅴ類,無法利用。年平均降雨大于5 mm的自產水量為0.193 億m3。境內地下水分為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淺層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 932.78 萬m3,其中淡水資源量961.7 萬m3,占49.8%,微堿水資源量709.26 萬m3,占36.7%,堿水261.82 萬m3,占13.5%。深層水在縣境南部分布,暫無具體數據。境內自產水資源十分貧乏,且多為苦咸水,黃河是生活生產的主要水源。全縣許可水資源量共3.71 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600 m3,略高于甘肅省人均占有量的1/2。
2019 年靖遠縣實際用水29 456 萬m3,其中地下水376.4 萬m3。農業用水28 376.1 萬m3,占96.3%;工業用水88.5 萬m3,占0.3%;生活用水932萬m3,占3.16%;城鎮環境用水59.4 萬m3,占0.2%。實際用水總量在下達批復的計劃水量31 060 萬m3之內,占計劃用水總量的94.8%。
可開發水電資源在300 萬kW 以上,現有烏金峽水電站1 座,總裝機容量14 萬kW,年均發電量6.83 億kW·h,水庫正常蓄水位1 436 m,總庫容2 368 萬m3,電站以110 kV 一級電壓接入甘肅電網。該工程充分利用黃河水資源,在改善地區電源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加快能源基地建設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靖遠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灌溉農業區,有效灌溉面積達4.867 萬hm2,形成了沿黃自流灌區、高揚程提灌區和干旱半干旱山區3 大農業生產區域。沿黃自流灌區主要包括8 個自流灌區及30 個千畝提灌工程,覆蓋6 個鄉(鎮);高揚程灌區包括興電、劉川和三場塬、雙永灌區,主要覆蓋8 個鄉(鎮);干旱半干旱山區覆蓋4 個鄉(鎮)。自2013 年以來,靖遠縣被列入河西走廊國家級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截至2019 年底,全縣涉及16 個鄉(鎮)、51 個片區共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73 萬hm2,投資達22.4億元,農業灌溉用水年節水量在2 000 萬m3以上。結合實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大中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等,高效節水與常規節水同步開展,供水保證率達到9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8。
靖遠縣依托黃河過境水資源優勢,建成吳家灣水廠1 座,年供水能力400 萬m3以上,保障了城市生活用水;建成興堡子川、雙永、曹若、中堡、糜灘等56 處供水工程,共有集中供水房226 座,解決了全縣18 個鄉(鎮)176 個行政村、1 112 個自然社106 573 戶426 456 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人口飲水安全覆蓋率和行政村供水覆蓋率均達到100%,集中供水率達到98%,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6%。
靖遠縣工業用水重點集中在劉川工業園、銀三角中小工業園等工業集中區和白銀中天化工等規模以上企業。2019 年用水量為88.5 萬m3,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19.93 m3/萬元,比2015 年的34.12 m3/萬元下降了41.58%,工業用水量較少。
有黃河渡口21 個,渡船27 艘,其中包括快艇5艘,客渡船1 艘,索渡船21 艘。黃河渡口主要分布在沿河8 個鄉(鎮)。水上交通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促進了沿河鄉(鎮)的經濟發展。
依托黃河優勢,著力在開發打造黃河旅游上下功夫,近年來主要開發了水韻獨石、水岸三合、壩灘景區、靖樂渠環境整治工程—濕地公園、花海公園等項目。著力發展高效農業示范推廣、田園休閑體驗、農業技術培訓、青少年科普教育、休閑觀光、農耕體驗、親子互動、生態農業于一體的示范觀光及發展特色體育項目、民俗文化旅游等,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通過項目投資、河道專項整治和河長制的落實,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黃河干流甘肅段防洪工程靖遠段項目新建堤防7.229 km,新建護坡和護岸62.626 km,建成堤防圍欄13.9 km,通過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全縣黃河防洪能力,減少了水土流失,有效保護修復了水生態。結合“河道清四亂”等專項整治行動,先后取締砂場5 處,追究刑事責任砂場2 處,對36 處河道管理范圍內用于農家樂經營、養殖等用途的違章建房及構筑物依法強制性拆除,拆除面積1.5 萬m2,恢復濕地面積達20 hm2,河道生態明顯好轉。
沿黃一帶有稻田0.267 萬hm2,有鹽堿地、河灘地544 hm2,適宜水產養殖業開發。目前靖遠水產業以發展池塘養殖為主,藕田養魚為輔;鄉村以池塘養殖草魚為主,縣城小區以養殖松浦鏡鯉、丁桂魚等中高檔特種水產為主。目前全縣共有池塘養殖面積266.667 hm2,年水產品產量約813 t,主要分布在沿黃河兩岸的9 個鄉(鎮),培育形成示范基地18 處。靖遠水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鹽堿地、河灘地亟待水產養殖業開發。
一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受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限制,靖遠縣“十三五”期間用水量由2015 年的3.441 億m3下降至2020 年的3.023 4 億m3。雖然黃河水資源豐富,但新增取水許可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工業等行業新增項目的發展,只能以節水促發展,通過區域內水權轉讓的方式調劑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二是部分灌區管理粗放,節水措施少,水利用率不高。靖遠縣除興電灌區、靖會灌區、劉川灌區外,自流灌區、小型提灌區運行年久,設施老化失修,灌溉多以傳統大水漫灌、串灌等方式為主,水利用系數多在0.55 左右,節水改造任務大。三是工業節水資金投入不足。靖遠縣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深加工產業不發達,企業對節水的重視不夠,節水示范型企業建設推進慢。四是存在非法采砂、非法取水現象。全縣黃河過境段長,盲區多,且非法行為機動性強,距“管得住、管得好”仍有差距。
一是堅持節水優先。采取有力措施,應對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重點在農業用水上做文章,在高揚程提灌區、干旱半干旱山區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管灌等先進灌溉方式,在自流灌區、沿黃小提灌區通過實施節水改造項目,完善工程設施,改變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達到節水的目的。在工業上開展節水改造,推進中水回用,促進水資源重復利用。二是進一步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從取水到用水,從干渠到支渠,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加快開展水權交易,依法維護用水秩序,促進水資源節約保護。三是對工業節水給予資金傾斜。通過評選節水標桿企業,政府對節水突出的取用水戶扶持節水項目和發放獎勵資金。四是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為契機,促進水資源保護。通過項目支撐、運用信息化手段,使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達到精細化管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五是全面落實河長制,強化水政執法監管。進一步規范水資源取水許可和河道管理范圍內工程建設的許可管理,加強執法巡查,第一時間查辦處理“河長”巡河發現的問題及水政執法發現的問題,促進河道管理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