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河南省滑縣水利局 河南 滑縣 456400)
滑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北緯35°12'~35°40'、東經114°25'~114°58',面積1 814 km2。縣域內有黃河、海河兩大流域,黃河流域面積1 760 km2,海河流域面積54 km2,縣域內大小河道23 條。滑縣水資源不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73.2 mm,人均水資源量257 m3,畝均水資源189 m3,嚴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滑縣素有“豫北糧倉”之稱,是河南糧食大縣,是中國小麥生產第一縣。
2.1 水資源。2018 年全縣水資源總量27 576 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9 149 萬m3,地下水資源量20 316萬m3。全縣供水總量33 023 萬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8 055 萬m3,地下水源供水24 643 萬m3,其他水源供水325 萬m3。全年引黃河水量6 789 萬m3,南水北調水量1 266 萬m3。滑縣屬黃河故道平原,沒有攔蓄工程,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可開采量不能滿足地下水用水要求,不足部分靠超采地下水滿足,地下水位連年下降。滑縣供水結構不合理,主要以地下水開采為主,南水北調、引黃補源為輔。滑縣工程建設體系脆弱,供水保障程度偏低。地下水開采與外調水失衡,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互補調節實現難度大,供水保障程度低。
2.2 水生態。滑縣目前水生態體系不完善,森林、濕地保有量不足。現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金堤河、衛河、大功河、柳青河、黃莊河等河流。經過近幾年努力,滑縣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地下水監管體系基本形成,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河道水質得到提升,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升。
2.3 水環境。①地表水水質情況。2018 年滑縣主要監測了衛河、金堤河,全縣共有4 個水質監測點,Ⅰ~ Ⅲ類水占比為0;Ⅴ類水1 個,占25%,劣Ⅴ類水3 個,占75%。②地下水水質情況。2018 年地下水水質分為I 類、Ⅱ類、Ⅲ類、Ⅳ類和Ⅴ類。滑縣9 個水質監測點中,Ⅳ類水2 個,占監測總數的22.2%;Ⅴ類水7 個,占監測總數的77.8%,主要超標項目為渾濁度和總硬度。③污廢水排放量情況。2018 年全縣污水排放量1 881 萬m3,其中工業廢水1 138 萬m3,生活廢水743 萬m3。
2.4 水災害。滑縣水旱災害頻繁,具有長旱驟澇,旱澇交錯,旱災范圍廣,洪澇災害重等顯著特點。滑縣2009 年、2014 年發生2 次大的旱情,對滑縣當年的生產生活產生較大影響。滑縣每年冬春兩季降水嚴重不足,冬春季節小的旱災時有發生,需要大量采用地下水緩解旱災。
3.1 加強節水措施。對全縣開展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大力提升高效農業灌溉面積,實施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項目,努力推進滑縣節水型社會建設,積極推進全縣社區、村莊節水建設改造項目,同時強化滑縣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機制建設。在全縣范圍內管控水資源消耗總量和用水強度,細化管控目標,全力降低不合理用水量。
3.2 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是強化全縣涉河、涉湖及濕地建設項目管理,規范各類涉水行為。開展河道采砂、取土、違章建筑整治行動,建立完善河道管理長效機制,提高水環境質量。二是實施碧水工程,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嚴格實施排污許可、入河排污口審核制度,加大監督力度,全面減少河湖、濕地污染負荷,提升水體水質。
3.3 綜合完善水生態修復。在全縣范圍開展河流、湖區、濕地建設等水生態修復工作,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大滑縣西湖、黃龍潭、衛河、金堤河、大功河、黃莊河沿線濕地建設,在衛河、金堤河、大功河、城關河、五干排等沿岸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堅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實施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加強植樹造林和植被恢復工作,持續推進水生態質量提升,全力做好水生態修復。
3.4 科學調配,合理利用水資源。①推進雨水、洪水及中水資源化。通過河湖調蓄等工程建設,將雨水、洪水轉化為可用水資源。同時充分利用水保工程、自然洼地、坑塘等集蓄雨水,使其轉化為可用水資源。早日啟動農村污水處理建設,加強全縣污水深度處理能力,提升中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水平。②加強南水北調水資源利用。加快推進建設滑縣南水北調向鄉鎮供水工程,結合南水北調配套水廠建設,擴大水廠供水管網范圍,盡快讓全縣鄉鎮人民用上南水北調優質水,提高供水能力,充分利用好南水北調水資源。③全面提升引黃供配水能力,加大引黃供水工程建設。加快建設黃龍潭引黃調蓄工程、森林公園水系項目,增加引蓄水能力,改善水生態環境,提高供水安全性和供水保障率。同時,加大引黃水量,積極落實引黃分水指標,優化引黃水資源配置格局。
3.5 大力推動生態水系工程建設。全力實施大功河、衛河、城關干渠等縣城溝渠海綿工程及農村水系連通建設工作,加快推進西湖景觀提升改造工程、黃龍潭引黃調蓄工程及長虹渠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
3.6 綜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區。①嚴控地下水開采總量。持續加強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項目,將飲用水地下水源置換成南水北調水源,減少開采深層地下水;增加黃河水引水量,補充地下水,減少開采量;通過河道蓄水、橋涵閘、調蓄、坑塘等工程項目增加蓄水量,減少地下水開采量。②嚴格地下水監管。加強對地熱水、地熱能等項目取水許可管理,規范全縣地溫空調、地熱水使用項目的審批、監管。完善地下水禁采限采管理制度,嚴禁地下水禁限采區新增地下水開采量,全力配合,協助國家、省、市做好地下水監測的各個項目工作。
3.7 加強水災害防治。一是加強防災工程建設,防治水災害發生。加快推進白寺坡、黃莊河劉莊節制閘等工程建設,增強防治洪澇、旱災能力。二是強化防汛抗旱能力建設。加快實施全縣防汛預警體系建設,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
3.8 全面落實河長制。全面壓緊壓實縣、鄉、村河長河湖及濕地管護責任,持續落實和完善全縣河長制建設,建立健全河長湖長及濕地長效機制。以“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為契機,建立“河長+檢察長”制度,加大河湖、濕地保護和監管力度,全面解決全縣涉河圍墾、涉河違建、非法采砂、不達標水排放等問題,綜合提升河湖、濕地管理水平。
通過實施節水行動、強化水環境綜合治理、完善水生態修復、加強水資源科學配置、加強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升水災害防治能力、全面落實河長制等規劃建設,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高效利用,進而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助推滑縣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