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嬌
(甘肅省靜寧縣林業和草原局,甘肅靜寧743400)
靜寧縣自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當地生態環境、經濟狀況與產業結構等都得到大幅改善。但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不斷實施,一些地方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上游部分地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或呈負增長等。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靜寧縣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現狀,總結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探討退耕還林對當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所產生的影響,希望能為當地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一些有益參考[1]。
靜寧縣位于在甘肅省東部,華家嶺以東、六盤山以西,東為隆德縣,南為秦安縣,西為通安縣,東南為莊浪縣,西北連接會寧縣,有“隴口要地”之稱,總面積2 193 km2,耕地面積9.8 萬hm2,超過92%的耕地為山旱地。海拔1 365.0~2 104.8 m,年平均日照時數2 424.8 h,年平均氣溫8.6℃,≥10℃積溫達2 800℃,最低溫度與最高溫度分別為-27.5℃、37.6℃,年平均降雨量為548.7 mm,無霜期171 d。靜寧縣共有鄉(鎮)24 個、社區管委會1 個,行政村333個,村民小組2 319 個,人口約48.4 萬人[2]。
2010—2018 年退耕還林前后的土地利用情況、糧食播種情況、農民年收入等數據主要由當地村委會及水土保持研究所提供,部分數據通過深入村鎮實地走訪調查而得。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載體,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首先要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由于靜寧縣的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導致水土流失問題非常突出。因此,應當在認真遵守土地利用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科學合理的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這也是控制當地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徑。調查發現,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當地林草地面積大幅增加,大于25°的坡耕地明顯減少,有的村莊一次性退出大量大于15°的坡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及種植結構的變化較大,瓜菜地及果園地面積增加較多,玉米種植面積也明顯增加,小麥種植面積明顯減少,蕎麥種植面積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這和退耕還林的實施及錢糧補助政策的落實有著密切的聯系,顯示出今后靜寧縣將發展高效農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3]。
靜寧縣在調整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將林果業、畜牧業及經濟用林等作為重要的發展產業,但是這些產業發展地域性特征較為明顯。骨素廠、養豬場及磚廠主要分布在渭河下游流域東西兩側的村莊,對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渭河中游地區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條件及氣候條件,將葡萄、梨及蘋果等林果業發展作為重點,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增加了農民收入。渭河上游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并將核桃樹種植在退耕還林地中,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4]。
退耕還林工程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等方面。靜寧縣位于黃土高原地區,當地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因此水土保持是當地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全縣在退耕還林過程當中本著科學利用土地資源這一原則,對當地土地資源做出合理調整,95%的渭河下游區域大于25°的坡耕地都歸為退耕還林地,渭河中上游區域15~25°的坡耕地發展林地、果園及水平梯田,在擴大造林面積、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的同時,還大幅提高了土壤肥力條件和土地生產力[5]。
退耕還林的實施是為了控制坡地耕作和水土流失,并對產業結構做出合理調整,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退耕還林的實施,使大量勞動力從農業種植中解放出來,同時通過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工業等相關產業,為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越來越多,大幅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另外,隨著靜寧縣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很多農民將原有土地改作用材林、經濟林,由政府提供相應的補貼。隨著耕地數量的不斷減少,很多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有的出外打工、有的經商,并在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通過有效運用現代農業技術,逐步提升了農產品質量,促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6]。
近年來,靜寧縣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當地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瓜菜地和果園地面積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這與當地的市場需求和有關政策有著較大聯系。小麥和蕎麥由于收入較低,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蔬菜、玉米收入較高,種植面積呈現不斷擴展趨勢。
靜寧縣在調整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工業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渭河下游地區,核桃、蘋果等經濟林果業主要分布在渭河中游地區,蔬菜、玉米等傳統的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地區。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很多坡耕地被改為林草地、果園及水平梯田,當地植被覆蓋率不斷提高,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平。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有效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使農民的經濟收入不斷增加,但不同地域農民的經濟收入增幅差異性較大,有的農民收入增幅呈降低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土地條件不佳、交通不便、經濟林木處于幼齡期等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