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應強
(甘肅省清水縣水土保持站,甘肅清水 741400)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屬寧南隴東丘陵溝壑蓄水保土區。總土地面積2 012 km2,水土流失面積1 698 km2,耕地面積6.4萬hm2。地貌屬黃土梁峁溝壑、土石山地和河谷階地3大類型,年平均氣溫10.3℃,年降水量517~661 mm,海拔1 112~2 201 m;年侵蝕模數4 122 t/km2,年侵蝕量為829.3萬t。全縣轄15鎮3鄉260個行政村79 131戶。總人口33.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40萬人,勞動力13.29萬個。2020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6.29億元,人均產糧420kg,農民人均純收入7 200元,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
沙棘資源建設項目涉及面積大、范圍廣,分布于清水縣不同位置的不同類型區,各部位均有塊狀分布的人工、天然沙棘林,另外還有散生的、零星分布的沙棘。主要品種有沙棘小桔紅萍和蒙古沙棘等。自1994年清水縣被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列為沙棘資源建設示范縣以來,縣委、縣政府將沙棘資源建設列入重點項目建設議事日程,把沙棘資源建設作為強化縣域農業基礎、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舉措,并根據《黃河流域沙棘資源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技術規程》,結合清水縣實際,把渭河水系牛頭河流域的東山梁、分水嶺梁片確定為1994—1999年一期沙棘資源建設項目區。一期沙棘資源建設項目區位于清水縣中部,屬渭河支流牛頭河流域的東山梁、分水嶺梁片2個片區,涉及4鎮8行政村(其中,東山梁片區涉及遠門鎮的王付村、白駝鎮的林屲村、紅堡鎮的曹馮、高溝、麥牛村等3鎮5行政村,區域面積24.5 km2;分水嶺梁片區涉及紅堡鎮的小泉、周家村,草川鋪鎮的九龍村等2鎮3行政村,區域面積16.2 km2)。現有沙棘林面積1 020 hm2,共新栽中華沙棘、俄混、遼阜1號等830 hm2。尤其是1999—2004年沙棘資源示范縣建設二期工程實施以來,項目實施區位于清水縣東北部的柳林河流域,流域面積83.6 km2,涉及秦亭鎮的樊夏、秦亭、百家、黨河、趙堯、店子、李峴、麥池、薛趙、柳林、劉峽11個行政村,現有沙棘林面積1 200 hm2,經過幾年的品種改良和試驗,成功地引進了俄混、遼阜1號、遼阜2號、邱伊斯克、烏蘭格木等5個沙棘品種,共新栽沙棘林面積1 080 hm2。2020年清水縣又實施了沙棘示范基地水土保持項目,按照“項目+農戶+公司”的栽植管護開發模式,在白駝鎮柴家門引進并新栽植東北秋葉紅大果沙棘34 hm2。截至目前,全縣已有沙棘林面積4 164 hm2,其中天然沙棘林2 220 hm2,人工沙棘林1 944 hm2。天然沙棘主要分布于梁峁、溝坡的陰坡山地及溝谷洼地,呈片狀或帶狀叢生。不論是種植速度、技術、質量、管護方面,還是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初步形成了特色優勢產業,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
清水縣沙棘資源建設項目區自然條件對發展種植沙棘非常適宜。一是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0.3℃,≥10℃平均積溫2 894℃,年日照時間2 076.9 h,有利于沙棘樹體的生長、果實養分的積累和抗逆性。二是水資源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達630 mm,雖然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但對沙棘的整地、栽植、生長所需水分均無影響。三是項目區土壤大部分表土疏松多孔,肥力較好,酸堿適中,適宜于沙棘林的生長。四是清水縣有大面積適宜于沙棘栽植的宜林荒坡地,為沙棘后續建設提供了土地資源。沙棘資源建設不僅能夠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增加群眾收入,培育形成的沙棘產業費工少、效益好,是穩定的好產業。
經過多年沙棘資源建設工作,由于土壤、氣候等地域特征適宜于沙棘的生長,加上清水縣對沙棘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直沒有中斷,清水縣已成為甘肅省沙棘資源的重點分布區。1985年清水縣酒廠試產沙棘原汁,成功獲取了沙棘飲料、沙棘果油、籽油、沙棘黃酮等生產能力,形成了“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的發展模式。
2011年天水華盛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在清水縣成立,該公司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機械化程度高,先后引進灌裝機、封口機等先進生產設備,建成生產線7條、信息配送檢測系統3條,是西北地區較大的果蔬汁飲料生產企業。目前已有6條自動化生產線,把沙棘產品5個系列13個品種推向了市場,年產量達15萬t,并且十分暢銷。公司生產的沙棘飲料在10萬級無菌灌裝間采用先進的無菌灌裝系統進行熱灌裝,不僅能高溫瞬時滅菌,而且還能保存產品的營養成分,產品已通過IS0 9001:2008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HACCP食品安全體系認證。公司相繼被認定為省、市、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甘肅省企業質量信用等級AA級企業、全國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景氣監測調查固定觀察點、甘肅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2017年9月被認定為甘肅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8年6月被縣委、縣政府經評審認定為扶貧工廠,公司生產的“珀菲科特”牌沙棘汁產品入駐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五洲、華聯等大型商超,直供省內5地市16縣(區)學生營養早餐。
清水縣應繼續堅持把沙棘產業發展作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措施,積極探索“項目+農戶+基地+公司”的產業化模式,建設沙棘采穗園和苗木繁育基地,為沙棘規模化發展、優質化栽植的同時,通過“項目實施建設沙棘資源、公司指導服務、農民專業管理、簽訂契約合同、按質敞開收購”的模式,為當地群眾提供季節性就業或務工,增加農戶收入。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穩定增收。
清水縣把沙棘資源建設納入農業產業的總體規劃,對工程的科研、種植、保護、開發與利用進行統一組織協調,并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實施。同時,成立清水縣沙棘資源建設開發與利用協調領導小組,領導和協調解決沙棘資源建設和開發利用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并在縣水保站設立沙棘資源建設辦公室,負責各類技術工作和具體實施工作,在天河集團公司設立開發利用辦公室,負責沙棘新產品的開發和利用。逐級建立了沙棘資源建設機構,并配備了得力人員,從而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清水縣進一步加強了對《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結合縣情、鄉情、村情制定了《清水縣關于防止人為水土流失,加強沙棘資源管護的通告》及《清水縣“四荒地”使用權拍賣、租賃、承包辦法(試行)》及《沙棘資源管護崗位責任制》等一些鄉規民約,使沙棘建設工作有規可依。同時,制定相關制度、優惠政策,給予各方面的補貼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讓民營企業優先發展起來,起到龍頭帶動作用,形成多渠道、多領域、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加快沙棘資源建設呈現出良性循環發展。
清水縣水土保持站技術人員長期對項目區群眾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并加速大面積推廣遼阜1號、遼阜2號、東北秋葉紅大果等沙棘管理技術的學習與實踐。加強病蟲害防治,根據沙棘的生長情況合理地進行施肥、澆水、管護,提高沙棘繁殖速度,保障沙棘高效生產。在加強沙棘技術管理的同時,清水縣沙棘資源建設開發與利用協調領導小組與項目區鄉(鎮)簽訂責任書,進一步靠實各部門的責任和技術人員的崗位職責,保證沙棘建設技術指導到位。
清水縣沙棘資源建設項目實施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治理形式上,從恢復植被入手,將水土保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發展經濟緊密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治理。在措施配置上,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防、治、管、用、保并舉”的原則,梁坡溝整體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日益顯著。
首先,沙棘林具有速生性,根系發達,根蘗能力強,是優良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樹種,而且茂密的枝葉能緩解雨水撞擊地表的速度,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土效益。其次,沙棘固碳能力強,產生的大量枯枝落葉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能起到固土保肥的作用。再次,沙棘對環境適應性強,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特性,對于生態脆弱區的環境具有很好的恢復效果,因而被水土保持工作者作為迅速恢復植被的生態樹種,其生態效益極其顯著。
沙棘林全身是寶,根、莖、葉、果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各種氨基酸,在保健醫療衛生方面貢獻很大。沙棘加工成的多種飲料、食品,能夠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增強體力,消除疲勞,有益身體健康,其效益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清水縣沙棘4~5年開花結果,6~8年進入盛果期,最大樹齡14年仍結果不衰。根據清水縣沙棘資源二期工程建設的調查數據,天然沙棘林平均產鮮果1 800 kg/hm2,全縣現有沙棘林4 164 hm2,年可產鮮果7 495 t,當地市場收購價按3.20元/kg計算,現有沙棘果每年產值可達2 398.4萬元。沙棘林產生的經濟效益,增加了項目區群眾的收入,帶動了全縣經濟的發展,加快了沙棘資源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