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麗
(甘谷縣植保植檢站,甘肅甘谷 741200)
草地貪夜蛾是全球預警的重大遷飛性害蟲,屬于鱗翅目夜蛾科[1],該蟲自2019年1月份從境外遷入我國云南后快速向北擴散,在我國開始周年循環危害。該蟲具有適生區域廣、遷飛能力強、繁殖倍數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難度大等特點。草地貪夜蛾寄主植物高達353種,包括禾本科的玉米、小麥、水稻、高粱、甘蔗以及棉花、甜菜、甘藍、甜椒、馬鈴薯、番茄、向日葵等多種作物[2]。2019年7月8日,甘谷縣首次發生草地貪夜蛾蟲情,農技人員對于一個全新的害蟲沒有實踐經驗,在應急防控和玉米大面積普查工作方面都困難重重,對草地貪夜蛾3齡前幼蟲的識別走了很多彎路。由于不同區域、不同海拔、茬后再播等原因,當地玉米往往處于不同的生育期,也出現同一區域不同生育期的玉米,這為草地貪夜蛾的循環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為防控增加了難度。通過對甘谷縣15個鄉(鎮)243村362塊62.17 hm2(次)的玉米田調查,迅速掌握了草地貪夜蛾和玉米螟在為害初期的辨識方法,通過多次田間實踐調查,集成了田間識別方法和防治措施。
6月下旬至7月初,甘谷縣春玉米正處于抽雄吐絲期,復種夏玉米處于苗期、拔節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等不同階段。調查發現,發生草地貪夜蛾的玉米絕大多數處于喇叭口期,幼蟲常隱藏在心葉取食。玉米田害狀呈點陣式分布,玉米葉片沿葉脈呈點狀、條狀半透明薄膜,多見于3齡前幼蟲為害;嚴重時植株葉片呈不規則長形孔洞、缺刻等為害狀,多見于4齡后幼蟲為害;個別特別嚴重的僅剩葉片主脈和莖基部,呈“掃帚”狀。個別在抽雄前期的玉米,幼蟲取食雄穗小花。所有受害植株均在心葉內、葉鞘留有大量蟲糞。
甘谷縣玉米害蟲主要有玉米螟、黏蟲、草地貪夜蛾。黏蟲輕度發生,玉米螟發生普遍,草地貪夜蛾于2019年首次發生。田間調查時玉米螟和草地貪夜蛾在為害初期的害狀極為相似,很容易混淆;但兩者3齡后為害狀區分明顯,田間容易區分。通過田間大量調查,將草地貪夜蛾和玉米螟的田間識別技術總結如下。
兩者3齡前幼蟲的害狀極為相似,取食后葉片上都產生小白點,呈透明薄膜;但是在害蟲藏身之處,玉米螟是典型的圓孔洞,而草地貪夜蛾取食的芯葉邊緣或葉內缺刻都是不規則的,呈點狀或帶狀等。
草地貪夜蛾蟲糞呈顆粒狀,大。玉米螟的則呈粉狀顆粒,小,蟲糞絲狀物連綴,像鋸末。在調查時,若發現大量濕蟲糞,草地貪夜蛾還在此處為害;若發現大量干蟲糞,則草地貪夜蛾幼蟲轉移到別處為害。而無論蟲糞干濕,玉米螟絕大多數還在此處為害。
草地貪夜蛾幼蟲的典型識別特征:頭部缺刻倒“Y”形和腹部末節4個正方形黑點,3齡前看不清,均為白體黑頭,3齡后肉眼能明顯看到典型識別特征。在調查中經常看到玉米葉片上呈點狀透明薄膜樣害狀,這與草地貪夜蛾害狀相似,不易確定是哪種害蟲為害。仔細查看蟲體,一般出現透明薄膜害狀為低齡幼蟲為害,若蟲體長為1 cm左右白體黑頭的幼蟲,則確定是玉米螟。草地貪夜蛾3齡幼蟲體長僅0.4~0.6 cm,可清楚見頭部缺刻倒“Y”形和腹部末節4個正方形黑點。
目前,國內首個登記防治草地貪夜蛾的藥劑是山西綠海農藥科技有限公司的球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農藥登記證號PD20190002)675~900 g/hm2噴霧。其他可按全國農技中心推薦藥劑使用6%甲維·氟鈴脲乳油450~600 ml/hm2心葉灌注;或噴施3%甲維鹽+5%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劑,連防1~2次,間隔期3~5 d,可有效防治1~5齡幼蟲。
利用草地貪夜蛾性誘捕器、高空測報燈、殺蟲燈均可達到誘殺成蟲的效果。
性誘捕器懸掛方式以玉米發生田為中心,覆蓋周圍玉米田,對種植面積較大的田塊,以正三角形形狀設立草地貪夜蛾性誘捕器;對種植面積小、分布零散的田塊,單獨設立。處于苗期至喇叭口期玉米,每個誘捕器相距至少50 m,與田邊距離不少于5 m,誘捕器距地面1 m左右或高于植物20 cm。成株期玉米選田埂走向與當地季風風向垂直的田塊,誘捕器放置于田邊方便查看的田埂上,與田邊相距1 m左右,誘捕器呈直線排列,間距至少50 m。
政府主導的作用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顯得尤為重要,要提高思想認識,高度重視,農業主管部門在措施制定、人員、防控物資籌備方面要未雨綢繆。防控成效首先是看應急防控處置是否得當,能否做到疫情不蔓延、不大面積擴散。其次是在大規模預防實施上要以各鄉(鎮)為主體進行整鄉(鎮)、整村推進。
草地貪夜蛾屬于外來新發重大害蟲,針對基層干部群眾識別難、防治難、認識不足等問題,各級專業技術人員要加強對草地貪夜蛾形態識別特征和測報調查方法培訓,提高監測技術水平。可充分利用宣傳畫、明白紙、電視、手機短信、微信等媒體,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和農民的宣傳培訓力度,引導農戶正確認識草地貪夜蛾的危害,掌握識別和防控方法,形成群查群防群治的聯防聯控合力。同時,要防止“恐蟲心理”,推廣綜合防治技術,避免過量使用農藥造成安全隱患和不良影響。
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時,通常用噴霧法噴玉米植株,經田間多次試驗發現,常用的葉片噴霧法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效甚微,藥液會隨葉脈流到莖稈葉鞘處或滴落在土壤,到達心葉的藥液減少很多。因為草地貪夜蛾屬于鉆蛀型害蟲,為害部位多在心葉,3齡以后的害蟲卷在心葉里取食為害,因此平常噴霧法的效果不好。在總結防控經驗,多次改進施藥方式后,發現心葉灌注法效果好,即采用廢棄飲料瓶或手持噴水壺,將配好的藥液倒入瓶中,對為害植株對準心葉進行滴注。平常在田間調查時也可方便攜帶及時防治或補防。
誘捕器設立后,隨著玉米的生長,誘捕器藏于田間不便監測誘殺效果,可以以誘捕器旁邊植株為參照物,用紅繩、紅膠帶在植株頂部葉片懸掛做標記,便于定時監測。
草地貪夜蛾是外來物種,發生時間短,基層農技人員往往對其發生為害特征、形態識別、各蟲態發育、生活習性不了解,想要做好田間調查、監測、防治等工作,必然先要對該蟲通過田間觀察、人工飼養等方式進行探索學習、研究。但是絕大多數基層單位沒有基本的昆蟲觀察飼養室,無昆蟲解剖鏡等設備。建議農業主管部門能提供基層基礎科研的條件,以便能更充分地應對突發情況。
甘谷縣統防統治隊伍和應急防控隊伍的組建還不完善,目前只針對自己合作社內的防治任務。在今后應成立合約式專業化防治隊伍,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在突發病蟲疫情時能快速反應,以改變臨時性和非專業隊伍的現狀。
田間調查發現,在同一時節,處于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耐害性不同,草地貪夜蛾的幼蟲在玉米苗期至抽雄期的玉米上為害,而在抽雄開花后的玉米上未發現為害。生產上可以考慮通過調整播期以錯開草地貪夜蛾幼蟲的適生期,達到防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