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會存
(甘肅省農業建設項目管理站,甘肅蘭州 730046)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和根莖。甘肅是我國大黃的主產區,有悠久的種植歷史[1]。甘肅大黃質量優,產量占全國的60%,甘肅是國內大黃的最大道地產區[2]。但甘肅大黃產業發展中存在因缺少勞動力或采挖費工而面臨改種其他作物、品種選育和種子種苗繁育滯后、干燥方式落后和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本文從全產業鏈視角探討發展對策,為甘肅大黃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對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認定的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生長在氣候潮濕的低海拔地區(800~2000m)或陰冷的高海拔地區(1200~3500m)[1]。在大黃適生區域,高質量的大黃主要生產于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及四川、云南北部地區,海拔因素對大黃質量有顯著影響,海拔越高地區生產的大黃總體質量越高[3]。隨著資源從豐盈到枯竭,逐漸以生于海拔較高的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為主要商品[2]。野生大黃資源已近瀕危,目前商品大黃以人工栽培為主[3]。
歷代本草列出的甘肅境內道地大黃品種有“銓水大黃”“涼州大黃”“河州大黃”“莊浪大黃”“岷縣大黃”和“清水大黃”,其基原植物均以唐古特大黃為主,栽培者多為掌葉大黃[4]。質量和產量是道地藥材形成的核心及產地變遷的本質和動力,通過持久的產量和質量證明生態環境的適宜,低產量會被經濟規律所淘汰,缺少質量必然會被臨床應用所淘汰[5]。甘肅大黃種植區域以隴南山區、甘南高原和關山林緣區為主,且受種植效益及市場選擇,目前以宕昌、禮縣、華亭和臨潭4縣(市)為甘肅大黃道地主產區的態勢已明晰。宕昌縣、禮縣和華亭市分別是歷代本草所記載的岷縣大黃、銓水大黃、莊浪大黃的主產地。2005年以來,禮縣大黃、宕昌大黃和華亭大黃陸續成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20年臨潭大黃申報地理標志產品成功。2018年甘肅大黃種植面積1.33萬hm2,其中宕昌和禮縣種植4 933.3 hm2和4 400 hm2,華亭和臨潭均種植1 333.33 hm2,4地種植面積占甘肅大黃種植面積的90%以上。
2.1.1 基地布局優化 禮縣大黃生產區主要在縣域南部和西部山區。宕昌大黃生產區主要分布在縣域東部西漢水上游的良恭河、竹院河、好梯河流域和岷江流域。華亭大黃生產區域位于關山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以山臺地和梯田地為主。上述種植區域大多分布在海拔2 000 m以上地區,具有高寒陰濕、土層疏松深厚、土壤肥沃的環境特征。
2.1.2 在中藥材種植中的比重提高 2018年甘肅中藥材種植面積30.67萬hm2,產量120萬t,其中大黃種植面積1.33萬hm2,產量約6.7萬t。與2010年相比,大黃種植面積占甘肅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的比重由1.93%提高到4.34%,大黃產量占甘肅省中藥材產量的比重由3.98%提高到5.58%。
2.1.3 標準化種植水平提升 育苗移栽成為大黃主要栽種方式,在各地產業政策和資金的持續扶持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加強了大黃種子種苗規?;庇蜆藴驶亟ㄔO。在禮縣大黃產區,2017年統一供苗率為3%,標準化種植基地面積占6%,2018年統一供苗率達到5%,標準化種植基地面積達到30%;同時積極開展質量監測檢驗,大力推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建成了出口大黃質量安全示范區。
2.1.4 市場體系逐步健全 甘肅大黃銷售市場構建了以隴西文峰、首陽,渭源會川、渭水源及岷縣當歸城等5個專業藥材市場為主體,以宕昌哈達鋪、理川,華亭馬峽,禮縣銓水等4個產地市場為集散地的格局,形成了藥企定點采(收)購、合作社集中銷售、商販和散戶送貨銷售的局面。
2.1.5 組織化程度提高 各大黃主產區形成了以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聯種植戶、外聯藥材市場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帶動和產業化經營模式。禮縣、宕昌、華亭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881個,從事大黃種植、加工和銷售的縣級以上龍頭企業有19家。禮縣促進大黃產業的創新發展,成立了禮縣大黃研究院,正在建設集加工、倉儲、物流、研發、檢測和交易于一體的大黃產業園。
2.2.1 勞動力短缺 大黃為深根性植物,發展大黃種植受勞動力短缺的制約尤為明顯[6]。大黃主產區農村經濟以勞務創收或勞務加種養業多元收入為主,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后,從事大黃種植的勞力以女性和50歲以上男性勞力為主,青壯年勞力在務工的間隙輔助種植。大黃種植在整地、種苗移栽、施肥管理、整形干燥等生產環節能正常進行,但在采挖環節基本依靠人力,用工量大且勞動強度大,有的農戶受勞動力制約而改種其他作物,對大黃種植面積的穩定和發展有不利影響。
2.2.2 品種選育和規?;N子種苗繁育滯后 禮縣大黃栽培品種主要是掌葉大黃,栽培和銷售中籠統稱禮縣大黃,沒有具體的品種名稱[6],宕昌大黃和華亭大黃也有同樣問題,與中藥材現代化、標準化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大黃種子種苗的繁育以種植農戶自繁自育占絕大部分,質量差異大,與GAP要求差距較大。
2.2.3 干燥方法落后 在主產區大黃的干燥以各家各戶熏干和自然晾干為主。雖然以傳統的熏干法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然而熏干法耗時長、對樹木植被及環境破壞性大,目前仍未找到對環境破壞小、干燥耗時短、對有效成分破壞最小的大黃干燥方法[7]。
2.2.4 精加工能力不足 大黃加工目前仍是粗加工,以原料銷售為主,以大黃為原料生產保健品、飲料等高附加值產品處于開發試驗階段,制約了大黃產業價值鏈的提高。
用好甘肅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的發展機遇,構建以企業加工銷售為龍頭驅動,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種子種苗集約化繁育、標準化種植示范和技術服務為聯接,以農戶種植為主體的甘肅大黃產加銷體系,支持技術研發運用,完善大黃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以促進大黃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黃主產區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建設集中連片的標準化種植基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引導農戶增施農家肥,建設田間生產道路,提高農業機械通行便利水平。開展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用量。加強GAP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集成農機農藝、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示范及推廣,帶動農戶標準化種植。在大黃種植專業村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進行種子種苗規?;庇?,提高種子種苗質量,限定3~4年的采挖生長期,實現大黃“真實、優質、穩定、可控”的生產。
采取引進、培育提升及與藥企聯合等方式,培育壯大大黃主產區的加工銷售企業,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大黃種植和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讓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環節留在主產區,提升大黃產業價值鏈,增加藥農收入。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廣泛開展大黃高質高效栽培、干燥技術的示范、培訓和指導。促進土地有序流轉,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種植,提高產業收益。
加強大黃干燥技術創新研發,在減少藥效損失的前提下,研究和篩選能實現連續化、自動化、標準化及節能的干燥工藝設備,改善大黃主產區干燥環節的制約。鼓勵和支持企業、合作社在產地建設加工基地和貯藏設施。
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加大農藝農機技術的研發及集成運用,加強適應機械、畜力采挖的栽培技術試驗和推廣,如大黃坑種壟作技術。改造、研發和推廣節勞省工的大黃采挖機械,減輕勞動強度,提高采挖效率,降低采挖成本,節本增效。
各大黃主產區地理標志的使用和管理需要當地相關部門聯合推動,通過宣傳和加強生產環節的技術質量監督,確保大黃生產過程按技術規程進行,種子種苗符合標準,化肥、農藥施用不超標,生長期達到標準限定年限,對不符合要求的產品限制企業或合作社使用地理標志。通過持續把好質量關,提升甘肅道地大黃市場品牌,促進甘肅大黃產業持續發展。
開展野生大黃資源的調查、保護和撫育,禁止不合理的采挖。加強野生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的人工種植馴化技術研究。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廣泛開展品種選育和提純復壯,引導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種子種苗繁育和展示示范,增強優質種子種苗供應能力。
運用大數據加強大黃種植、流通及加工需求市場信息的搜集、價格動態監測分析和預測,適時發布信息,引導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合理安排大黃種植、流通和銷售,促進產銷銜接,實現優質優價,促進農民增收。
大黃主產區行業管理部門在加強基地標準化建設的同時,需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制定大黃種子種苗質量標準和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健全檢測機構,提升檢測能力,完善檢測制度,加大抽樣檢測力度,構建質量檢測體系。實現全程可追溯,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構建可追溯體系,為大黃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質量安全保障。
大黃主產區需加強以宜機化田間道路建設和土壤培肥為主的農田建設,落實藥用農機具補貼政策和大黃農業保險政策,持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大黃種子提純復壯、育苗基地和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推進禮縣大黃產業園建設,加強禮縣大黃研究院作用的發揮,以形成甘肅大黃綠色標準化種植、加工、銷售和研究中心,帶動甘肅大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