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臨夏州水利科學研究院,甘肅臨夏 731100)
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在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實際開展工作還顯露出科學規劃不足、技術集成運用較少、融合鏈式發展缺乏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因此,還要繼續深化高標準農田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結合區域實際,對高標準農田進行科學規劃設計,同時做好資源整合、技術集成、產業融合等工作,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并帶動我國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1]。鑒于此,對建設高標準農田有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展開深入分析。
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發揮以下作用:一是保障糧食安全。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我國農業發展可使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大城市人口數量比較大,農產品需求層次也越來越高,僅依賴傳統模式進行農產品生產,不僅無法保障城市農產品供應,也無法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進而引發糧食安全問題,而大規模的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夠提高現有農田利用效率,并保證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降低糧食安全風險。二是保證重要農產品供給。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階段以后,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在糧食、蔬菜、畜禽、加工農產品等供需總量平衡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重要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業產業整體質量和效益也比較低,無法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實現現有耕地資源充分整合和優化利用,并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證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的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使農業生產朝著高端、多樣化方向邁進,人們多樣化農產品需求也能得到有效滿足,并促進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三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背景下,我國加大了農業經濟扶持力度,特別是在高效設施建設、先進種植技術運用等方面,推動農業獲得進一步發展,然而產生的廢舊農膜、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也不斷增加,對農業資源環境造成極大危害,也不利于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創新升級,在實現各項資源科學高效利用的同時,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2]。
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建立在農田綜合整治基礎之上,執行時也要深入當地,對地區農田、土質、環境等基本情況進行系統性了解,然后根據所掌握的信息資料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具體措施:一是綜合考慮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主導產業基礎條件、自然生態資源等情況,對高標準農田進行合理布局,并在規劃設計中凸顯重點內容,操作中可以將潛力更大的鄉鎮劃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二是嚴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將田間灌排、耕地質量等放在優先位置,并綜合采用平整土地、設施配套、林網建設等措施,確保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實際要求;三是結合農田實際分布情況,促進與其他規劃有效銜接,操作時可以采用構建示范區域的方式,整體推進統一規劃、集中投入、連片建設等工作,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獲得規模化發展。
由于田地規模多以家庭單位進行劃分,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土地整治工作帶來較大困難。為推動該項工作更加順利開展,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相關職能,使這項工作更加圓滿完成。實踐中可以采用加大宣傳、政策扶持等方法,鼓勵農戶順應時代發展,擴大自身經營規模,并增強土地流轉程度,為農田高標準建設和品牌化運作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通過因勢利導讓更多農戶認識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的重要性,并引入更多社會企業參與其中,在有效解決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不足問題的同時,為當地資源充分整合和帶動當地生產線規?;瘎撛煊欣麠l件。
技術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投入,可以減少高標準農田建設人力投入,實際農業生產效率也會進一步提高,并推動農業生產深化改革。具體操作中,可以從施肥、控水、種植、采收等方面入手,加大新技術、新設備投入力度,并促進這些技術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獲得規?;瘧?,使之更加貼合現代農業發展標準。同時,積極引入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構建農產品銷售平臺,及時獲取市場需求信息,實現農業生產科學化控制,并通過該平臺進一步擴大農產品銷售規模,在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基礎上,促進現代農業更好發展[3]。
高標準農田要與農業現代化標準相掛鉤,可通過促進高標準農田與其他產業相融合實現。操作中要結合農田生產實際,并根據當地環境與生態,對農田進行深化改造,通過“高標準農田+特色產業”“高標準農田+示范園區”等發展模式運用,可以豐富高標準農田建設內涵,并推動所在區域農業現代化進程。同時,在產業融合過程中也要制定較為明確的發展規劃目標,并積極拓寬上下游產業鏈,使農業產業獲得鏈式發展,為取得這一理想效果,還要注意完善鏈式發展基礎配套設施。
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和維護,是確保農田正常運行和促進農業現代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后,要將涉及的農田水利、硬化道路等基礎設施管護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個人,執行時可以遵循“誰使用、誰管護”原則,將責任、權益和利益有效結合起來,使高標準農田管護職責更加明確和得到落實,同時引入市場機制,通過承包、租賃、拍賣等方式,促進土地資源有效流轉,并結合區域實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另外還要加強宣傳教育,讓群眾了解更多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農田建設管護當中,并實現高標準農田健康可持續發展[4]。
新時代背景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要結合所在地區實際情況,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并探尋更加適合當地實際的農田發展模式,使農業生產產能和農民經濟收入得到提高,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