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阿繼
(甘肅省莊浪縣農村能源服務中心,甘肅莊浪 744699)
為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升農村廁所改造成果,健全農村人居環境設施管護機制,保證后續長久發揮效益,結合莊浪縣農村廁所改造及后續管理實際情況,就莊浪縣建立農村廁所后續管理工作談幾點淺顯的認識。
近年來,莊浪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和農村能源建設工作有關會議精神,按照“有序推進、整體提升、建管并重、長效運行”的思路,全面安排部署,廣泛宣傳動員,細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動全縣農村改廁工作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
2020年,莊浪縣改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7 722座,占任務7 543座的102%,新建農村公廁150座。全縣衛生廁所普及率逐年提高,農村文明程度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按照“模式多樣、農戶自主、差異補助、建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示范推廣了三格化糞池式、沼氣改造式、水沖式、生物降解式、糞尿分離式衛生旱廁5種改廁模式,并在以上5種模式的基礎上,鼓勵相關企業、科研單位和農民群眾探索適合農村實際、試點示范安裝便捷的生物降解型、負壓抽吸智能型、便攜式衛生廁所等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參照水沖式廁所的補助標準予以補助。不同的改造模式,避免了在改廁過程中“一刀切”現象,滿足了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條件下群眾的改廁需求,有力促進了農村“廁所革命”。一是在城郊等有污水收集或處理設施、污水管網覆蓋到村的農戶,建設水沖式廁所2 035座,戶內接排污管道,糞便直接進入污水收集設施或處理廠。二是在無下水道管網條件,但自來水有保障、道路通暢的村莊,推廣三格化糞池電動水沖式廁所4 907座。三是在已建沼氣池的農戶,將其原有的沼氣池改為化糞池,配套安裝節水便器,共改建637座。四是在充分試用示范的基礎上,對于經濟條件較好、家有常住人口的農戶,推廣使用無水免沖智慧生態馬桶79個。五是針對山區自來水無保障、交通狀況和經濟條件較差的現狀,自主創新研發,推廣糞尿分集箱式衛生旱廁64個。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管護原則,按照“專人管理、及時維護、資源利用”的總體工作目標,建立健全農村改廁后續管護長效機制,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從而解決莊浪縣農村廁所改建后續管理、維修維護和糞污處理問題,促進全縣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和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農村戶用廁所管護服務工作量大面廣,涉及千家萬戶。要把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管護廁所放在首位,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向群眾宣傳算清文明生態賬、安全衛生賬、生活品質賬,積極開展農民健康教育,普及衛生知識,轉變群眾思想觀念,切實提高素質,逐步提升農戶文明如廁習慣。建立村規民約制度,將戶廁管護納入村規民約,改廁戶按照“誰所有、誰負責”的原則,由農戶自行管護,村委會負責監管。農村戶廁做到“三有三無一處理”,即有廁屋、有門窗、有化糞池;無蠅蛆、無臭味、無化糞池滲漏或直排;糞便無害化處理。廁內要求照明和通風狀況良好,排水、排污管道通暢,干凈衛生,無垃圾、糞便、污水等污物;采取有效保暖措施,防止冬季上下水凍結;每次糞污抽取后要對糞污出口加蓋嚴密,不能留有安全隱患。
鄉村公廁建設應當按照“建的起、管的好、能使用”的原則,管理應按照“誰所有、誰管理”的原則,使用應按照“公益性、便民性、開放性”的原則,建立健全鄉村公廁建設制度,提高鄉村公廁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公廁管護機制。鄉(鎮)要建立健全鄉村公廁維護管理制度和措施,明確工作職責,加強監督管理。鄉村公廁應配備1名專(兼)職保潔員,加強日常管理和定期培訓,明確工作任務、工作責任,按照公廁保潔的相關要求和標準,熟練掌握設備設施的正確使用方法,發現設備設施故障、損壞應及時維修,確保公廁正常使用。二是確保公廁正常使用。鄉村公廁要堅持免費對外開放,按規定設置“公共廁所”標識、性別標識和公廁指示牌,并在公共廁所醒目位置公示開放時間、衛生質量標準、公廁管理使用制度、管理責任人、保潔人員、監督電話等維護管理信息,便于村民監督。因維修維護等原因需暫停開放的,應及時維修維護,公示停用期限。三是加強公廁衛生清潔。公廁保潔員要履職盡責,要求公廁內部通風狀況良好,排水、排污管道通暢。大、小便池衛生整潔,無堵塞、無滴漏。經常保持公廁周邊環境整潔和廁內衛生干凈,墻壁、門窗等設施上無亂寫亂畫亂貼,地面無積水、無垃圾、無雜物,有防凍措施,防止廁具產品和配件發生凍裂。公廁入口處道路、臺階無積水、積雪、結冰,有防滑措施。時常觀察化糞池污液面,池滿時應及時抽取,防止滲漏塌陷,確保安全。
建立健全農村改廁后續管護長效機制,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從而解決莊浪縣農村廁所改建后續管理、維修維護和糞污處理問題。一是建立管護服務體系。依托鄉(鎮)或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大型沼氣工程、污水處理站等經營主體,積極探索健全社會化管護運行機制,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和農民主體作用,及時開展糞污清理、維修維護等服務,逐步形成“維修服務、清運服務、處理利用”的管護服務體系,做到維修服務有記錄,清運服務有車輛、有人員,處理利用有制度的“四有”標準。真正做到廁具壞了有人修,糞液滿了有人抽,糞液抽后有專車、專人運送。二是建立健全糞污清運車輛管理使用制度。糞污清運車由縣農村能源服務中心統一公開招標采購,按鄉(鎮)上報的分配方案,直接分配到鄉(鎮)或農村改廁后續管理服務組織,縣農村能源服務中心與鄉鎮人民政府、后續管理服務組織簽訂車輛移交協議,督促鄉(鎮)建立健全車輛管理制度,監督管理好車輛的使用和維修維護,不得將車輛倒賣或流失,對于倒賣或流失的要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并賠償車輛。車輛駕駛員必須證照齊全,嚴禁無證駕駛,確保車輛營運安全。
建立糞污處理利用體系,回收的糞污要作為有機肥料優先用于農業生產,嚴禁將糞液糞渣隨意傾倒造成二次環境污染。一是鼓勵農戶自行抽取還田,補充農田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二是有條件的鄉村,可直接將廁所糞污接入污水管網進行無害化處理。三是對無法就近無害化處理的地區,由農村改廁后續管理服務組織機構對轄區內有需求的戶廁和公廁糞污進行抽取,對抽取的糞污采用就近或異地還田的方式,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無法還田的可以送入污水處理廠進行有效處理。四是積極與附近種植糧食、果園、菜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合作,將抽取的糞污作為有機肥進行利用。
農村廁所后續管理工作是一項社會民生工程,是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鞏固和提升改廁成果的重要舉措,工作涉及面廣,任務繁重,必須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建立健全后續管理保障機制,加大宣傳教育引導力度,形成全社會共識,增強農民群眾后續管理和資源化科學利用的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