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琳 王賀鵬 孫志梅 王書聰
(1 涿州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涿州 072750; 2 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山藥具有藥、食兩用功能,尤以其卓越的藥用保健功能以及糯香可口的風味品質深受人們喜愛。我國已有3 000 多年人工栽種山藥的歷史。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社會消費需求的增加,以及較高經濟利益的驅動,人們種植山藥的積極性和投入日益增加,種植面積和范圍也迅速擴大。地處冀中平原的潴龍河流域兩翼的蠡縣、高陽、清苑等地近年來山藥產業發展迅速,尤以麻山藥的原產地蠡縣最為突出,種植面積已達5 000 hm2以上,產值10 億元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山藥之鄉”,2005 年當地的麻山藥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1 年麻山藥被正式注冊為“原產地地理保護標識”產品,成為“10+10”項目中我國獲得歐盟保護認證的10 種農產品之一。山藥的生產已經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河北省山藥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種植范圍越來越廣,已由最初的以麻山藥發源地為核心的保定市蠡縣及周邊縣市擴展到了冀中南大部分縣市。但是,由于土壤條件限制、種植技術不規范等諸多問題的影響,導致麻山藥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山藥產業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本文對山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旨在為促進山藥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指導。
山藥在栽培過程中因受不良環境條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影響,造成內部組織結構發生改變,從而產生各種畸形山藥,如山藥根莖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頭形、腳掌形、葫蘆形、麻臉形等,這些統稱為畸形山藥。導致山藥畸形的主要原因如下:
1.1 整地質量差,導致土壤容重大或有堅硬的異物沒有清理等。
1.2 施肥不科學,一次性施肥量過大,或撒施不均勻,或施用的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等,導致根莖生長點受損或死亡。
1.3 沒有及時防治地下害蟲。山藥根莖在生長過程中,如果地下害蟲沒有得到及時防治,根莖生長點被害蟲啃食,也會導致畸形山藥的產生。
1.4 品種問題。山藥種性退化、抗逆性下降也會造成山藥畸形率升高。
山藥播種后至出苗期間,種薯的腐爛問題也比較普遍,嚴重影響出苗質量。導致種薯腐爛的原因主要有:播種時選取的種薯質量差,曬種時遭遇低溫凍害,種薯準備過程中殺菌消毒不好,或播種時埋種過深,山藥播種后雨量偏多導致土壤濕度偏高,出苗期間遭遇低溫寡照等,都可能會導致種薯腐爛。
3.1 病毒對山藥的影響。山藥生長發育期間,病毒會潛伏在根莖和地上部的莖葉中,如果不及時防控,不僅會連年傳播,而且還會逐年加重,嚴重影響山藥生長和產量形成。
3.2 品種變異。準備的種薯中存在一些變異種薯,這些變異種薯混雜在良種中,會造成種性逐漸退化。
3.3 連種代數多,造成山藥種薯本身種性退化。
3.4 由于連作造成土壤養分失衡,病原菌蟲卵等積累較多,山藥生長環境變差,導致山藥抗逆性能降低,以此山藥作為種薯,也會影響種薯質量。
4.1 主要蟲害。山藥生育期間,常見的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金針蟲、小地老虎、棉鈴蟲、美國白蛾、西花薊馬、甜菜夜蛾、白粉虱以及線蟲,其中小地老虎、西花薊馬、線蟲為害普遍較嚴重。地下害蟲主要為害山藥種薯、根系以及根莖。發生嚴重時,會導致山藥缺苗斷壟,長成的山藥根莖完全失去商品價值。線蟲是山藥生產中的嚴重障礙,導致線蟲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4.1.1 地勢高燥、含水量少、含鹽低、酸堿度適中、結構疏松、通透性好的沙質土壤,有利于線蟲的移動和卵的孵化。
4.1.2 山藥根結線蟲喜較高溫度,但不喜土壤過濕,一旦溫濕度環境適宜,就會造成線蟲滋生。
4.1.3 隨著山藥連作年限延長,土壤中的病原線蟲積累逐漸增多。
4.1.4 隨山藥連作年限延長,山藥本身的化感作用以及不科學的水肥管理,導致土壤微生態環境失衡,造成線蟲發病嚴重。
4.1.5 施用的有機肥沒有經過充分的發酵腐熟,病菌蟲卵多,特別是未充分腐熟的雞糞施用過多,也容易導致線蟲滋生。
4.2 主要病害。山藥生育期間,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疫病、根莖腐病、水疔病、水痘病、褐腐病等,尤以根莖腐病、水疔病、水痘病、褐腐病等病害發生嚴重。炭疽病、疫病是山藥最主要的地上部病害,發病嚴重時造成落葉死秧,其發生流行與當年氣候條件及水肥管理技術有極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土壤和空氣濕度、溫度狀況決定了流行的早晚和輕重;根莖腐病、褐腐病主要危害山藥的地下根系和根莖,根莖受害首先出現水漬狀小斑點或黃褐色壞死,逐漸發展成黃褐色、深褐色病斑,甚至出現組織內部腐爛。染病植株多葉色不正,葉脈附近褪綠或葉緣壞死,最后全株死亡,帶菌根莖儲藏時也易腐爛。在高溫多雨季節病害發展迅速,重茬地、田間積水時發病重。病害嚴重發生地塊甚至導致絕產。
4.3 病蟲害防控問題。植保技術管理是山藥生產中的重要環節,各種病蟲害的出現迫使種植戶不得不靠大量施用農藥來控制或緩解。但由于缺乏科學的技術指導,以及農藥市場的不規范引導,使生產中亂用農藥的現象非常普遍。“有病治病、沒病防病;只要能治病,不管是啥藥”等思想的存在,導致山藥的食用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水肥管理是確保山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節,在片面追求高產以獲得較高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大水大肥現象普遍存在,且肥料養分投入比例極不協調,不符合山藥本身的養分需求特性;同時,由于不能很好的把握施肥時機,使山藥施肥無法達到定量、平衡。不科學的水肥管理一方面造成了水肥資源的巨大浪費,加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造成了農民生產成本的增加和經濟效益的降低;更為嚴重的是長期不科學的水肥投入破壞了土壤生態環境,導致山藥抗逆性下降,重茬問題和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如此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山藥產業的綠色發展。
盡管目前山藥收獲已由純人工收獲轉為了人工協助的半機械化收獲,但機械化收獲水平仍舊較低,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收獲成本高,阻礙了麻山藥的規模化種植,影響了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和產業發展。今后應積極研發推廣能夠實現一次性完成開溝、掘土、撿拾山藥等多功能集于一體的聯合收獲機械,同時積極發展既有利于機械化種植,又便于機械化收獲的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并進行規范統一。
7.1 山藥生產的組織化和技術化水平較低,產業化經營發展速度緩慢。雖然近年來山藥合作社、山藥家庭農場、山藥種植大戶等不斷涌現,但基本還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沒有形成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沒有實現訂單生產,市場風險大。
7.2 農業科技支撐乏力。當前山藥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還沒有得到從上到下足夠的重視,種植戶仍舊普遍以追求產量為第一位,提質增效、安全生產、環保發展的理念淡薄,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缺乏科技支撐,藥農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
7.3 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滯后,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建設意識差。隨著山藥種植面積擴大,山藥專業合作社的增加,部分企業也注冊了自己的商標,但由于產品種類單一,標準化程度低,缺乏完善的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的網絡通訊設施、電子交易平臺、大型電子信息顯示屏等市場信息系統,營銷和廣告宣傳等方面相對落后,市場環境條件差,缺乏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