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
萬盛經開區關壩鎮人民政府
在猶紹華的圓夢小康路上,2017 年12 月28 日至29日是令他激動又難忘的日子。是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猶紹華作為重慶市2名“全國農業勞動模范”代表之一,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作為中共黨員的猶紹華,生于1971 年,圓臉短發,目光堅毅,渾身充滿活力。目前,猶紹華是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關壩鎮雷峰埡生態農業家庭農場負責人、萬盛關壩鎮科協會員。
誰曾想,這位從小就對農業農村有著樸素情感,在大山一干就是二十年的中年漢子,干出了“全國農業勞動模范”;誰曾想,這位總是把“勤勞”掛在嘴邊的農村黨員,堅守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真正把綠水青山“點化”成了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銀山。
這一切,猶紹華都是當之無愧的。
1994 年,猶紹華從關壩鎮甕子塘煤礦辭職,跑起了煤炭運輸。1999年,他敏銳地意識到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做煤炭生意路子也將不可持續,便把目光轉向農村。那時的他橫下一條心: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三農”,只要勤快,在農村也會干出一番大事業。
2000 年1 月,他拿出全部積蓄在關壩鎮興隆村龍井社流轉23萬m2撂荒地,購買了梨樹種苗,一心撲向這片荒山荒坡,開啟了戰天斗地的“筑夢工程”。
由于不專業,管理也跟不上,果樹要么死亡,要么果子品質不佳,農場接連虧損,讓雄心勃勃的猶紹華焦急萬分。區有關部門知悉后,不但提供全程技術指導,還引導他多次前往貴州湄潭、四川蒼溪等地學種植經驗、選梨樹品種,堅定了他的筑夢信念。
風雨過后梨花更香。經過不懈努力,猶紹華親手栽種的5 000余棵梨樹精神抖擻地“站”在了山坡上。春天,梨花遍野,游人徜徉;秋天,碩果滿枝,個大味美。苦盡甘來的猶紹華,終于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生態興產業興。近年來,扎根農村廣闊天地的猶紹華,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論述,持續做深做精生態梨文章,促使農場內生動力和市場美譽度不斷增強。
“一定要守住這片綠水青山,才能實現個人和整個農場的可持續發展。”猶紹華說。
為此,猶紹華在梨樹原生態種植上狠下功夫,著力推行科學測土配方改良等技術,堅持采用“草、畜、果”的生態循環模式,堅決不用農藥,堅決不用化肥,堅決不用化學除草劑,促進農場物質良性循環。同時采用安裝殺蟲燈、套袋、樹干刷白綠色防控技術減少病蟲害,有效保證梨果品質。
經過一番探索,猶紹華開創出差異化、精品化的地方特色品牌,贏得了農業持續發展的可喜局面。他先后引進六月雪、圓黃、黃金梨、蒼溪雪梨等多個雪梨品種,種出的雪梨酥香潤甜、入口化渣、儲存時間長、削皮后久不變色,每年7 月到10 月銷售不斷檔,實現了“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面對鮮果季節性強、不耐儲藏、附加值低等發展難題,猶紹華又果斷引進機械化生產線,發展雪梨深加工,將梨果制成具有生津利咽、潤肺止咳等功效的雪梨膏,一經上市就贏得了顧客青睞。如今,“猶紹華雪梨”“猶紹華雪梨膏”已成為重慶名特優旅游農產品,歷年暢銷全國各地,今年價格不菲仍供不應求。
生態品牌效應帶動了產業鏈發展。這些年,猶紹華主動融入萬盛全域旅游發展,將邊城休閑旅游和傳統梨文化相結合,大力發展鄉村體驗游,以舉辦精品雪梨采摘文化節擴大品牌知名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農場由單一的種梨模式轉向梨膏加工和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農場立體種養、生態循環發展,為鄉村振興道路提供了有力佐證。目前農場梨果實現穩步增產,僅雪梨膏年產量就達1 750 kg,被評為“全市生態農業家庭農場示范場”,猶紹華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報黨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基層土專家、田秀才,猶紹華時常說,“我要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一起過上好日子,讓土專家發揮更大作用。”
這些年來,猶紹華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自覺擔當社會責任,全力投入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發揮好“頭雁”效應,引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他憑借自己作為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土專家智庫的經驗、技術優勢,對全區100余戶種植大戶免費開展技術咨詢服務,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為全國各地種植戶提供技術服務指導超過2 000人次。農場通過發展雪梨加工,幫助全區各鎮和貧困村梨果種植戶解決15萬kg果品銷售難題,帶動150余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資助2名貧困大學生順利畢業、資助1名困境兒童健康成長,已成為帶動鄉村振興、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鄉親們曾問:“你把技術和經驗傳授出去,難道不怕別人搶了你的生意?”“我一個人富不算富,鄉親們富才是真的富;我一個人圓夢夢不會圓,鄉親們共同圓夢夢才會圓。”猶紹華這樣回答。確實,在圓夢小康路上,猶紹華正是憑借對家鄉綠水青山的眷念與堅守、對“三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守正與創新,用勤奮的汗水和不倦的執著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與服務奉獻。
談及今后的發展,猶紹華堅定地說,將發揚新時代企業家、科技工作者精神,刻苦鉆研、深耕細作,不斷做強做優生態農業家庭農場,帶領鄉親們奮力在推動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