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陽,宋淑亞,張靜林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食品與藥品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地理標志農產品作為地方特色,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服務“三農”的有效載體。由于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特殊性,使得其價值和品牌影響力都大于普通農產品,在巨大利益的推動下,許多地理標志農產品被仿冒[1]。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消費者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知和信任程度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很大的影響[2],現在假冒偽劣的地方特色產品泛濫,導致消費者對所謂的地方特產真實性及安全性都心存疑慮,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創建及推廣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近期北京“新發地”疫情、非洲豬瘟、國外食品企業新冠集體感染事件等都凸顯了農產品追溯體系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重要性。面對嚴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發達國家從上個世紀開始已經著手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跟蹤食品原材料,從農田到餐桌的流通渠道[3]。農產品追溯是食品追溯中最復雜和最艱難的部分,同時也是維護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提出國家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地理標志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立可以讓消費者便捷、快速、準確地掌握產品的產地、加工、流通、儲藏等信息,提高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信任度,切實維護產品品牌,才能真正推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提升特色農產品知名度、提高農民收入[4],還可以提高政府部門食品安全監管效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洛陽物華天寶、地形多樣、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為地理標志農產品種植生產提供了獨特的自然條件。洛陽市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至今已經達22個,位居全省第1 位,分別為孟津梨、孟津西瓜、孟津葡萄、偃師銀條、伊川平菇、伊川小米、宜陽韭菜、上戈蘋果、洛寧金珠果、孟津黃河鯉魚、伊河魴魚、伊水大鯢、嵩縣銀杏、嵩縣皂角刺、偃師葡萄、汝陽紅薯、汝陽杜仲、汝陽甪(lù) 里艾、汝陽香菇、新安櫻桃、欒川山茱萸、欒川核桃。借助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優勢,洛陽市不同縣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努力探索創建區域農產品品牌,如欒川印象、高山雜糧、新安櫻桃等區域品牌。
地理標志農產品蘊含著特定歷史信息、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人文氣息,不僅經濟附加值高,還是區域特色農產品經濟的發展源泉。洛陽市地理標志農產品種類多,各個縣區均已展開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納入追溯平臺,但是全市目前尚未建成統一的地理標志農產品追溯體系。
2011 年開始,洛陽市有部分企業嘗試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但是由于追溯體系發展還不成熟,投入成本高,管理費用大,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2013 年,洛陽市首家農產品追溯示范服務站成立,欒川縣4 家企業農產品追溯系統調試運行。2015 年,洛陽某圣女果種植基地應用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每一盒圣女果包裝上都有一個專屬二維碼,圣女果從種植到成熟采摘到流通銷售的全部細節都會記錄到這個追溯系統里,這樣對種植者起到了一個監督的作用。
2017 年開始,洛陽市農業局計劃用3 年時間建成覆蓋100 個成員單位的洛陽市優質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首批入圍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20 家,偃師葡萄加入了追溯平臺。孟津縣是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為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不斷加強硬件設施、開展追溯體系培訓、爭取政策資金扶持等措施,在15 家企業建立追溯試點,并納入市級追溯體系范圍。孟津梨在會盟鎮人民政府帶領下建設安全可追溯平臺、引入了農產品追溯系統,使每一箱銷售出去的孟津梨都有了“身份”。產品形象得到宣傳,品質得到保證,群眾收入得到了增加,極大地拓展了農產品市場。
2018 年,欒川縣為確保“欒川印象”的品質,嚴格執行“溯源準入,檢測準出”的原則,通過源頭布控,監控中心監管展示、互聯網溯源平臺信息聯通,一物一碼數碼防偽技術在線防偽查詢、手機掃描溯源等構建全方位“欒川防偽溯源質量”。洛寧縣于2019 年對農產品(水果) 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進行招標,在全縣食品行業開展“溯本通”追溯系統建設試點工作。2019 年,孟津縣的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已經健全,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洛陽市地理標志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日漸完善,追溯的內容、深度、廣度也在逐漸增加,對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洛陽市地理標志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推廣和發展有著影響。
由于技術水平要求高、前期投入大,洛陽市農產品追溯平臺建設起步相對較晚,縣級追溯體系監管平臺建設完成后,還不能做到完全覆蓋全縣所有農產品、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各環節。
不同縣區建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還不能夠做到完全兼容,信息互通,個別縣區的追溯平臺還處于建設當中,全市還未能建立統一的農產品追溯體系。同時,由于不同類別農產品的特殊性,農戶生產較分散,產品風險等級及生產過程差異較大,這對于追溯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都會產生較大影響。
企業食品安全信息記錄與保存,是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而信息鏈條的銜接是根本保障。農產品由種植基地經第三方運輸到達商超、市場或食品加工企業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必須建立完善的進出交接信息,才能避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而無法溯源情況的發生。
在假冒偽劣食品和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今天,單純依靠追溯體系信息來保證食品安全是不現實的[5]。各個企業自行建立的農產品追溯體系缺乏統一的監管,難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再加上一些不法公司利用系統漏洞制造偽溯源信息欺騙消費者,導致消費者對地理標志農產品失去信任,對品牌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地理標志農產品象征著一個區域的名片,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立可以給消費者提供透明化的產品信息,但是信息是可以人為改動的,要確保信息的持續真實有效,政府就必須加強對產品的監督抽查,并及時進行信息公開。同時,建立相應的舉報投訴制度,從而規范生產者的行為,確保地理標志農產品達標,保護并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品牌效應[5]。
洛陽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造就了眾多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誕生,與普通產品相比,地理標志農產品往往代表著國家、地區和民眾的文化形象,因而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間和品牌影響力[6]。因此,加強對地理標志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杜絕農產品質優價不優、以次充好、非原產的產品冒充原產地產品的現象,對于驅動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打開農村振興發展新局面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國家對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政策和方案的不斷出臺,地理標志農產品將建立強制追溯體系,未來發展前景廣闊,但也給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從2000 年開始展開,首先在上海、北京等重點城市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其他的相關制度、標準和法規相繼出臺[7]。2019 年,農業部提出大力推動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建立產品追溯體系,鼓勵企業對其產品積極主動地實行追溯管理,以整體提高我國農產品追溯覆蓋面。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將相關生產經營主體及產品納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作為新產品申報審批和產品續展的前置條件。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草案也明確增加了農產品追溯管理的相應法條,結合我國國情,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等重點產品率先實施強制追溯。以上舉措都說明國家越來越注重從源頭進行食品安全防范,建立高效預警機制,降低食品安全風險[8]。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食品安全追溯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人工智能監測,通過大數據和云服務可以將所有食品從生產、加工到流通的全過程記錄下來,而餐廳人工智能的應用還可以將每一位顧客的用餐信息記錄下來,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件,通過信息記錄能夠快速鎖定食品目標[9],鎖定食用過同類食品的顧客,及時查找原因,解決問題,從而預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產往往比較分散,追溯信息錄入工作比較繁瑣復雜,這也是造成追溯信息銜接不通暢的原因之一。未來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地理標志農產品追溯體系,將極大地促進追溯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實現縣、市、省追溯平臺的對接,讓追溯數據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同時,人工智能追溯體系的應用也將提升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效能,企業也能更好地保護品牌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
通過隨機對洛陽市民調查發現,很多人并不清楚洛陽市有哪些地理標志農產品,甚至部分市民并不知道什么是地理標志農產品,而當問到市民是否愿意購買地理標志農產品時,部分市民表示不太相信其品質及安全性,這充分顯示出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宣傳力度不夠。有調查顯示,消費者對可追溯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有較高的購買意愿,因此可追溯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有較好的市場潛力[10]。目前,很多地理標志農產品之所以未能充分發揮其優勢,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業和消費者對地理標志產品認知程度不夠,所以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另一部分原因是部分企業對追溯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沒有深刻認識,導致產品不被公眾信任,從而無法打開市場[11]。通過地理標志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設,企業可以打造區域品牌產品,通過質量溯源碼,讓消費者清晰地了解產品的種植、生產、流動和加工過程,讓公眾買得開心、吃得放心,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也會隨之提升,真正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