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豐梅 ,曲麗潔 , 魏 東
(1.河北北方學院農林科技學院,河北張家口 075000;2.河北省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分析檢測重點實驗室(河北北方學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要求食品從業人才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在具備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因此國內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理、工、農、醫、林院校及綜合院校等均在夯實理論基礎教學的同時,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投入力度。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深化實踐教學內涵,拓寬實踐教學內容,紛紛實行“3+1”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校3年理論與實驗教學培養,一年實習基地實踐技能培養[1]。
自2017年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新工科建設的共識中有一條為“新工科建設需要加強研究和實踐”。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工科專業,對該專業的建設需要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應用型高校中“3+1”人才培養模式下強化實踐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從眾多院校已有的實踐改革研究來看,實踐教學方式基本上分為實驗、實訓、實習3個層次的改革,包括培養方案的調整、實驗課程的設置、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2]。但是,實踐教學不能只靠簡單地提高學分、增加學時,實際涉及的問題較多,如經費問題、課程設置、區域限制等方面。大多數院校需要根據自身學科的發展情況及區域特色,開展針對性的改革。需要通過制定詳細的管理措施、實施方案、考核標準等真正把實踐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實踐教學環節改革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
按照食品科學與工程的學科性質,對實驗室進行梳理規劃,劃分為發酵工程實驗室、畜產品實驗室、果蔬實驗室、糧油實驗室、食品分析檢測實驗室、食品毒理學實驗室、食品工程原理實驗室、焙烤實驗室及精密儀器室等。將實驗性質相似的課程安排在同一實驗室進行,并且對實驗室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每個實驗室設置管理人員,管理人員熟悉該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及承擔的實驗教學項目。通過梳理、規劃實驗室,使教學資源合理配置,提高實驗室的利用效率。
構建實踐教學課程新體系,整合實驗教學內容。構建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給學生提供準備實驗和預實驗的機會,在此基礎上實現綜合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大應用型實踐教學的比例,減少驗證型實驗課程的學時。
“3+1”培養方案在2~6學期設置了雙周實踐環節,規范了該實踐環節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設置、教學計劃與進度安排,確保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經過近2年的摸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雙周實習遵循學生學習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的原則,擺脫課程實驗的束縛,安排一系列的實踐內容。主要包括:第1次雙周實習以專業崗位認知和調查為主;第2次雙周實習以學生基礎課程技能訓練為主;第3次雙周實習結合學生的畢業論文開題工作,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科研訓練;第4次雙周實習分方向分組設計實驗項目,實驗室內完成。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三年級分成動物性食品加工、果蔬食品加工、糧油食品加工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方向設計幾款產品,由教師指導,學生在實驗室內親自動手完成;第5次雙周實習主要針對畢業論文撰寫和創新創業開展,為學生畢業和就業進行指導。
傳統的實踐教學以教師為主體,由實驗教師課前設計實驗、課前準備實驗、課堂上進行講解,學生往往只是照搬。將傳統實踐教學方法改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到實驗和實習的更多環節,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讓學生參與準備實驗,講解實驗過程等具體手段,使學生學會規劃,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3]。
建立以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標準的考核學生成績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雙周實踐課和課程的實驗部分成績考核,綜合考慮學生的出勤情況、技能操作、實驗設計水平、實驗(實習)報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真正做到對學生成績進行形成性評價[4]。例如,專業崗位認知實習結束后,根據實習出勤情況(20%)、學生的實習報告(30%)、調查報告(30%) 和實習、調查交流情況(20%)由實習教師綜合評價,最大限度地達到評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通過多指標考核體系,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創新項目和創業項目,把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作為很好的鍛煉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由于得到了學校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了獎懲機制,因此充分調動了師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已將本科生參與科研制度化、規范化。對于學生參與的項目,指導教師嚴格把關,保證選題合理、符合本科生的能力水平、加強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因材選題,確保項目的可執行性,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起到激發作用。
實訓基地在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推進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基礎工程和基本保障[5]。“3+1”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一年實習基地實踐技能培養,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在實習基地的學習,可以深入了解專業及行業特點,將課本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豐富專業知識,鍛煉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開展“產學研”結合的專業建設模式作為辦學特色,在多家企業建立了實習點,成立實訓基地,一年實習基地實踐技能培養環節以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完成,與多個企事業單位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把企業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要素體系,實現高校和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共同參與。
提升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水平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還需要學校層面進行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時的大力支持。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按照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定,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中每1.5萬實驗教學人時數,至少配備1名實驗技術人員。目前,實驗教師人數未達到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強實驗教師師資隊伍建設,這需要學校層面的大力支持。
在校辦工廠及校內實習基地建設方面,縱觀國內外多所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很多學校建設有自己的校辦工廠和校內實習基地或中試產品車間,學校也應順應學科發展與需要,利用學校牧場和農場生產的農產品及地理優勢,與校外企業聯合,投資建設切合學校實際的校辦食品企業,打造具有融實訓、培訓、技能鑒定于一體的、集“教、學、做、訓、創、研”一體化教學模式開展的校內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