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東 黃山旅游玉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步重視綠色生態,綠色生態目前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驅動,人們開始關注建筑在綠色生態方面的發展和應用。本文主要從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和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方法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論述。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與研究在我國相對較晚,目前我國綠色生態建筑的理論尚處于初級階段,所以建筑設計師需要對綠色建筑設計理論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差異也較大,建筑設計師需要對每一個項目進行充分了解,包括項目的功能需求、所處環境及地域風情等,充分實現綠色生態建筑就地取材,在建筑中融入當地民俗的綠色建筑手法,創造一批批因地制宜、環境雅居的綠色生態建筑。
綠色生態建筑是以達到自然生態為目的,并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建設手法往往利用原有綠色生態系統條件、資源,尊重文化,利用科技手段建成適宜的建筑功能,堅持本地化原則,建設過程中力求資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原理,達到安全、健康、宜居的功能,并對原有的綠色生態系統影響度最小化,建筑的生命周期具備可持續性、可再生性及可循環性。綠色生態建筑一般應遵守以下設計原則。
(1)以人文本,和諧共生原則。不管是傳統建筑,還是現代建筑,建筑需實現的核心價值是人,為此,建筑設計師需要綜合考慮通風、采光、溫度、濕度和噪聲污染等多方面因素。在噪聲影響方面可以采用墻壁間的空心磚隔層,減少居民之間的噪聲污染,采用中空玻璃降低戶外噪音對居民的干擾。總之,綠色建筑需要將節能降耗和舒適度的提高集于一體。建筑作為人類的一種存在結果,設計過程需要考慮適宜的空間尺度、周邊環境影響及建筑本身的耗能降排等因素,力求建筑體系和諧、系統和諧、關系和諧。
(2)合理利用,能源節約原則。建筑過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源,設計師需要綜合考慮資源占有與資源消耗均衡的原則,在符合建筑全壽命周期使用總量與服務功能均衡的前提下,盡力實現資源消耗最小化與減量化的節約原則。在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先進的設備對太陽能進行充分收集利用,這些應用不僅能達到房屋保暖的作用,而且能減少空調的使用從而降低對生態環境和大氣的破壞。另外,在綠色建筑設計當中,可以對建筑所處位置的風向、地理等因素進行分析,根據自然通風的科學原理設置合理的風冷系統,這樣能使建筑可以更加節能環保。
(3)高效、舒適原則。建筑作為人類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維護與拆除應本著與環境相宜的前提,在滿足宜居、健康的要求下,利用現代技術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優化對建筑的管理調控體系,形成綠色生態建筑的高效原則。舒適度與資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往往是矛盾體,綠色生態建筑應包括舒適度原則,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積累了一系列的建筑舒適度經驗,設計師可以在以往的經驗基礎上利用科技提高舒適度水準,促成建筑在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綠色生態建筑的舒適度。
(4)經濟原則。綠色生態建筑的建造、使用、維護可能是一個復雜的建筑系統問題,也可能更是一個社會組織體系問題。在追求綠色生態建筑的同時,需要綜合考慮綠色建筑建設成本、維護成本及環境影響成本的系列性的經濟問題,設計師需要權衡綠色宜居全壽命價值,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及地域特色的建造經驗,不能過于追求高投入、高技術的極致綠色生態建筑。
(5)健康原則。綠色生態建筑的宗旨是宜居,宜居建筑應以環保、健康為主題,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熱環境、噪聲和電磁場輻射等環境。建筑材料盡可能選擇低毒或無毒產品,如戶內墻和頂棚使用無毒或低毒性涂料,建材無甲醛或VOC含量最少,地面裝飾采用陶瓷、硬木等;盡可能排除使用潛在的對健康不利的污染物(如含膠類及化纖類物品),建筑通風方面優先考慮自然通風,利用建筑所處位置合理設置進風口和必需的出風口,引風入室。通過空氣對流設計改善室內熱環境,包括溫度、濕度、輻射溫度和氣流等,以提高人體舒適性。
(6)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建筑作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在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護周邊自然環境。生態理念是每一個建筑工程師都應具備的,應視自然環境與建筑為一體。建筑發展要與自然環境相統一,堅持自然與建筑的相結合。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綠色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城鄉的差別較大。農村地域在我國所占比例較大,設計師對農村綠色生態建筑的研究很缺乏,目前的研究重點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根據我國目前的綠色生態發展狀況,需要激勵廣大設計師綜合綠色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等學科,豐富綠色生態建筑的研究內容,探尋、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之路。
綠色生態建筑往往被理解為建筑環境是“綠”字當頭,殊不知,“綠”在生態建筑中僅僅體現了一方面,綠色生態建筑涵蓋面較廣,比如:建筑與周邊環境的相宜程度、建筑選材的合理程度、建筑空間布局的宜人程度、建筑在使用過程中的耗能程度等,設計師需要全面理解“生態”“宜居”兩詞,利用環境與科技,打造、創新宜人之居。
目前,我國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經濟的高速發展往往會破壞原環境的自然生態,所以,發展與環保成了一對矛盾體,各級地方政府需要對每一個發展項目進行可行性環評,請專家從項目發展到今后的使用,全面評估該項目建設對環境影響的負面效應,達不到環評要求的項目應遏制于萌芽狀態,犧牲眼前短期利益以保持人類生態環境是再所不惜的。
我國目前城市建設規劃發展存在以下問題:a.城市現狀存在背景是推動綠色生態建筑科學發展的主要障礙所在;b.規劃技術落后的問題是阻礙綠色生態建筑推廣與落實的基礎性問題。以上兩點需要通過廣大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不斷改變現有狀況。
建筑發展的同時需要考慮原環境的相宜性,設計師需要在設計方案上考慮與綠色生態環境的結合,盡可能考慮使用當地綠色生態建材,同時應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材料,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建筑新型科技目前不斷涌現,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需對各項技術措施進行梳理,盡可能選用高效、節能的高新科技,以達到建筑節能、低耗減排的效果,比如:地下車庫盡可能利用玻璃采光頂及通風百葉,以減少燈光照明與設備通風的耗能;小區照明盡可能采用太陽能燈光照明,以較少電能使用率等。總之,設計師在設計方案階段應更多地充分考慮利用現代的建筑科技以達到綠色節能的目的。
建筑師在設計中應充分預見到建筑可能因用戶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適應性改變、靈活性設計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減少壽命周期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目前房地產行業積極推崇墻改制,盡可能減少無畏的墻體砌筑量,移交給小業主一個可任意分隔的一個大開間,避免小業主因二次改造產生過多的消耗與浪費。
設計師通過采用中庭、玻璃幕墻、透窗等手段使室內光線充足,以改善建筑采光質量,利用光電技術生產的光電電池板作為外墻和屋頂材料來滿足建筑自身能源需求,利用壓力、溫差的作用,進行熱量傳遞,促進空氣流通,保持環境衛生。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綠色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綠色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設計師需要考慮從設計到建造、使用、報廢的全壽命周期過程中,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綠色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建筑本身應對環境污染極小,極為節能。
設計師在建筑選材的過程中應盡可能選用耐久性相對較長的建材,設計師只有通過了解各類建材參數,才可以避免使用一些具有污染及易損的材料。一般來說材料加工工藝越簡單,所產生的耗能與二次垃圾越少,為此,就地取材成了綠色生態建筑用材的首選。另外,還需要積極使用可循環的建筑構件和材料,循環性地利用再生資源材料,能夠避免自然資源的無謂浪費,還可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形成建筑業的良性發展。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形成不是一個階段能夠完成的,他是多專業設計師的集合體。一般來說,首先由建筑師提出初步總體方案,其他各專業設計師參與完成各自的專業設計,專業設計師需結合各專業特征滲入一些綠色工藝,在這種工作模式下,知識面太窄或知識結構太局限的建筑師很難勝任此項工作。
建筑師要掌握的知識有很多,不可能樣樣精通,但概念理解非常重要,否則便無法在前期構思時提出具有綠色生態意義的設計理念,也難以與其他專業人員溝通。建筑師只是這個項目的策劃者,他不必具備各專業高深的專業知識,由各專業設計師深化專業功能,最終各專業設計歸集于一體,形成一項全面的綠色生態設計。
總而言之,綠色生態是這個時代發展的主旋律,而建筑綠色生態設計則是這個時代建筑行業發展的潮流。抓住發展的機遇,便可以真正促進建筑在行業中脫胎換骨,從而重煥新生,為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增添更加強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