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歸
中信惠州醫院手足顯微外科,廣東 惠州 516000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主要指的是鄰近第一腕掌關節(涵蓋關節內骨折、關節外骨折)的骨折疾病,其中關節內骨折主要包括Bennett骨折、Rolando骨折兩種類型,關節內骨折均合并周圍韌帶損傷、腕掌關節不穩及關節面破碎等不良情況,這常嚴影響第一腕掌關節的穩定性[1]。針對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克氏針固定為典型且有效的治療手段[2]。本研究中,就探討針對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采取克氏針固定治療方式對疾病的來襲及第一腕掌關節康復的影響,旨在為疾病治療提供科學的參考,詳細報告如下。
選取中信惠州醫院手足外科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CT、MRI等影像學技術檢查確診[3]。(2)患者均有良好的手術指征且臨床資料完整。(3)入組患者均知曉手術操作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2)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3)手術禁忌證患者。患者的一般資料如下:男性33例,占55.00%,女性27例,占45.00%;年齡最小為20歲,最大為41歲,平均年齡(31.2±2.3)歲;骨折類型:關節外骨折17例,關節內骨折43例,其中Bennett骨折25例,Rolando骨折18例。
所有患者均采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方式,在氣壓止血帶下手術,保持肘關節為90度屈曲位,患側上臂實施對抗牽引。先對骨折進行閉合復位,牽拉拇指后在背橈側按壓脫位關節后復位。(1)對關節外骨折,借助C型臂X線機的透視,若骨折位置良好使用1枚克氏針固定掌骨基底及骨折片,之后使用1枚克氏針固定第1掌骨基底及角骨,確定骨折解剖復位滿意后使用石膏固定。(2)對Bennett骨折則是在C型臂X線機的透視閉合復位,拇指置于對掌位,使用一枚克氏針沿掌骨間韌帶固定骨折斷端在第二掌骨基底,使用一枚克氏針固定第一掌骨基底在角骨。閉合復位效果若不理想可切口復位內固定,沿第一掌骨橈側做出縱行切口,在直視的狀態下復位患者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癥狀,拇指置于對掌位置,應用一枚克氏針沿掌骨間韌帶固定骨折端在第二掌骨的基底部位,另一枚克氏針的固定在第一掌骨基底部大多角骨部位。(3)Rolando骨折主要是順第一掌骨橈側做出縱向切口,拇指置于對掌部位,在直視的狀態下復位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關節面,使用數枚克氏針沿掌骨間韌帶方向對骨折斷端進行固定,多枚克氏針固定第一掌骨基底。所有的患者均可在術后第2 d指導患者進行指間關節主動活動、拇指對指練習,在2周后拆線、3~4后將石膏拆除、6~8周將克氏針拔除;術后可每隔2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通過隨訪結果觀察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情況,促進關節功能的康復。
(1)療效評價標準。參考Kjaer—Petersen K的標準,隨訪6個月評定患者療效。優:關節面臺階或者分離程度小于1 mm;良:關節面臺階及分離度為1~2 mm;差:關節買臺階閎分離大于2 mm。療效優良率=(優+良)/總數×100%。(2)術后隨訪6個月,在術后1周及6個月采用Conney評分評價患者第一腕掌關節穩定性,內容包括疼痛、功能狀態、活動度、握力4分方面,各方面分值均為25分,Conney評分滿分為100分,分成優、良、差三級;采用手足主動活動度(TAM)評價患者術后拇指功能,分成優、良、差三級。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隨訪兩組患者6個月,療效評價結果顯示患者中優34例,良24例,差2例,優良率為96.67%(58/60)。在術后患者均未出現切口感染、克氏針松動等并發癥。治療優良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4~12周,平均愈合時間為(7.5±1.3)周。
相對比術后1 d,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第一腕掌關節穩定性與拇指功能優良率(98.33%,96.67%)均顯著高于術后1 d(86.67%,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86,5.926,P<0.05)。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占到掌骨骨折總發病率的19%,骨折疾病分為關節內骨折與關節外骨折兩種類型。關節內骨折分為Bennett骨折、Rolando骨折兩種,其中Bennett骨折屬第2掌腕關節骨折脫位,骨折線經掌腕關節,尺側骨塊呈三角形,附著在掌骨間韌帶,骨折不穩;Rolando骨折為第一掌骨基底經關節T形、Y形粉碎骨折,骨折包含多個骨折碎片,縱向穩定性差[2]。
針對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疾病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其中比較常見的方法為閉合復位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及閉合復位經克氏針內固定,其中閉合復位外固定的手術治療方式具有操作簡單及創傷小的優點,然而穩定性卻較差,對Bennett骨折效果不理想。切開復位內固定有復位效果滿意、固定效果好及允許早期活動的優點,然而該方法卻存在創傷大及不利于骨折愈合的缺點,且切口感染幾率大[3]。相對比以上的兩種手術治療方式,閉合復位經克氏針內固定的方式在對骨折疾病的治療上具有更滿意的效果,其優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手術操作簡單,固定牢靠;第二,固定方式對局部皮膚血運影響小,且不會對骨折斷端的血運與關節囊完整性產生破壞,為骨折的的康復愈合奠定良好基礎;第三,在經手術治療后患者一般可以盡早的出院,隨訪以及拆線均可以在門診完成,這樣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第四,克氏針的采購價格便宜,這樣可以大大緩解患者的經濟與精神負擔,使患者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療;第五,針對部分伴其他疾病者,可減少手術風險[4]。然而閉合復位經克氏針內固定的方式在操作上也需要特別注意,具體注意事項如下:需要醫師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注意手法操作輕柔,分散掌指用力,注意托住掌骨關節,同時還需注意在穿刺的時候避免對腕掌關節造成損傷,使得骨折愈合良好[5]。本次研究中,就對60例患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實施克氏針固定治療的效果及預后情況,在臨床療效上顯示整體治療優良率為96.67%,隨訪術后患者也無嚴重并發癥發生,此外隨訪術后在第一腕掌關節穩定性、拇指功能優良率上術后6個月也明顯高于術后1 d,這充分提示經克氏針內固定的方法治療效果滿意。
綜上所述,采取經克氏針內固定的方法治療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疾病的療效滿意,術后患者第一腕掌關節穩定性與拇指功能恢復滿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