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管理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國華

瓦屋山小熊貓
眉山是“華西雨屏”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的組成部分,是全國劃定的50 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岷山-邛崍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之一,是全省劃定的1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片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標定瓦屋山區域生態環境發展目標,高起點定位、高效率推進、高標準規劃,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內涵。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2月來川視察時要求: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眉山片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緊扣市委“一體一帶一城一區一市”五大戰略,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瓦屋山區域面積約5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眉山片區高起點定位建設“兩山”轉化示范區、綠色發展先行區,針對瓦屋山區域生態敏感性和環境兼容性,在嚴格生態涵養、嚴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連通性保護為核心,限定開發空間、嚴控開發強度,讓生態區得到充分保護的同時,推動生態資源轉化為綠色勢能,全方位打造集自然觀光、森林康養、生態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名片,走出了一條既能保護好生態環境又能實現好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下沉式”管理,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眉山片區涉及洪雅縣3鎮8 村(社區),實行“市政府主管、委托洪雅縣具體管理”的管理模式,將局機關辦公地設在公園邊緣,與洪雅縣管理站合署辦公,實現局站協同、部辦聯動,統一指揮、統一部署、高效行動。分局籌備期間,選配熟悉工作的洪雅縣委常委牽頭負責公園試點,從相關部門和涉及鎮選拔人員充實局站力量。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固定列席洪雅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等相關重要會議,全面了解全縣重點工作、重點項目規劃及推進情況,統籌推動公園建設與地方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瓦屋山
“立體式”守護,織密大熊貓保護網。抽調發改、經信、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骨干力量組成12個工作專班,全面關停瓦屋山區域原有采探礦權19 宗,關停拆除水電站41座,按照“邊拆除、邊恢復”原則,恢復生態植被338畝,植被恢復率100%。設置監測線路164條,安裝紅外相機64部,全天候拍攝監測野外大熊貓活動。2021年,邀請國內10多家具有豐富設計經驗的設計單位對瓦屋山區域“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系統進行系統分析和設計,經專家團隊充分論證,優選設計方案,預計近2年投入2400萬元,建設瓦屋山區域數字林草“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系統。
“體驗式”活動,實踐探索自然教育。深度挖掘瓦屋山區域“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1號樁”“亞洲第一桌山”“全國生態體驗小區”等獨特IP,編制瓦屋山生態體驗小區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方案,建設大熊貓特色博物館和8條特色自然教育解說徑、18條生態體驗步行道,全力打造自然教育載體。瓦屋山生態體驗小區先后投入18.5億元,建成訪客服務中心、宣教中心、智慧監測中心等設施,建設生態體驗道22公里,設置景點解說牌、線路指引牌、野生動植物解說牌等500余處。
“協同式”發展,探索共建共享模式。入口社區以30戶為一個小網格選拔1名網格員,承擔各單位延伸到村(社區)的職能職責;建立1個由社區牽頭,旅游協會負責人和餐飲、住宿等行業代表共同參與的旅游行業管理協會;統籌N個經營實體和社區居民點,形成各方參與的“1+1+N ”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公園和涉及鎮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聘用社區居民入崗就業;邀請職業院校定期開展技能培訓,提升社區群眾創業能力;積極發展種養殖業,引導社區居民產業轉型。
構建“大保護”格局實現多方共贏。對內加強與林業、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執法部門聯動,嚴厲打擊亂砍濫伐、亂捕濫獵、違規建設等破壞自然資源行為;開展屬地內森林防滅火、礦山電站退出、野生動物救護等工作;面向社會、學校開展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活動,增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外打破空間的限制,積極與毗鄰市縣建立保護聯盟,跨區域開展大熊貓人工繁育、野化培訓等合作,探索邊界區域生態保護共建共管模式,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推進“大治理”體系實現修復聯通。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科學把握瓦屋山區域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內在規律,遵循大熊貓生存繁衍習性,以種群保護、棲息地修復和生態廊道建設等為重點,開展天然林改造和濕地保護、森林防滅火、生態系統和地質災害點修復、石漠化治理,修復恢復適合大熊貓生存和繁衍的棲息地。疏通大熊貓遷移擴散廊道,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完整性、連通性和協調性。
促進“大融合”發展實現種群復壯。規劃建設野化訓練和放歸基地、野生動物救助中心、疫源疫病監測站等基礎設施;依托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國內專業科研院校力量,開展大熊貓種群及動態監測、棲息地和生態廊道、大熊貓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等相關領域重點研究,豐富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增加種群的穩定性;持續開展野外調查,進一步摸清大熊貓伴生動植物狀況,為研究放歸與野生大熊貓種群融合、驅離、競爭提供豐富的基礎數據和信息。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眉山最大的財富,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片區將繼續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建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域、生態價值實現先行區域,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貢獻眉山力量。

巡護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