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湯開成 李雪麗
導 語
從洪雅縣東岳鎮的八面山起,沿著大相嶺山脈蜿蜒向前,直到洪雅縣與雅安漢源縣交界處的團寶山止,莽莽林海,一望無垠,這里,就是洪雅縣國有林場的98.8萬畝“責任田”。“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六十七年,三代林場人忠誠接力,初心不改,住窩棚、喝山泉、戰天斗地,引良種、育壯苗、風雨兼程,建公路、搞旅游、一往無前。青山不負有心人,歲月崢嶸,荒山變青山,青山成金山,洪雅林場充分演繹了國有林場生態建設主力軍、產業轉型先行者的角色。今天,洪雅林場猶如一顆璀璨的“綠海明珠”在“天府之國”西南邊緣冉冉升起。

玉屏山森林康養滑翔傘

玉屏山森林康養基地
洪雅縣國有林場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始建于1953年,1993年建立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1999 年建立副縣級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森林經營面積98.8萬畝,森林蓄積834萬立方米。2017年1月改革再次明確為副縣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林場現有職工34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5人。
六十多年來,洪雅縣國有林場在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發展森林旅游,推動林業科技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榮獲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十佳林場、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全國文明森林公園、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履行《國際森林文書》示范單位和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等稱號。
1951年,四川省農林廳根據《西南區土地改革山林處理辦法》的規定,成立了改革小組,將洪雅縣境內100多萬畝森林收歸國有。建場之初,雖林地面積大、但多是荒山禿嶺。林場積極響應“綠化祖國”的號召,召募大量知識青年和農民上山搭棚子,劃地塊,建苗圃,引良種,育壯苗,挖窩造林,手刨腳踩,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工人六千戰山頭,成功營造人工林30余萬畝。
山里的氣候常年陰冷潮濕,云遮霧罩,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造林工人最多時達萬人,住的是廟子、工棚、巖洞,幾十個人擠在一起吃飯、睡覺,晚上連翻個身都不容易。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照明點燈靠油。生活物質全靠肩挑背磨上山,吃的是玉米窩頭、洋芋、野菜、干糧。外出造林,常是披蓑衣、戴斗笠、穿麻窩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酷暑螞蝗、蚊蟲叮咬,奇癢難忍,嚴冬霜雪侵衣,手腳長滿凍瘡。這些,都是老一輩創業者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的真實寫照。
沒有適合造林的條件,我們可以創造;惡劣的工作生活環境,我們可以克服,但是“文革”期間轟轟烈烈的造反運動,卻讓不少人“開了小差”,造林進行得異常艱難。林場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老專家段官安回憶到。
“文革”期間,山下是轟轟烈烈的造反運動,山上是如火如荼的造林生產。原國務院政研室主任吳象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洪雅林場考察,對林場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取得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親筆題詞:“花溪河上楊村河,林場恰在玉屏腰,十年動亂杉林起,創業艱難奇跡多,人皆造反我造林,夜晚挨斗日挖坡……”。
三代林場人的汗水,六十七個春夏秋冬,無數留在荒山陡坡的腳印,讓綠色在這里萌發。萬般辛苦終成就,林場森林蓄積由建場初期的129萬立方米增加到834萬立方米,年均增加1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4.7%提高到86.4%,林木綠化率達99.3%,洪雅林場實現了“無山不綠,有水皆清,荒山披綠裝,幼苗變棟梁”的初心夢想,也為成都平原、青衣江流域筑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作為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國家隊,洪雅林場堅持“一保護、二發展”的工作基調,始終把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擺在第一位,把生態保護責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為了提升森林管護水平,林場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搭建“一張網”管控平臺,將邊界線、界樁、林地、責任人納入地理信息系統,實現森林資源管理“數字化”。依托智能巡護系統,對護林員進行高效管理和安全保護,實現森林巡護監管工作“可視化”。布設智慧監測攝像頭,配備無人機,建立林火監測系統,低山林區、旅游景區、人為活動頻繁區域全部納入監測范圍,基本形成點面結合、人機融合、國社聯合,“空天地”一體化管控格局。
三分造林,七分管林。林場調整森林經營方案,引進近自然經營理念,根據不同需求,分類施治,定向培養,林木生長量遠遠大于采伐量,森林景觀價值大幅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得到修復,森林“三大效益”持續向好。對比2001年和2016 年林場野生動植物綜合科學考察數據:植物由1900 種增加到1954種,動物由425種增加到475種,大熊貓由4只增加到13只,先后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扭角羚,黑頸鶴等,二級保護動物白鷴、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等珍貴視頻、照片,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顯著提升。
全面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2017年,林場以壯士割腕的氣魄,關停、拆除礦山14家、電站30座,生態修復338畝,整治成效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喜迎十九大特別節目中報道。據水務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 多年來,洪雅縣水土流失面積減少345.40 平方公里,土壤年侵蝕量減少44.52萬噸,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為洪雅縣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洪雅縣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中國生態文明獎”“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彩林
1978年,林場建立林業科學研究所,緊緊圍繞林場森林經營,以生產支持科研,以科研促進生產。針對優良種源選擇、速生豐產、病蟲害防治、種子產量與質量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與推廣應用。先后開展20多個課題研究,其中15項進行了科技成果鑒定,13項獲得部、省、市科技進步獎,其中杉木柳杉人工林經營和計量數表,杉木黃化病防治、“BHL誘花素”促進種子園早產豐產、杉木無性系優質豐產、赤腹松鼠防治等技術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兩任林科所所長段官安、劉朝?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林場杉木柳杉良種基地規模5000 余畝,收集保存杉木和日本柳杉優良種質資源1007份,取得省級林木良種認定證書6項。60年來,累計生產杉木、柳杉、日本柳杉、華西楓楊良種10萬多公斤,遠銷云南、貴州、廣西、重慶等地,可培育良種壯苗5.6 億株、造林200 余萬畝,按平均遺傳增益20%計算,每畝經濟效益可增加20%。
洪雅縣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山區縣最富集的資源是林業資源,最合適的產業是林業產業,最亟需的建設是林區公路。林場在森林旅游開發和經營中,自測自建林區公路347.3公里(其中水泥路180 余公里),建成了連接縣城、輻射山區的交通網絡,洪雅6個鄉鎮64個行政村直接受益,為12萬山區林農林竹、茶葉等林副產品外銷架起了致富橋,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給林業帶來的巨變,林場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提高周邊林農森林培育的良種使用率,毫無保留地傳授“育、造、撫”等先進的營林經營管理技術,推廣先進育林模式,提升林業科技轉化率。目前,林緣村社的速生豐產林達62092.94 公頃,全縣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1.95%,為周邊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上世紀90 年代以來,林場先行先試,推動林業產業轉型發展,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1991年,率先在全省探索開展森林旅游,建成“四川林業第一村”玉屏山森林度假村,1993年建立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國有林場開展森林旅游跑出了第一步。1999 年率先在全省舉辦“瓦屋山杜鵑花節”和“瓦屋山冰雪節”,成為中國生態旅游節國家紅色生態旅游重要景區。2021年,榮獲“四川省十大最美花卉觀賞地”稱號。2015年,成功舉辦中國(四川)首屆森林康養年會,發布了森林康養《玉屏山宣言》,玉屏山景區已成為全國森林康養模式產地,榮獲全國首批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全國森林康養標準參與制定單位。

防火演練

瓦屋山

防火卡扣管控

植樹
林區變景區、林場變市場。“不砍樹照樣能致富”,為讓綠色產業生命力更加旺盛,林場引入社會資本,投資近20 億元建設瓦屋山、玉屏山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基地,建立起生態培育優質、發展規劃全面、投資建設多元、業態發展豐富的森林經營和生態旅游開發管理體系。洪雅縣2020 年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65萬人次,實現經濟收入12.7億元,帶動洪雅縣5萬余人就業,年人均增收1000元,探索出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綠色發展路徑。
近年來,林場研發形成各類生態康養產品40 余種,“森林康養四步法”“森林康養養生套餐”“標識標牌系統”“森林康養體系建設”成功納入國家森林康養教材編寫。聯合國森林論壇秘書長馬洛埃爾?索博拉、韓國山林廳國際合作局局長金容寬、日本森林醫學研究會會長李卿博士以及全國省市林業部門、國有林場先后參觀考察林場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洪雅林場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逐步演變形成“養護一片綠、畫好一張圖、串起一條鏈、激發一股力”的四川經驗。
林場也成為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全國森林康養基地標準化建設示范單位、中國森林康養林場、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示范單位等稱號,一項項榮譽來之不易,見證了林場風雨兼程的發展之路,也見證了中國林業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2017年1月,林場完成改革,改革不忘本,林場將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不移的鞏固和擴大生態建設成果,堅定不移推動林業轉型升級,培育綠水青山,守護綠水青山,發展綠水青山,圍繞天然林有效保護,生態景觀林加快培育,珍稀用材林大力營造,森林康養獨樹一幟,實現國家得生態,地方得發展,職工得民生的既定目標,譜寫綠色發展新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