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商學院會計學院 董培苓 劉永久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21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2021年4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我們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舉措。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我國農村的生產經營方式、產業結構、農村集體經濟規模、收入形式等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而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工作是對農村經濟活動進行科學核算和管理、提升農村治理水平、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現狀,梳理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以服務于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的全面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實現,需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科學的財務決策、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的審計監督為支撐。
我國農村產業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除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等產業亦會獲得極大的發展,農業企業規模和數量迅速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且需要參與國內外競爭。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需要會計核算方法的更新與完善,針對新興的農業產業確定合理的會計科目、收入及成本確認方法,對農業經濟活動進行科學地確認、計量和報告。農業企業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引進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同時涉及投資、融資等企業管理行為,在項目投資、融資渠道與規模選擇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能做出科學決策,這需要專業化的財務管理方法的應用及財務管理人員的培養。
實現生態宜居,需要建立完善的綠色會計制度。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國主要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污染物排放,極大地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1]。部分產業、企業在資源計價不合理以及環境成本未計量的情況下獲得了較多的盈利,投資人亦獲得了較高的投資回報,造成了較大的負外部性。在生態宜居的建設要求下,我們需要完善綠色會計制度,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科學地計量,并將環境污染與治理成本納入企業核算范圍。
農村文化事業建設需要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的共同參與,建設以及運營過程中同樣需要完善的會計核算以及預算管理制度,并需要健全的內部控制及審計制度為保障。鄉村振興過程中還要加大對高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的監督和治理,內部控制和審計監督同樣是有效手段。
財政資金的使用、村委會規范化建設以及村務公開“陽光工程”都需要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為支撐,同時以有效地審計制度為保障。另外,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對鄉鎮及村級干部進行績效考核亦需要績效評價制度的建設和專業財務人員的參與。
我國農村產業多元化,經營主體多元化,農民可能以土地、資金、勞動等各種形式參與農業生產,合理的收益分配則應建立在對各類投入要素的精確統計與核算之上。同時,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以及高效、廉潔的村級政務管理同樣需要以科學的財務決策、有效的內部控制以及審計監督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項目投資、資產購買、費用審批、財產管理等進行管理,以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績效,促進農民增收,生活富裕。
盡管農村普遍采用“村級會計委托代理記賬”或者“村財鄉(鎮)管”的財務管理模式,但村集體仍享有一定的財務管理權限,仍然面臨較多的財務管理工作。通過對多個村鎮進行調研走訪,我們發現我國農村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水平普遍較低,會計信息質量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賬務處理混亂。缺乏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資金管理混亂[2],原始憑證不齊全,內容填寫不準確,報銷手續不合格,審批程序不規范,部分收入不入賬,隨意開支費用項目[3]。賬實不符等問題普遍存在,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第二,財務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財務管理部門及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財務決策不科學。項目投資缺乏必要的論證,籌資渠道及籌資規模不合理,導致部分項目因缺乏資金而停工,因籌資渠道不當而承擔過高的成本,或者承擔較高的財務風險。第三,資產管理薄弱。不能按規定對村集體經濟資產進行定期盤點,新增資產不入賬,報廢不銷賬,或者部分財產被個人長期占用和無償使用,導致村集體財產數量不清,產權不明。
我國農村財務管理先后經歷了“村賬村管”、“會計委派”、“村財鄉(鎮)管”以及“村級會計委托代理記賬”等模式,各種財務管理模式均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及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下產生的,且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定問題與缺陷。當前,“村財鄉(鎮)管”與“村級會計委托代理記賬”模式較為普遍。兩種模式能夠顯著提升村級財務管理水平及規范化程度,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會降低村級組織經營管理效率。村級組織進行資產購買、費用報銷、轉賬匯款、資金支出時均需到鄉鎮設立的會計代理中心進行申報、處理,提高了賬務處理的時間成本。二是降低村級組織財務管理水平與財務決策能力。在“村級會計委托代理記賬”模式下,各村通常不再保留專業財務人員,這也造成了村級組織財務管理能力的欠缺,在進行項目投資、資金籌集、預算管理時難以作出科學決策。
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合理保證經營主體資產安全、財務報告真實準確以及經營效率。部分村集體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4],主要情況包括:未建立內部控制制度;雖然建立了內控制度,但并不合理;建立了合理的內控制度但未得到執行。具體表現有:未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職責劃分不合理;經營活動未遵循授權審批控制原則;雖有內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村干部抵制導致內控制度形同虛設;雖有內控制度,但代簽代批情況普遍,導致未得到有效執行等。有效的內控制度的普遍缺乏使得村集體管理混亂,經營風險及財務風險升高,不利于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盡管多數村集體都建立了財務信息公開機制,但限于村集體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水平不高,財務信息公開效果較差,公開信息不夠全面準確,村務監督機構人員通常與村干部具有良好的私人關系,通常不愿、不敢進行監督。多數村民文化程度不高,財務知識缺乏,對公開信息不夠關注,也難以進行有效監督[5]。農村財務審計制度不夠完善,無法很好地監督村集體的財務活動,無法對村干部、農業經營主體管理人員起到約束作用,無法保障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等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專業化的財務人才隊伍是提高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水平,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證。而專業人才缺乏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財務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多數農村地處偏僻,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相對落后,能夠負擔的財務人員工資也比較低,且村級財務人員不能納入公務員或者事業編制,諸多問題使得農村難以吸引專業的財務人員[6]。多數農村財務人員沒有相關專業學歷,沒有會計資格證書,這也成為村集體會計核算與財管管理水平低下的關鍵原因之一,嚴重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
首先,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充分認識加強村級組織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縣、鄉鎮政府應加強對村集體經濟財務工作的指導和監管,村級組織、村辦企業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應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規范的財務制度,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進行賬務處理。其次,應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在收入確認、成本計量、費用報銷及財產管理等方面,嚴格按照財務制度的規定進行清晰、準確地管理和核算。再次,提升財務決策水平。村級組織應配備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村干部、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應通過培訓與學習掌握基本的財務管理方法,當進行融資時能夠根據資本成本與財務風險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與融資規模,當進行項目投資時能夠科學計算項目的投資風險與收益,選擇可行的投資方案。
由于當前普遍實行的“村級會計委托代理記賬”等模式存在著降低村級組織管理效率與財務決策水平等問題,且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可考慮不同的村級組織推行不同的財務管理模式。對于集體經濟規模較小,業務較少的村級組織可考慮繼續實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記賬”等模式,這樣既可保證會計核算的規范性又可降低財務管理的成本。而對于集體經濟發展較好,業務較多,收入較高,實力較強的村級組織則可考慮采取“村賬村管”模式。村級組織設置專門的財務管理部門,聘用專業人員,健全財務制度與內控制度,既可提高村級組織運作效率又可提升財務管理與財務決策水平。
村級組織、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都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使得經營與管理規范化。通過宣傳與培訓讓村干部與村民認識到內控既是對權力的限制又是對管理人員與集體財產的保護。建立良好的控制環境,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存儲與溝通系統,為提升管理效率建立信息基礎;依據村集體經濟的業務類型及特點設置合理的控制程序,建立風險管理系統,避免經營風險,提高管理效率。另外,村集體還應建立內部監督機制,對村集體的內控制度及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及時發現內控缺陷并加以改進。
首先,應加強對農村財務公開工作的監管。可考慮由鄉鎮財政部門、農業部門牽頭成立村級財務監管機構,對財務公開內容進行審核和監督。村級財務監管機構的成員應該包括鄉鎮相關部門、各村相關人員以及專業財務人員。其次,完善村級財務審計制度。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與制度,將村集體經濟經營情況納入審計全覆蓋范圍,對村集體進行定期審計、涉農資金、業務專項審計等。再次,還可通過宣傳與培訓提升村務監督機構以及村民對村財務活動的監督能力和監督意愿。
首先是提高農村財務人員薪酬待遇。薪酬待遇是建設專業人才隊伍的基礎,可參考當地財務人員的平均工資水平調整村集體財務人員待遇,并可考慮將財務人員納入當地事業編制。其次,職業化的財務人員隊伍建設可通過“外引”與“內培”兩個途徑解決。在“外引”方面,可以通過事業編制公開招考、“三支一扶”考試選拔等形式引入專業人才;在“內培”方面,可從本村及附近村鎮選拔文化程度較高,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的村民通過培訓與考核后承擔村集體財務工作。此外,還應建立并嚴格執行財務人員繼續教育制度,以保證財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再次是推動建設開放競爭的會計代理機構市場,各村可自愿選擇專業能力強的代理機構負責處理本村賬務以及進行財務決策咨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