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熹
萬象事務可以粗略分為兩類系統: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隨著科技、社會、商業、人文等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每個人身邊或大或小的系統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復雜。
比如,打車原來站到路邊招手即可,現在這種方式越來越難打到車。毋庸置疑,不用在風中等待的打車過程有不小幅度的體驗提升。但這種提升需要成本,必須判斷自己的方位、找尋最佳上車點;搜索、設置準終點;選車、備選平臺;確定出發時間、支付方式……這些“簡單→復雜”的改變就是必須的成本。
寶潔公司(P&G)首席運營官羅伯特·麥克唐納甚至借用一個軍事術語來描述世界的復雜性“VUCA”,指的是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復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
簡單系統與復雜系統間也許沒有絕對的鴻溝或陡峭的分界線,但面對這兩類系統所采用的策略必須不同,否則事倍功半。這其中就有對“認真”的認識。
傳統觀點認為,“認真”屬于態度。著名心理學家巴克認為,態度是對任何人、觀念或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他強調,態度是一種觀念、意見等主觀的東西。按照這樣的觀點,一個人是否“認真”具有瞬時性,即瞬間改變,不需要積累。這種說法在面對簡單系統時,邏輯上行得通。比如,回家脫鞋后本該擺整齊,卻隨便一踢,地上十分混亂。
這種不“認真”就是態度。要改變這種狀況,只要端正態度即可,瞬間就能改變,不需要積累。因為擺放鞋子是典型的簡單系統。
然而,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面臨的事務不會都像擺放鞋子那樣簡單。當面對復雜系統時,態度只是“認真”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因為除態度外,“認真”本身還是一種能力,一種需要通過長期訓練與積累獲得的能力。這種訓練與積累很早就開始了,只是不太容易引起注意。以一道數學題為例,能說明“認真”所蘊含的“能力”屬性。

這道初一上學期的數學題,對很多讀者來說不陌生。如果能洞察這道題考察的本質是什么,就能理解為什么“認真是一種能力”。
這道題考的顯然不是“運算法則”和“解題技巧”,而是“復雜”。嚴謹地說,是“用一系列連綿起伏的‘簡單’所組成的‘復雜’來對考生進行考驗”,以訓練“應對復雜的能力”。
如果沒意識到這一本質,在類似題目出錯時就會輕飄飄用一句“不認真”或“不該錯”來粗糙歸因,直接后果就是誤以為下次考試只要“態度”改變,“認真”就會理所當然附體。然而,殘酷的真相是:“認真”能力不會因為態度轉變而瞬間擁有。這種“習慣性的‘不該錯’”反而會一直附體,從學校到生活再到工作崗位,無不如此。
應對簡單系統,認真≈態度。
應對復雜系統,認真≈態度+能力。
所以說,端正的態度是“認真”的一個前提。但僅有端正的態度,只足以應對“簡單”系統。若要從容應對“復雜”系統,既需要端正的態度又需要認真的能力。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種能力就如小提琴演奏、公開演講一樣,來自長期的刻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