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曉芳
摘 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個核心板塊,是語文素養的兩大核心能力。本文以《社戲》為例,從精彩文段和創意微寫作兩個角度設計微寫作,引導教師如何尋找讀寫聯動的微寫作點,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流程。反復練習后,不僅能提升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也能提升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關鍵詞:微寫點;社戲;讀寫
讀和寫,是我們語文素養的兩大核心能力,它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如何讀好課文,讓源頭的水源源不斷,那就需要老師認真品讀文本,找到文本中的每一處可寫之源。
魯迅的《社戲》這篇小說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像這樣一篇篇幅較長,年代較遠的文章,可以創意設計,用新“壺”盛老酒,上出新意。筆者認為《故鄉》可以從以下角度深挖,找到經典文可掘之源。
一、精彩文段微寫作
1.環境描寫——夏夜行船
兩岸......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這兩段可謂是寫景文段的經典佳作,此段可以設計微寫作,教學生學習寫景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寫景。
(1)多種感官寫景
寫景經常用多種感官。這段運用了五種感官寫景的方法。首先是視覺,如豆麥“碧綠”遠山“淡黑”,月色,依稀的趙莊,幾點火。作者仔細觀察事物的外形、顏色等,寫出所夜晚特點。第二點,聽覺,”潺潺”的水聲,小伙伴的說笑、嚷聲;遠處的”歌吹”等,因為寫景要看,還需要聽,文章才會呈現有聲有色的美。第三,嗅覺,“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是從嗅覺來寫月夜中美。
(2)修辭手法
修辭,指利用多種語言手段,達到美化語言的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比作“鐵的獸脊”,并且將山擬人化,用“踴躍”來寫連山,化靜為動,生動的寫出了行船的速度之快。由此可見,作者運用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急于看到社戲的心情。在教學中,就讓學生學會運用修辭來美化語言尤其讓學生知道怎么樣巧妙的用擬人、比喻、夸張等手法,把靜態的事物動態化,這樣靜態的事物更具有生氣,更具有生命的動態美。
(3)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出自《詞源·離情》)寫景還需要寫出自己的感受,讓讀者與你共鳴,因此可以適當的抒情、議論或者寫出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情景交融是寫景中需要的一種技法,它包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當然,我們做微課教學的時候,也可以借此段單獨講情與景的關系,讓學生掌握這幾個的區別和聯系。
2.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包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本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本文作者了一群農村孩子淳樸可愛的的形象,如阿發、雙喜等,特別是雙喜,他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最能干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領袖,處處為他人著想,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為突出。
2.動作描寫——群體形象
大家跳下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以此段教學生動作描寫,掌握用詞要準確、延長動作、細化過程等動作描寫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學會準確傳神地描寫人物的動作。
3.正側寫法——社戲無趣
正面描寫是把鏡頭直接對準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或寫肖像,或寫語言,或寫動作,或寫心理。正側結合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技法。在教學中就可以選擇這點教會學生運用正側來描寫。
二、創意微寫作
1.一波三折
回憶《社戲》一課看戲前的波折、三次轉機。這種一波三折的寫法,能夠寫出事件的波瀾起伏,寫出事件的曲折變化,才能吸引讀者。所以我們可以借助這篇文章的這種一波三折的結構思路來教學生用一波三折作文,造成懸念吸引讀者,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2.對聯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的,它保留著律詩的一些特點。對聯是要能“對”,即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內容一致。教學《社戲》時,看社戲那段,學生可能讀起無味,讀前出上聯,讓學生讀完后,根據內容對出下聯。
上聯:老旦出場,無趣
下聯:
這樣設置,既讓學生快速了解課文內容,也讓學生復習鞏固了對聯知識。在對對聯的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興趣盎然,歡樂無限。
3.頒獎詞
頒獎詞,是在某一個主題的頒獎典禮上,對獲獎對象的事跡所作一種陳述評價性的禮儀文稿。本文的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細心、善解人意,辦事果斷優秀孩子。事件清楚,形象鮮明。對人物形象分析完后,可以給學生設置為雙喜寫頒獎詞的作業,讓學生再讀文本,品形象 ,練寫作。
4.仿寫或續寫
仿寫或續寫這類微寫作在考試中經常出現,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來訓練學生仿寫或續寫。這類有創意的微寫作比直接在文段里找出精彩段落教微寫作備課難度要大很多,但是這種創意微寫作能更好地培養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讓學生有更多收獲。
教材是教學的源載體。用好教材,教師和學生獲益匪淺。教師就要細品文本,不斷挖掘,從文本里挖出不同類別的寫作之源,再巧妙選擇,精心設計,讀寫聯動,恰當指導,反復訓練,相信學生會寫出優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