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摘要: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指出他考察資本主義制度采用“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從“資本”入手一直到“世界市場”,這是符合理論與實踐 邏輯的,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并且,馬克思還談及了社會革命的基本特征,也 即社會革命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和客觀性;此外,在考察“兩個絕不會”思想時,我們需要正確地理解這句話中“社會形態”和“全部生產力”的含義,要認識到促使“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產生并發展的“物質存在條件”包括生產力條件與階級條件兩個部分,“兩個必然”與“兩個絕不會”都是對社會形態更替相關問題的回應,前者回應有沒有這種更替的可能,后者則回應何以實現這種可能。
關鍵詞:考察順序;個別;一般;社會革命;社會形態更替
一、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路徑及方法
(一)考察路徑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開篇,馬克思寫道:“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上按照以下的順序: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了然的。”[1]
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分別代表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經濟主體,也即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無產階級。馬克思從研究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性質的決定性因素——“資本”入手,去深入挖掘資本主義社會三大經濟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隨后又將研究方向上升到資本主義國家層面(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是這三大經濟主體各方面關系相統一的存在物,在一定性質的經濟基礎上,也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諸如國家等),之后再進一步到研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也即“對外貿易”層面,最后再是探討由“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形成的“世界市場”。
這種由點及線再到面的研究順序具有科學性、可行性:一方面,它層次分明、遞進清晰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一般趨勢,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這三個基本的經濟范疇又展現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無產階級這三大經濟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社會地位,反映出了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條件下,資本所有者與土地所有者剝削、壓迫勞動者的殘酷本質,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大地主階級泯滅人性般去壓榨無產階級的最基本的生產關系。
(二)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考察方法
“我覺得預先說出正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從個別上升到一般。”[2]馬克思在這里擺出了自己的研究態度與研究方法。
馬克思拒絕將自己要證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滅亡的結論直接拋出,而是認為應該從客觀存在的具體事實出發,一步一步地剖析、解釋,再最終得出結論。從“個別”到“一般”的邏輯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內容,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個別”在這里指的是具體的客觀存在事物的現象;“一般”則對應的是某一類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性。馬克思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要對具體的、復雜的事物進行深度剖析,揭示出每一個“個別”的本質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發現這一類事物的本質及其普遍規律的方法。馬克思運用這一科學的分析方法,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度的考察,從而撥開了掩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質的團團迷霧,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在世人面前暴露無遺。中國共產黨人也繼承并發揚了這一方法,毛澤東在《矛盾論》中也曾指出:“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后才 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3]
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社會革命思想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這里馬克思既闡述了社會革命爆發的條件,也即社會革命要受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決定而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社會革命的整體性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 領域、各個方面在內,紛繁冗雜。要進行徹底的社會革命,自然就是包括政治革 命、經濟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內的整體變革進程。[4]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馬克思就指出:“對德國來說,徹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相反,局部的純政治的革命,毫不觸犯大廈支柱的革命,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5]馬克思揭示了資產階級政治解放的局限性,他發現只獲得政治、國家層面上的解放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獲得經濟領域、社會其他領域的解放,沒有獲得相應的物質基礎、財產、尊嚴等,那么政治國家給我們的所謂的權利與自由就終究只能是形式上的權利與自由,是空洞的,站不住腳的。所以要追求一種新的解放,是人在所有領域的解放。
考察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社會的變革發展的歷史進程具有整體性,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是時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的變革必然會對其他方面產生連帶的影響,如果其他方面不能應時、應景地做出相應的調整,那么社會各個方面的關系就會由整體協調走向整體不協調,從而阻礙社會的發展進步。“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6],“全部”二字就概括了馬克思社會革命觀的“總體性”立場,如果我們在談及社會革命時只是從政治革命或經濟革命等某一兩個角度去理解,忽視了文化革命等其他內容的存在,那么這對社會革命的把握就是不到位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革命注定就是社會構成要素的全部革新、整體轉換。因此社會革命不能只在政治、經濟等極個別領域有所行動,要實現真正的人的解放,就必須還要在諸如文化等社會其他各個方面也掀起變革運動的浪潮。
(二)社會革命在各方面表現出來的差異性
再次回顧這段話:“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這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7]我們要防止庸俗的整體性觀念,也即那種從社會革命發生的同時性或者同步性來理解其整體性的觀點。我們在充分肯定社會革命是涵蓋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囊括各個社會構成要素的變革活動的同時,也要注意到不同領域、不同要素的變革要求與特點是不盡相同的,社會革命在這一點上是具有不同步性的。
此外,社會變革在不同的領域發生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是因為物質生活的變革進程(其中首先和主要的是政治的和經濟的革命進程)是相對明確而具體的,是“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與這種革命進程相伴隨的通常是劇烈的外部沖突,表現為不同社會集團的直接對抗。觀念的變革進程則要復雜得多,與政治革命、經濟革命的顯性對抗相比更帶有隱性的特征,觀念的變革是潛移默化和難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來指明的。
(三)社會革命的客觀性
社會革命任務的提出與產生還具有客觀性。正如馬克思所言,“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同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性質的客觀規律相適應,社會革命任務的提出與產生也存在相應的客觀條件,它只有在 新的物質生產條件已經產生或至少正處于形成的過程中,生產關系實現破舊立新 的革命任務才會被提出。也就是說,革命任務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齊備的基礎上才能被提出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合理詮釋,它告誡我們,人類的任何思想與實踐活動都必須堅持以客觀的物質條件為基石,不可逾越現有客觀物質條件所能提供或承受的水平、范圍,否則就會犯下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以慘痛的失敗而告終。
三、“兩個必然”與“兩個絕不會”思想的關系探討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兩個絕不會”的思想論斷,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對這段話基本含義的理解、思想實質的把握,直接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它與“兩個必然”的關系。
一種理解認為這段話旨在說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復雜曲折性,是為了突出強調資本主義喪鐘的敲響,社會主義勝利的號角都需要等待一定的條件,而變革的關鍵就在于生產力的發展是否已經達到了引發社會形態 更替所需要的限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個絕不會”思想就是對馬克思提出的“兩個必然”論斷的深化發展。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馬克思恩格斯發現資本主義仍在奮力地頑抗,資產階級還處在上升階段,他們在《宣言》中所斷言的資本主義行將滅亡的狀況沒有得到應驗。因此,馬克思決定暫時退出社會舞臺,回到書房,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并最終提出了“兩個決不會”思想,論述了資本主義滅亡的條件,闡明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復雜性,從而修正了他們在參加歐洲革命時的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實現了對“兩個必然”論斷的說明與補充。此外,恩格斯也曾指出:
“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遠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8]對此進行了更加有力地佐證,進一步支撐了這種“糾正、補充”論的看法。
與此不同,也有學者持相反的觀點。例如,衛興華、張建君就認為馬克思的 “兩個決不會”論斷不是對“兩個必然”思想的糾正和補充。他們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沒有明確地提出“兩個必然”的論斷,而使用的是“兩個不可避免”,這兩者不能等同。“兩個必然”的提法是由后來的社會主義理論家所概括而得的,而“兩個絕不會”的思想則是馬克思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辨證原理的一個推論。[9]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內部的各個要素都是相互聯系著的,它們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有機的整體。筆者認為《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必然”思想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兩個絕不會”論斷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兩者都是對社會形態更替的相關問題的回應。更具體地說,這兩者都是對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變革的回應,只是回應的角度有所不同。“兩個必然”回答的是人類社會 是否存在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變革的可能性;馬克思對“兩個必然”做出了充分肯定的回答,并在此基礎之上又繼續提出了“兩個絕不會”論斷,對如何實現這種變革的可能予以了說明。
作者簡介:
陳文慶(1998-),男,漢族,江西上饒人,江西財經大學本科在讀,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運動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頁.
[3]毛澤東:《矛盾論》,載《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310頁.
[4]莊友剛:論社會革命的整體性——紀念《〈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發表160周年[J].學術究,2019(08):7-12+35.
[5]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
[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7]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8]恩格斯:《卡·馬克思(1848 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