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壯錦作為優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本文主要著眼于對作為廣西靖西市將壯錦藝術與特色小鎮的融合開發的模式進行研究,發現該模式下目前存壯錦傳承人流失、當地居民保護意識淡薄、產業鏈單一等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以期能夠為廣西壯錦藝術傳承和保護與特色小鎮的融合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壯錦藝術;特色小鎮;靖西市
一、壯族與壯錦藝術概況
(一)壯族與壯錦概況簡述
壯族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國廣西、廣東、云南等地;壯族的節慶文化豐富,有壯族三月三、壯族歌會、壯拳;壯語是壯族特有的語言,壯語屬于我國漢藏語系中壯侗語族里的壯傣語支,所以壯語與東南亞國家中泰國、越南的語言發音極為相似,壯家人唱的壯山歌;壯族飲食對任何禽畜都不禁吃,自家會釀有農家酒,在重大節日上用農家酒招待賓客;當然熱情的壯家人,還會拿出極具壯家特色的“伴手禮”贈予重要的客人,如壯錦、壯族繡球等。[1]
壯錦歷史悠久,在各個朝代中都得到了發展。早在1976年,在貴縣羅泊灣漢墓出土的橘紅色回紋殘片和陶紡輪,這些殘片和早期壯錦的紋樣非常相似。這從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壯族人民在漢代就已掌握了織布技術。[2]在清朝時期,壯錦作為壯族代表成為皇室貢品。而后壯錦發展到采用多種色彩飽滿的絨線進行編織。新中國成立后,廣西在靖西、忻城等地創辦了靖西壯錦織造廠、忻城壯錦織造廠,加上政府的扶持,壯錦重獲新生。在2006年壯錦織錦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國家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在此背景下,廣西文化廳將“壯錦”列為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壯錦發展推向又一個高度。
(二)壯錦藝術的工藝與特色
壯錦藝術包括壯錦織錦技藝、壯錦工藝特色、以及壯錦本身的文化內涵。壯錦是壯族發展的文化符號,也是壯人民智慧的瑰寶。壯錦歷史悠久,壯錦有著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20多個品種和50多種圖案,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充滿熱烈、開朗的壯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3]
壯錦由于它獨特的工藝特色壯錦圖案、紋飾、紋樣、配色等這些被運用與生活中的各個部分,例如壯錦圖案在電子書籍中的運用,將壯錦大膽的配色運用在建筑設計和舞臺臺布中,以及在廣西南寧同樣也將壯錦圖案運用其中,壯錦與現代服飾設計的融合等。壯錦織錦技術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靖西縣(現今為靖西市)壯錦廠是壯錦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而后相繼成為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靖西婦女刺繡培訓基地等;由此,壯錦織錦技術、工藝特色被國人知曉,知名度也進一步提高。
(三)壯錦藝術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意義
第一,為靖西帶來人才優勢和豐富文化生活。通過學習壯錦技術,培養具有壯錦專業知識和壯錦專業技能的人才,為壯錦傳承和發展提供后備力量,更好發展壯錦特色產業項目。
第二,壯錦織錦技術的革新。發展壯錦特色小鎮,使得壯錦織錦技術得以傳承和發展,壯錦織錦技術不斷地研究改進,可以降低優質壯錦產品的人工成本,降低定價。
第三,壯錦特色小鎮的建立,使壯錦技藝的到充分的保護與傳承。壯錦特色小鎮建社可以使壯錦技藝可以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引起社會專業人士對壯錦技藝的重視和對其歷史發展的研究。
第四,發展壯錦特色小鎮,可帶動靖西農業、旅游業、餐飲業等產業發展。吸引新經濟在靖西落戶,促進靖西經濟發展,增加靖西人民的收入,提高靖西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靖西特色小鎮建設概況
(一)靖西市概況
靖西市隸屬廣西百色管轄的縣級市,2015年撤縣立市。2021年是靖西撤縣立市的第五周年。靖西不僅壯族民俗風情濃厚,且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素有“山水小桂林,氣候小昆明”之美譽,主要旅游景點有古龍山峽谷群、通靈大峽谷、三疊嶺瀑布、愛布瀑布群鵝泉、渠洋、鵝泉;人文資源有舊州古鎮、錦繡古鎮、龍邦口岸、十二道門等,舊州是聞名全國的“繡球之鄉”“壯歌之鄉”,靖西當地所產的繡球、壯錦等壯民族工藝刺繡品遠銷海外。
(二)靖西特色小鎮建設SWOT分析
1.優勢
靖西當地擁有4A級景區的錦繡古鎮,舊州古城這些古鎮景區的建設,經營與發展都為壯錦特色小鎮的建設提供了經驗基礎。靖西市不僅民族民俗風情濃郁,還保留原汁原味的壯族民族人文風情,以繡球、壯錦為主的豐富民族工藝品,形成具有壯族鮮明特色的壯族傳統手工藝品產業,能為當地特色小鎮旅游產品市場增光添色。
2.劣勢
靖西市旅游資源知名度和影響力低,景點分散。由于地理位置偏遠,距離首府275千米,游客望而止步;如投入太大后期則難以回本。壯錦特色小鎮建立的區位也難以定奪。靖西市旅游資源豐富,景點不集中,渠洋湖、鵝泉、通靈大峽谷、舊州古城等各大景區相對分散,景區功能疊加不足,缺少政府統的籌規劃,競爭力弱化,對產業發展、文化傳播、旅游休閑、景區服務等功能缺少深度挖掘與延伸。
3.機會
特色小鎮建設得到多方支持發展。國家推出特色小鎮相關政策,支持特色小鎮的發展使壯錦特色小鎮的發展游覽政策性的支撐;當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而政府資金不足支撐特色小鎮的建設時,PPP模式的運用可以助力特色小鎮發展;壯錦作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到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的關注;同時電商的崛起,為壯錦藝術的傳播和壯錦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新平臺。
4.威脅
靖西市為壯錦的主要的主要產地,壯錦作為傳統手工藝品,知名度不高,非專業研究人士或者手工藝愛好者以外,普遍接受度和關注度并不高,導致市場需求逐漸縮小,壯錦如今的產量也在逐年下降,建設特色小鎮如單純的融入壯錦產業,小鎮的發展難以長久。在靖西已有舊州古城的民族文化展示廳、錦繡古鎮的壯族非遺展示館以及靖西市文化館、靖西壯錦廠等壯錦文化展示基礎,壯錦特色小鎮難以突破創新。
三、壯錦藝術在廣西靖西市特色小鎮應用現狀
(一)壯錦運用覆蓋范圍小,宣傳效果低。我們實地走訪了多個壯錦展館,發現展館內陳列壯錦的都大同小異,壯錦元素的絕大多數的運用僅停留在小擺件、包包、飾品;其次,展館結構設計簡單,無人工介紹,也缺少語音導覽介紹,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一遍之后,并無留下深刻印象。吸取了其他壯錦陳列館的經驗基礎之上,在建設壯錦特色小鎮時,注意景區的創新的同時,不失原有的味道;還需增加景區與游客之間的互動性,減少走馬觀花式游覽。
(二)壯錦產品定價高,消費者望而卻步。優秀的壯錦產品價格與投入成本成正比。但是過高的價格,會流失一部分消費水平低的顧客,壯錦在旅游紀念品市場的的投放相對較大,在沒有特定的需求,品牌效應和產品本身的吸引力較低、價格頗高的情況下,很難引起消費者的偏愛。如何在旅游紀念品市場眾多紀念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消費者的偏愛,將是建設靖西壯錦特色小鎮中的一重大研究內容。
(三)將壯錦作為景區主題元素的極少。對于壯錦的了解,多數人只停留在名字的了解,壯錦藝術在城市建設上,在廣西,首府南寧將壯錦紋理圖案運用于地鐵外觀設計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風景線。壯錦藝術作為壯民族對外宣傳的一種文化語言,除了在景區中的運用除展示館上,并未見到太多元素的使用。在壯錦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可以借鑒民族元素在城市建設的運用,將壯錦標志性元素運用特色小鎮建筑設計中;同時也要注意壯錦紋路圖案的創新,增添景區的壯民族的文化氛圍。
四、壯錦藝術在廣西靖西市特色小鎮應用存在問題
(一)壯錦技藝出現傳承危機,壯錦工藝發展前景堪憂
壯錦傳承人的流失與當地居民保護意識淡薄。一是壯錦傳承人一部分走向老齡化,一部分青年壯錦從業者在收入較低而出現難以生存的情況下,無奈轉入其他行業。由于缺乏對傳統織錦技術的了解,鮮有新鮮的血液加入壯錦技藝傳承行業;二是當地居民對壯錦保護意識淡薄,對家鄉優秀文化傳承不以為然,靖西年輕人多數選擇外出務工,壯錦的傳承出現斷脈危機。導致壯錦發展緩慢,壯錦工藝前景堪憂。
(二)壯錦制作工藝水平低,缺乏與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新融合
壯錦產品設計無重大突破與產品價格定位高。一是壯錦的制作工藝水平對壯錦與現代科技發展技術與藝術的新融合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由于制作工藝的停滯不前,設計“新壯錦產品”與其他非遺文創產品相比,靖西壯錦產品并未“出圈”大火,成為大眾偏愛的消費品。二是壯錦產品定價頗高。壯錦制作工藝、投入成本高與價格成正比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靖西壯錦廠的機器使用率不高,多數還是需要人工進行。消費者基于對壯錦產品只是簡單的旅游紀念品傳統認知,對于價高產品并不買賬。
(三)壯錦特色小鎮產業鏈單一,難以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
特色小鎮僅以壯錦為主要產業,過于理想化。一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壯錦產品逐漸與生產生活分離,轉化為藝術品出現壁掛、擺件等重新定義了壯錦的功能,靖西壯錦產業停留在擺件、手提包等產品上,已經不能滿足壯錦藝術的傳承需求;二是特色小鎮前期建設工程的資金投入巨大,投入資金來自于政府、投資企業等,壯錦的單一產業鏈使后期運營收益低,難以填補壯錦特色小鎮前期建設工程的投入。
(四)政府的總體規劃不足,景區之間發展不均衡
政府規劃不足體現在各景區之間發展的不均衡和景區內各功能分配不均衡。一是政府對錦繡古鎮二期、繡球城、渠洋湖的改造相對計劃完整,但是對于相對較小的景區的缺少完整的改造和開發計劃,導致大、小景區的發展不均衡;二是錦繡古鎮各個功能區分配不均衡,餐飲區占比大,在文化宣傳區、體驗區占比并不大,甚至日常開放時間較短。所制定的部分規劃也因經費不足和技術力量的薄弱,所規劃的科學性和實際建設的指導作用存在局限性。
五、對壯錦藝術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問題分析及解決建議
(一)加強對當地特色文化的推廣教育
特色小鎮積極引進壯錦非遺傳承人。不僅要當地政府應給予大力的經濟扶持,壯錦非遺傳承人也應當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通過項目+傳承人+基地、傳承人+協會、或者以及公司+傳承人+農戶等各種形式來讓非遺傳承人能夠更好的發揮所長,與當地居民溝通,倡導加入其中,更加了解旅游規劃,盡量避免當地居民與建設產生較大的影響。
對學生群體進行引導了解與教育。由教育部門推出相關措施,加強靖西當地的壯錦保護意識,從小培養,讓孩子們能盡可能多的接觸壯錦的紡織技藝。開展壯錦興趣班、在平時的實踐課堂中增加壯錦技藝的學習,將壯錦培訓班和實踐課堂設立與壯錦特色小鎮中,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濃厚的氛圍,邀請壯錦非遺傳承人進課堂講授壯錦知識、在職業技術類院校開設壯錦相關專業等。
(二)改進與提升壯錦制作工藝
精品壯錦產品制作工藝從傳統手作向機器生產轉化。壯錦的編織是壯錦制成的關鍵的一步,傳統的織布機由機身、裝紗、提紗、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組成,雖然結構簡單,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低。壯錦本身的制作過程并不繁雜,是制作效率,人工成本高,導致壯錦產品價格高。要解決這價格問題,就必須改進生產機器,以靖西壯錦廠的生產機器為研究對象,成立壯錦機器研究組,對機器進行改進,減少人工的干預,縮短壯錦的制作時長。
尋找新型環保染料替代傳統染料。壯錦產品的特點在色彩搭配大膽,而它來源于傳統的染料,利用當地植物和有色土結合來進行,萃取染料過程耗時久產量低,用新型染料替代,符合環保理念要求。在此探索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相應措施,給予支持,才能讓致力與弘揚和保護壯錦發展的有動力人士繼續堅持。
(三)多種形式并進發展壯錦特色小鎮
通過壯錦旅游路線發展壯錦特色小鎮。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靖西中有多地開有壯錦展覽館,但是分布不集中,應將他們連結起來,做成壯錦藝術旅游線路,以壯錦特色小鎮為中心,從舊州古城生態博物館出發,了解壯錦藝術的發展史;再到靖西壯錦廠,了解壯錦的成產過程;最后到壯錦特色小鎮,聽壯錦非遺傳承人的講授,欣賞優秀壯錦產品,并投入制作當中。
通過壯族節慶活動發展壯錦特色小鎮。依托各種民族節日和慶典活動宣傳壯錦定期的舉辦各級別從各年齡段組織壯錦紡織比賽,如每年的廣西“三月三”、中元節、端午節等。通過比賽引發人們對壯錦的興趣,鼓勵人們投入到壯錦技藝的學習中,讓他們能夠在相互比拼織錦技藝中共同進步。
通過打造完整產業鏈發展壯錦特色小鎮。集設計、加工、交易、定制、展覽、電商為一體的壯錦藝術工藝產業基地,有利于提高自主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并將發展成為靖西區域特色,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四)政府整體規劃統一和優化布局
優化城市規劃布局。景區建設方面,全面實行多規合一,嚴格按照4A級旅游城市完善總體規劃,加快打造一批具有靖西特色的風景園林、樣板道路、民族建筑?;A設施方面,完善功能配套,尤其在交通改造上,各個道路的修繕要遵循一致。壯錦特色小鎮與靖西壯錦廠深度合作,形成靖西壯錦產品完整的供應鏈。不僅要優化城市的布局,更要優化壯錦特色小鎮的布局,利用城市建設打造小鎮,借鑒壯錦元素在南寧軌道交通的運用,將壯錦元素合理的而運用在小鎮的建筑設計上,增添小鎮的壯錦藝術文化氛圍。
壯錦特色小鎮的建設引入PPP模式。采用市場化運作,堅持政府引導,通過對壯錦資源和當地特色資源的整合、招商引資等方式全方面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的建設與運營與管理。[4]在政府引導的同時,政府也要出臺具體的措施加強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六、結論
根據壯錦特色小鎮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及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本章試圖提出了關于壯錦特色小鎮旅游深度開發的路徑以期更深層的挖掘壯錦特色小鎮的歷史文化凸顯小鎮旅游特色推動壯錦特色小鎮開發的進程實現對歷史文化、壯族風情文化、壯錦藝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壯錦藝術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壯錦藝術傳承是否會斷層,都和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應該采取多方的傳承措施將它保護弘揚與發展。
作者簡介:
黃顧安(1999-),女,漢族,廣西百色人,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本科在讀,旅游管理方向。
基金項目:
2020年國家級、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壯錦藝術在廣西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應用研究——以廣西靖西市為例(項目編號:202013641046)。
參考文獻:
[1]樊道智,萬輔彬.壯錦簡史.2018.
[2]朱岸靜。淺析壯錦的工藝特點與藝術特征[J].美與時代,2011.
[3]湯迪亞.壯錦藝術與現代服飾設計藝術的融合[D].創新,2014.
[4]丁智才.民族文化產業視域下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生產性保護——以壯錦織錦技藝為例[A].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2013.
[5]劉志婷,王金葉.廣西恭城縣蓮花鎮特色小鎮建設研究[A].度假旅游,2019.
[6]張民琰,李晞.民俗文化產業化傳播策略研究——以廣西壯錦為例[A].知識—力量,2018.
[7]郭興.一帶一路視野下忻城壯錦工藝傳承與產業開發[A].壯學研究,2018.
[8]徐贛麗.非遺生產性保護的短板和解決的可能——以壯錦的實踐為例[A].文化遺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