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的人口總數為140005萬人,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2.6%。中國老年人有75%以上生活在農村。人口老齡化與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大重要趨勢,日益增加的養老服務需求對當下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戰。將以信息化、智能化等為支撐的智慧養老嵌入養老服務體系,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客觀需要,也是為迎合信息社會發展潮流和抓住推動社會治理水平的時代機遇。本文旨在通過對老年人深入訪談,探討老年人在居家養老方面迫切需要什么,分析背后深層原因,以及為政府等相關部門提出供給政策,從而為廣大農村老年人提供符合他們老年人健康居家養老模式
關鍵詞:數字治理;農村養老;老年人健康
一、數字治理視角下農村老年人健康服務的文獻研究
(一)國家老年人健康相關政策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2019年4月1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5號),為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提出促進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養老服務消費等六大類28指導意見,其中多條措施涉及優化農村養老服務,要實施“互聯網+養老”行動,持續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在全國建設一批“智慧養老院”。
2.2020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到衛生健康部門要依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老年人健康管理項目,及時采集老年人健康管理信息,形成健康檔案基本數據集。各部門要將涉及老年人相關信息向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匯聚,公安部門要依托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形成老年人基本信息數據集。
(二)國外老年人健康方面發展近況
1.日本面對近9成的在家居住并愿意繼續在當地居住的老年人群,日本政府并沒有積極鼓勵建設大型養老院,而是主推小規模多功能的社區型養老院,特別是在《介護保險法》實施以來,地域密集型的小規模多功能社區養老設施更是得到長足發展。小規模多功能老人設施是指分布于各個社區中的,提供日托、短期入住、組團式護理和上門服務等多種功能的小型綜合養老設施。它的特點是全天候、一站式、近距離服務周邊街區的老人,是日本地域密集型養老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老年人特定住宅和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設施的供給計劃需經過都道府縣知事的認定。
2.英國擁有眾多養老村,屬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擁有30年的養護管理經驗,致力于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養老服務。其特點有:
多樣的居住環境。大家庭式住宅。大家庭式住宅模擬“大家庭”設計,每個家庭住宅內可供11至12名人員居住。為規避迷惑性和焦慮感,設計一體式客廳廚房,空間更為通透。走廊及出入口加寬,衛浴間配備無障礙通道,墻面背景色彩對比強烈,以提升住戶的體驗感。廚房作為室內社交活動的主要場所,位于住宅中心,連接所有起居室,膳食均由專業廚師制作,對于有吞咽困難癥的老年人,廚師提供特別配餐。內設輔助設施以幫助老年人便捷地通往戶外陽臺或花園。由于養老村內癡呆癥人群較多,部分戶外花園被設計成利于癡呆老年人的感官花園。
二、研究方法和樣本介紹
1.文獻綜述法。文獻綜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后,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主要學術觀點、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爭論焦點、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而寫成的一種不同于畢業論文的文體。
2.比較研究法。在大量文獻和案例研究的基礎上,對各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不同養老模式現狀進行了橫向共時性比較;對不同老齡化發展階段的養老服務供需匹配情況進行了縱向歷時性比較。同時,在比較研究中科學、系統地分析不同養老服務模式的功能和不足,為從數字治理視域下探尋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的優化路徑奠定基礎和提供思路。
3.半結構性訪談方法。這種方法介于結構性訪談和非結構性訪談之間。半結構性訪談兼有結構性訪談和非結構性訪談的優點,它既可以避免結構性訪談缺乏靈活性,難以對問題作深入的探討等局限,也可以避免非結構性訪談的費時、費力,難以作定量分析等缺陷,可以充分發揮其嚴謹性與靈活性,能夠在訪談提綱的范圍內與被訪者進行深入交流并挖掘有效信息。
三、農村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現狀和問題分析及提出對策
1.老年人現狀分析
(1)傳統思想觀念受教育程度
由于調研的受眾人群是農村老年人,他們普遍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從他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觀念影響,認為人不應該脫離他生長的這片土地,從生到死都應該生活在這里,所以說他們認為養老就應該在家里,即使在養老機構如此發達的時代,他們也遵循著他們的傳統觀念,更不用說是去社區養老,這種可能都沒聽說過的養老方式。還有就是由于這一輩農村老年人普遍受教育程度都很低,他們沒有辦法很快的去接受或者是跟本就不會去接受一些新東西,比如大數據的養老模式,受教育水平低也是導致他們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所以也導致他們選擇在家養老,固守傳統模式不去了解數字治理下新模式。
(2)政策落實不到位經濟原因限制
在調研中可以看出很多農村老年人選擇在家養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經濟的限制,因為農村老年人他們的這一輩一般以種地這種生活方式為主,但是等到他們年紀大的時候無法再進行這種活動,再加上現在很多農村的地都被政府或者是企業租用或者直接買斷使用權,而是農村老年人不像城市的老年人退休之后有退休金,農村的老年人在年紀大之后基本上沒有什么經濟來源,這就導致他們考慮養老問題的時候必須要考慮自身經濟條件。而是根據有的老年人說政府的政策傾斜度還是不夠大,有些政策根本就沒有落地,這也是導致經濟限制的原因之一。所以說老年人不想去了解或者說去嘗試數字治理養老模式。
(3)老人缺失精神關懷
大部分老人在村里集體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了老人在村里獨居,老年人大多是在60歲之后就會退休,退休之后空閑時間也多了,想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而且人老了自然也會伴隨著生老病死,各種無法回避的變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體衰老、健康每況愈下等。精神創傷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以及疾病的療效有重要的影響,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傷之中不能自拔,在衰老的基礎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會產生煩惱、憂愁、恐懼心理,久而久之,會嚴重損害健康。自然而然地對其他等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不再有過多關注。
2.對策分析
(1)提高醫療建設質量首先要加強農村居家養老機制建設, 大力宣傳居家養老機制和醫養結合,一是讓更多的老年人認識到什么是醫養結合和居家養老,二是利用老年人的層次性,實現自管。三是還要大力在更高一級的鎮、村等建設養老綜合性服務中心、養老服務站點,幫助孤寡老人、困難老人安度晚年。
(2)政府加大對農村居家養老體制的資金投入以及完善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政府加大資金投入以及建設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升養老水平。切實為老年人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完善制度建設,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長效發展,明確界定政府職能和部門職責,通過增加保障收入與健全服務體系兩方面,對社區居家養老提供支撐,建立統一的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并加強對農村居家養老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從而給老年人更好的居家養老體驗。
(3)從供給制提出對策
社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正確地了解醫養結合,與社會方面合作,借助社會力量促進醫養結合。
政府方面,進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完善政策制度,積極探索不同形式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企業創新,機遇補貼支持,鼓勵投資醫養結合服務行業。各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統籌推進醫養結合工作。支持鼓勵開展醫生上門服務,拍攝公益宣傳短片讓更多人了解醫養結合。
社會方面,搶抓政策機遇,創辦醫養結合服務企業,關注老年健康服務事業的發展,統籌規劃,加強監督,促進醫養結合服務行業的發展。
四、基于數字治理角度農村老年人居家供給制養老服務的政策設計
首先,通過分析和比較發達國家醫療和其他老年人健康養老資源整合供給相關政策方面的異同與演進路徑,系統總結經驗教訓,為后續我國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據與借鑒。
其次,要在農村試點實施智慧型養老模式,加大政策力度向農村方向偏移。針對傳統社區居家養老面臨服務體系缺乏、發展動力不足、涵蓋面窄、民間力量和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困境,提出應當構建智慧社區居家精細化的養老服務體系。針對傳統養老模式的不足,提出傳統養老模式存在養老理念不積極、醫療保健不理想、生活照料不穩定、緊急救助不及時、情感慰籍不到位等諸多困境,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克服傳統養老服務模式的弊端,轉向智慧養老模式。通過智慧養老拓展整合社會養老資源,譬如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社會資源合力養老新模式,包含引導養老資源優化配置的養老服務機制以及供需雙方線上匹配線下服務并行雙向交流反饋等。而這,也要從農村開始著手做起。
第三,從國家或者地方層面設計支持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供給的政策和制度,完善醫療和養老服務的規范標準,將農村醫養結合服務規范化和制度化,完善公立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的價格政策,支持開展醫生上門服務,加大保險支持和監管力度。
五、結論
(一)隨著中國逐步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亟需面對
解決好農民老年人健康養老問題關乎養老課題的大局,需盡早。在農村社區衛生中心基礎上,探索建立醫養結合的農村互助養老中心,并配合現代高科技技術,為農村老人健康養老織好網、兜好底,村民間相互幫助、相互服務,并調動社會資源,盤活農村土地,符合基層群眾的需要,符合農村發展的實際,有利于和諧美麗新農村建設,有利于提高黨的凝聚力。
(二)政府加大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村社區對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認知度。
政府迫切需要加大對于居家養老智能服務模式的宣傳力度,舉辦知識講座,印發相關宣傳手冊,制作相關科普視頻,向大眾特別是老年群體普及居家養老知識。此外,政府也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等多媒體手段,為農村地區提供及時、有效、便捷的養老新聞,讓農村老年人及時了解國家養老政策和社會養老形式的發展變化,轉變養老觀念。
(三)尊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給老年人健康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全社會共同關心老年人,共同關注老年人健康事業,發展公益養老事業。那么才能真正實現人人養老、健康養老,使老年人真正的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作者簡介:
王璐鷺(2000-),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山東工商學院本科在讀,行政管理方向。
參考文獻:
[1]唐鈞.中國老年服務的現狀、問題和發展前景[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03).
[2]何勝才,黃丹.中國農村養老資源供給評價與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
[3]落浚鋮.我國居家養老服務多元主體責任分擔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6.
[4]張歌.居家養老與老年健康服務產業關系之探討[D].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6.
[5]邱國慧.農村養老服務多元主體協同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8.
[6]李紅梅.筑牢農村醫療健康服務網底[J].中國政府網.2018-06-29.
[7]王勇.應著力發展農村居民健康服務業[J].青島農業大學.人民資訊網.2019-03-27.
[8]李詩敏.免費體檢進農村健康服務暖人心[J].Copyright(C).2001-2017.2019-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