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碎萍
摘要:《民法典》構建了我國成年監護制度,劃分了成年法定監護和意定監護,擴大了成年監護對象的范圍,完善意定監護有關內容,但是仍然存在欠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法定監護順序不足以保障成年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等問題。
關鍵詞:監護制度;成年人;立法研究
監護一詞在民法上是指由特定主體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管和保護的法律制度。民法規定監護制度的目的在于:一是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二是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我國《民法典》將成年監護制度予以完善,充分體現了法律的人文關懷精神,有利于保障成年人的人身、財產,也有利于號召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風范。
一、設立成年監護制度的必要性
1.基于保障特殊群體合法權利的需要。設立成年監護制度的出發點在于保障特殊群體的合法權利。這種特殊群體往往人身容易受到侵害,財產處于無人看管的局面。基于此,必須為其制定特殊的監護制度,讓監護人代理行使權利,代為看管個人財產。
2.基于保障特殊群體社會生活正常化的需要。我們既要對處于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給予其特殊的保護待遇,也要保證這部分特殊群體能夠繼續參與我們的社會生活,但是保護并不等于完全將他們同正常生活隔離開來或者將他們排除在我們正常生活之外。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自然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且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雖然這部分特殊群體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是其仍然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要保證這部分特殊群體享有和其他社會成員同樣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任何人和組織都不能剝奪。
3.基于尊重自然人自我決定權的需要。民事法律強調個人意志自由,因此,自我決定權規定當本人參與到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經濟交易中的時候,可以根據自由意志,做出必要的或者一般性的決定。成年監護制度不僅是為了保障成年人的財產,更是為了保障這部分成年人在意志不清醒之下的利益,避免因此帶來的交易風險。因此,無論自然人處于何種狀態,都應將其視為正常的行為人,只是在做出具體民事行為的時候,由監護人代為實施。
二、《民法典》關于成年監護規定之得失
關于成年監護的有關問題,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范圍是精神障礙者、老年癡呆者以及智力障礙者,范圍較窄,對于喪失獨立生活能力或者因病導致機能喪失的成年人,《民法通則》將其排除在外。《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具體規定了老年人監護的有關問題,填補了我國監護制度上的空白。2020年頒布的《民法典》吸收借鑒了前兩部法律規定之內容,完善了我國關于成年監護的一些問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民法典》關于成年監護之得
1.擴大了成年監護對象的范圍。《民法典》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之上,將非智力障礙者納入監護范圍,明確規定成年監護對象的范圍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從《民法典》的具體內容來看,其規定了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成年人的監護人,沒有具體規定成年人因何原因成為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這一規定使得成年監護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能夠更好的保護非完全民事行為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進一步明確了成年人意定監護。《民法典》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明確了成年意定監護,明確規定成年人在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時候,可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該規定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護了被監護人的意思自治,體現了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的原則。
(二)《民法典》關于成年監護之失
1.欠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在意定監護之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具有充分的意思自由,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選擇合適的監護人,選擇的監護人范圍包括其近親屬和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該規定范圍已經超出傳統血緣關系,因此在意定監護之下,被監護人權益受到侵犯的可能性會加大。雖然在第36條中規定了監護人資格的撤銷,但是需要由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才能予以撤銷,此條規定并不能及時有效保護成年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
2.法定監護順序不利于成年人監護。第28條規定了成年監護的法定監護順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監護人選任條件。《民法典》規定按照以下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個人或組織,只有當第一順序不滿足監護時,才考慮后一順序,此種規定同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不符。
三、完善我國成年監護制度的幾點建議
1.構建成年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監護是一項民事行為,應該嚴格遵循意思自治的原則,任何個人或者國家機關都不應過多的干預。意定監護是完全按照被監護人的意志選擇的監護人,其選擇的過程是由雙方自由協商確定的。因此,建議設立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由專門的監督人來監督監護的執行情況。監護人和被監護人可以在訂立監護協議時確定監護監督人,也可以在協議之外指定監護人。意定監護監督人履行以下監督義務:一是監督意定監護人履行監護義務,二是定期向被監護近親屬或者其他有關個人報告監護情況,三是在監護人損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時,請求法院予以撤銷。
2.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監護順序。法定監護即意味著成年被監護人在行為能力欠缺的情況下,首先由法律所規定的人擔任該成年人的被監護人,該規定有所欠妥,也不利于司法實踐。雖然法定監護能夠實現有法可依,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卻顯示出極大的弊端。應該由法官在個案中,根據實際情況,擇優選擇最適合、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利益的監護人。
結語
《民法典》對于成年人監護制度的規定,標志著我國監護制度的一大進步,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權利保護得到了應有的保障,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立法上存在的不足,要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成年監護制度,細化完善相關法律,必要時出臺相關司法解釋。
參考文獻:
[1]孟強.《民法總則》中的成年監護制度[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31(04):22-30.
[2]楊立新.我國《民法總則》成年監護制度改革之得失[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7,{4}(0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