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建,高 尚
(1.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影視與新媒體研究院,重慶 401120;2.重慶財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院,重慶 401120)
人工智能寄托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理想追求。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政策層面吹響了向人工智能進軍的時代號角,“人工智能”正式被提升至國家戰略。人工智能和它的數據、算法、硬件、互聯網接入和存儲等組成要素使得信息傳播技術的效能突飛猛進,尤其是疊加移動互聯網技術嬗變,新媒體、新新媒體層出不窮,大眾傳播形態正在發生革命性改變。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基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新技術,立足于共享經濟,充分發揮個人的認知盈余,實現信息與用戶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體形態——智媒體時代已經迎面走來。智能化將成為未來傳播模式創新的核心邏輯,媒介傳播向智媒化發展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現如今,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社會化媒體應用等技術的廣泛普及構成了互聯網泛在智能發展的基礎,而VR/AR、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則成為驅動媒體快速智能化發展的直接動因。網絡化、數字化技術打破時空界限,將信息進行重塑和整合,更加高效、快捷地滿足了人們的信息需求,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低頭族”“手機控”跨越年齡、階層的大面積涌現,改變了傳統的媒介使用行為,機不離手、手不離機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態。作為客體的媒介與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的關系發生顛覆。人的情緒、心理、態度、行為等都越發受到機器的操控。人與技術誰才是主人,人的“異化”風險引發有識之士的關注和疾呼。學者們紛紛呼吁在大數據算法機制中應該發揮出人的主體性。當人們被科技逼得暈頭轉向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了人性,人,才是我們發展的根本!
在《科學和現代世界》一書中,懷特海將19世紀工業化留下的災難性問題歸咎于對美學問題的忽視。許煜承襲了這樣的觀點,認為有必要在人工智能時代重提美育的重要性[1]。審美教育以培養感性能力和發展完滿人性為目標,是人類完善自身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滿,學會體驗人生,感受人生的情趣、意味,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升華的過程。審美教育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一個審美體驗的過程,是潛移默化地發現美、感知美并創造美的過程。美育有助于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的理想人生。總的來說,美育是促使日益洶涌的技術發展回歸人性的關鍵。一方面,美育在技術對人異化的背景下,探索追尋回歸人本身的路徑和方法,力求用美的情感將人們從“沉溺”的墮落中拉出,轉而享受“沉浸”的美好。另一方面,技術是由人創造出來的,而美育是來培養人的。技術的人性化需要人性化的人來造就,美育需擔當起培養更多理性與感性和諧發展的完整的、全面的科技工作者的重任。美國媒介學家保羅·萊文森在《人類歷程回放》中首次提出“人性化趨勢”這一概念,用來描述媒介技術在進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越來越符合人類需求和便于人類使用它進行信息交流的傾向[2]。同時媒介的演變史呈現出審美功能不斷強化的過程,由此甚至可以說,媒介的“人性化”發展趨勢也就是其“審美化”發展趨勢[3]。人工智能與新媒體傳播雙重視域下合理開發與利用媒介審美價值與功能,轉化為有效的美育資源,以現代媒介工具作為新的美育手段就成為一個越來越引發學界、業界關注與思考的重要問題。
霍金曾經擔心“全面發展的人工智能可能會成為人類的終結者”,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有過“發展人工智能就像是召喚魔鬼”的言論。這些聽上去有些悲觀主義的言論,恰恰是人工智能在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佐證。人工智能被認為是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納米科學、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之一。它研究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智能機器。我們可以將人工智能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弱人工智能(擅長于單個方面的人工智能),我們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只是現在水平還比較低,甚至處在弱人工智能中比較低級的階段;2.強人工智能(在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肩的人工智能,能夠進行思考、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理解復雜理念、快速學習和從經驗中學習等),比創造弱人工智能難得多,我們現在還做不到;3.超人工智能(在科學創新、通識和社交技能等幾乎所有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聰明很多),各方面都比人類強。事實上,人和技術的關系正日益產生著變化,盛國榮曾對這一過程與“人—技”關系的認知做了總結性思考并指出:“工具技術時代,人們對人與技術的關系的認識多含感性因素和偶然性;機器技術時代,人們開始理性地認識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現代社會中,由于技術負面效應的凸顯,人們對人與技術之間關系的認識多為批判性的反思;后現代社會中,對人與技術的關系認識則表現出一種比現代主義更徹底的懷疑主義,同時也開始考慮重構人與技術的關系。”[4]“人—技”關系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社會與技術相伴相生的現實境況,而由于技術負面效應的凸顯所產生的批判反思則是我們對技術警惕與擔憂的外在體現。
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手機的智能化程度不斷加強,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斷加快,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斷上升。在這一背景下,個體的手機使用行為、手機使用特征均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并進一步引發了“手機控”這一社會癥候的新表征。“手機控”賴以存在的介質與載體——手機,更為智能化,更加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使用需求,個體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另一方面,智能化也進一步改變了“手機控”的表征,使得“手機控”行為與個體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對于個體的影響更為深刻,促使人類社會重新反思技術與人之間的關系。實際上,不僅是智能化,社會化、移動化、個性化和界限模糊化等均已成為當前媒介演進的特征。社會化意味著新的媒介形態將滲透到受眾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新興媒體的用戶;移動化解決受眾能夠隨時隨地使用新興媒體形式和應用的問題;個性化解決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信息產品、傳媒產品的定制問題;界限模糊化是在新的媒介形態中,已很難分清楚媒介與生活場域的界限。大量生活應用既是新興媒體,又是常見的生活應用,傳統的媒體類型劃分在此已然失效。在這一背景下,寬泛意義上的“大媒體”概念已經出現,智媒體帶領我們走向新的手機使用與信息消費階段。
智能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傳媒生態與傳播環境的改變又反過來深刻影響著生活其間的每一個個體,重塑著其手機使用行為,改變著“手機控”現象的外在表征,使得“手機控”研究不再是關乎個體的話題,而成為涉及數字化生存環境下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課題。大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人工智能和新媒體傳播技術的飛躍發展帶來種種學習、生活便利,他們迅速融入并習慣于所謂的“數字化生存”。但與此同時,在海量信息沖擊下沉溺于網絡景觀的大學生與現實世界的情感交流日漸減少,相當一部分人還陷入技術工具的黑洞而不能自拔,誤將虛擬的讀屏符號當成普遍意義與價值的出發點,導致理想與信念的虛無,漸漸失去創新意識,不再擁有批判觀念和探究精神。曾經大學生書生意氣、朝氣蓬勃,而如今天之驕子的形象已然消失殆盡,成為迷惘(迷網)的一代。同時,網絡虛擬空間對傳統審美觀念起到了解構和顛覆的作用。大學生由于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的不足,無論在欣賞美、表現美還是創造美上都力不從心。無論是真、善、美還是假、丑、惡,在這個自由、開放的虛擬世界中都變得難以分辨,信息資源的繁盛與精神世界的貧瘠成為了現實。嚴謹、精致的審美態度,高雅、脫俗的審美情懷,深刻、清新的審美趣味漸漸被隨意、世俗的網絡審美觀所消解。加強與改進大學生審美教育就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蔡元培在《美育與人生》一文中寫道:“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5]290-291技術是理性,審美是感性,美育的功用就是平衡技術日新月異發展下帶來的人類感性與理性日益擴大的鴻溝,在技術至上主義盛行的大背景下,美育像個盾牌一樣阻擋技術對人的異化,讓人保持本性。而作為智能、高效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結晶,智能手機(移動智媒體)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代表,呈現出“高技術”與“高審美”的特征,將科技的美釋放出來,讓美與科技充分結合,獲得與眾不同的審美體驗。人工智能和新媒體傳播融合的“浸媒”時代,媒介信息和藝術審美相互融合,從傳統媒體感官體驗到多種感官交融統一,技術與藝術的相互促進、相互實現,帶來不同以往的體驗增量、信息增量與視角增量,足以證明藝術的發展變遷可以以科學技術的革新為依托,帶來更好、更新、更強的審美體驗。“融通科藝,即融通科學與藝術”[6],二者相輔相成,將催生出更新的藝術思潮和科技理念,也有利于二者更快地發展與更緊密地融合,對于審美教育同樣開辟出嶄新的路徑和領域。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結合“互聯網+”發展新形勢,建設美育資源的網絡平臺,創新學校美育教育教學方式。“互聯網+”背景下智能手機作為可移動的現代美育平臺,可以隨時隨地、時時刻刻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讓生活更加充滿趣味。這樣的美育不必局限于現實的物理時空,既可以跨越時空,也可以遨游虛擬世界。智能手機本身已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一種嶄新的審美方式,更具包容性、自由性,更加尊重不同文化趣味和審美選擇,可以培養平等、開放、兼容的現代審美意識,重塑開放創新的美育生態環境[3]。
人工智能與新媒體傳播雙重視域下,合理運用新的媒介技術與工具,探尋智能手機作為高校審美教育的新途徑、新方式,對于改進和優化審美教育意義重大。“移動美育”是基于智能手機開辟的移動審美方式,憑借智能手機強大的技術與審美功能,隨時隨地都可以讓人獲得審美體驗,并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的一種新時期的審美教育方式[3]。移動美育可以成為當今智媒體與自媒體時代我國高校美育實踐創新發展的新手段、新方向。
始于智能移動終端與社交網絡的媒介變革,已引發媒體受眾的審美趣味、審美消費與審美場景發生巨大變化。大量研究者基于人工智能和新媒體應用的現狀以及應用潛力對未來美育進行展望,進而構建出未來的高校美育新樣態。而這樣的新樣態實際上是以人工智能與新媒體傳播雙重視域為視角,以人工智能服務于多元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教與學的潛力與特征為中心,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內容、方式為切入點,探討高校美育發展之路,探討以學生為導向的,指向真實生活體驗的美育模式、樣態,從而使高校美育落到實處且更加高效。
樣態一:蔡元培倡導美育不僅限于學校教育,而且也包含非正式教育之美育。他認為,美育應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貫穿于人一生的各個階段,其實施范圍包括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補充[7]668。移動審美教育是以人為本的現代性美育途徑,在多元、開放的美育氛圍中培養人的情感,以智能手機為手段喚起人最真摯的自由表達[8]201。借助于智能手機可以形成匯集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技交互等于一體的美育平臺,以支撐跨越時空的教學互動和交流體驗,很好地搭建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橋梁,實現美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為高校審美化課程開辟更為廣闊的資源優選空間,為更加高效的審美信息傳輸途徑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也為大學生培養多元的審美意識、正確的審美理想、高雅的審美趣味提供學校、家庭和社會交融互通的美育途徑。在真實情境的生活體驗之中,移動美育能夠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隨時隨地獲得美的熏陶與感染,使他們的生活越來越五彩繽紛、多姿多彩。
樣態二:研究者們認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數據進行挖掘,可以支持學習者進行精準化、個性化學習,可以使教師從課堂管理、作業批改等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從事更有教育價值的事情[9]78。在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新一代互聯網環境中,美育全過程的信息化產生了海量的美育數據,其量大、多樣,來源于真實的美育場景,具有巨大的美育價值。通過對美育數據的挖掘與智能化分析,實時跟蹤與反饋的智能化測評,針對不同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情感,教師可以智能化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啟發式教學。師生及時、高效的審美交流互動,在生動具體且千姿百態的對美的事物把握理解中因材施教,潛移默化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審美理解力、審美創造力和審美想象力,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高校美育效率。熟練掌握與使用智能手機將不再僅僅是審美教育中的技術添加劑,它更是一種素養,且將和美育一起共同承擔起新時代中國大學生和諧發展的職責。
樣態三:“在高等教育中,在人生追求知識,自我完善的這一高層次上,美,不應當只是一些具體的可感形象、多彩的令人愉悅的事物,而應當是人和人生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的代名詞。因此這個階段的美育,也不應當再僅僅是某種領域的美的欣賞教育,而應當是關于人及人生在一切領域的活動過程及活動結果的審美欣賞及審美價值觀、人生理想的教育,即人和人生最高境界的教育。”[10]151人工智能和新媒體傳播雙重視域下,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嶄新的移動審美空間,伴隨著全新的審美取向,帶來新型的文化樣式與生活樣式,必將引發當代審美教育方式、方法的新變化[3]。在這全新的智能化美育環境中,大學生們可以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方面面去感受美的事物,在智能化平臺的學習和交互中沉浸于美的體驗,逐漸形成審美判斷力,提高審美鑒賞力,實現多元的審美趣味,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當前在高校廣泛開展移動美育實踐的改革創新,用嶄新的技術手段來實現美感教育、藝術教育、情感教育的熏陶、感染,培養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是高等教育順應時代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長此以往,技術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相行不悖。培育完整的人的愿望在技術潮流噴涌勃發的背景下將更加現實、可行、普遍。高校美育也將更符合時代潮流,更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高校美育的未來也一定會更加光明,更加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