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芳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青島 266555)
盡管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但世界對民族精神的價值追求卻從未改變。民族精神作為一個民族傳承與發揚的文化特性之一,其價值體現在本民族的方方面面。在長久過程中,科學性和人文內涵不斷影響著民族精神,并推動其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1]。民族精神的科學性是伴隨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而產生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當物質社會的大進步促成科技的進步時,以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為前提的科學性得到極大的提高,并對民族精神產生影響;而人文精神的萌芽成長則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成長進步,也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寶貴財富,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的內涵。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科學性和人文內涵對民族精神價值有著不同的影響力,這也就造成了二者之間既密切融合又相互對立的關系。在過度重視科學技術發展、忽視人文精神的階段,導致民族精神具有明顯的工具性,從而致使人文氣息不足;當過度重視人文精神的發展、忽視科學性時,就會造成民族精神缺乏科學性的指導,甚至會將民族精神引向歧途[2]。因此,在時代發展進步的前提下,單純地依賴于某一屬性,已經無法滿足民族精神發展的需求。同時,由于當代社會經濟快速轉型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享樂主義思想逐漸滲透到了我國民族精神價值體系中,導致民族精神價值產生了一定偏差,長此以往將不利于我國民族精神價值的發展。因此需要對民族精神價值進行姿態轉換,剔除掉不利于我國人民樹立健康精神的成分,形成對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社會發展、民族進步更有益的民族精神價值。而想要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將科學性與人文內涵在民族精神中進行合理融合,構成統一整體,更好地促進民族精神價值的姿態轉換,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一般來說,姿態指的是社會事物所表現出的一種姿勢,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外在形象、獨特風格等體態屬性的表征。民族精神的價值則是源遠流長、經過歷史沉淀慢慢形成的精神力量,其與民族發展息息相關,是民族賴以生存及發展的重要支撐[3]。民族精神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精神意義,能夠以自己獨特的姿態展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從這個層面上講,民族精神的價值姿態就是各民族為了維持本民族不斷生存、發展壯大的精神價值取向和歷史地位等屬性的表達,這也是其逐漸成為最具民族代表性標志的主要原因。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進步,民族精神價值姿態也得到極大的豐富和完善,被后人不斷繼承發揚,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主體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既有統治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也有分布于社會各階層的階級。幾千年以來,其共同的利益訴求凝聚成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其各自獨特的價值觀也造就了對民族精神的不同觀點與體會,并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民族精神價值。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是統一的,多元的價值主體與一元的價值取向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二者的統一性體現出了價值態度的主動性,而其對立性體現出了價值態度的被動性。兩者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包括以下幾種情況:首先是發生在價值主體之間的矛盾,這是客觀的、現實的矛盾;其次是價值主體需求與價值客體供給之間的矛盾關系。辯證唯物主義的價值觀認為主體和客體的價值關系既不是從來就有的既定關系,也不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隨機相遇關系,而是主體在實踐的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創造性關系,這是主客體價值關系的本質。最后是價值主客體與價值環境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在任何情況下,對立統一都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
中國現代民族精神價值態度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價值主體性的缺失。一直以來,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價值觀中,擁有價值需求的人屬于價值主體,而滿足價值需要的人屬于價值客體,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基本矛盾之一。在不同情況下,人既是價值主體又是價值客體,既是價值的創造者也是價值的消費者。中國曾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社會下層群眾始終被排斥在價值創造者的范圍之外。因此作為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角色的廣大人民群眾長期處于被歧視狀態,被主流的個人價值觀念及制度忽視,并被剝奪了作為主客體的資格,其價值需求也被壓縮到最低限度,嚴重制約了該部分群體的價值創造活動。但當帝國主義列強以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和資本武器入侵中國社會時,民族精神處于一種亟待被喚醒的狀態。作為民族精神的創造主體,廣大人民群眾在民族精神的價值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由于中國民族精神價值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與經濟學當中商品的價值定義完全不同,主體人不僅具有使用價值,還具有創造價值的價值。
民族精神是民族品質的象征,其起源于民族,發展壯大于民族,是民族最典型的代表特征之一。民族精神的價值不僅具有民族內涵,而且其姿態也是多種多樣的,既能主觀反映出本民族的客觀發展需求,也能體現出整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這是因為其以本民族的發展利益為基礎條件,是民族精神價值與外界客觀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4]。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沉淀傳承的成果,也是各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精神力量,體現了整個民族的價值結構和心理狀態,影響著民族核心價值發展的方向,標志著民族獨具特色的風格魅力。這些都是植根于民族骨髓深處的內在精神品質,是中華民族發展變遷過程中能夠屹立世界之林而不被摧毀的根本保證之一。
在中華民族長達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早已形成了本民族的精神價值取向。積極向上的價值訴求與溫和謙恭的價值手段,深入地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社會發展[5]。雖然目前傳統的民族精神價值還不夠全面,還沒有產生理想化的主動自覺,但是其依然為中國社會發展及民族進步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使得中華民族能夠長期主導國家發展方向。尤其是在近現代中國艱難困苦的階段,民族精神價值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得中華民族在戰火中歷經磨難,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自己的力量。
在氣質與品格方面,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存在很大程度的差異。廣義來講,科學精神主要是實證精神,偏于理性;而人文精神更注重倫理,偏向于人道主義。前者為至真,后者為至善。
一切從客觀環境出發,是人類社會所有生產實踐活動的前提基礎。以此為前提分析研究科學性和人文屬性對民族精神價值起到的作用。各個民族在社會發展實踐過程中,都在不斷思考客觀現實的存在,逐漸形成了體系比較嚴謹的科學性文化精神領域,但是即便如此,科學性也沒有完全脫離民族精神的人文內涵而獨立存在,在科學性中依然蘊藏著一定的人文屬性,并形成完善的民族傳統文化體系[6]。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以后,我國的科技水平迅猛發展,科學性在民族精神價值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受到傳統優秀民族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屬性完善了科學性在民族精神價值上的不足,避免了極端唯科學主義主張的出現。
人文屬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在現代信息化技術革命的影響下,科技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的第一生產力,但是它也沒有完全脫離人文主義的影響,人性始終積極參與到科技的發展過程中,使得科技帶有極為強烈的人文特性,因此現在的民族精神價值具有明顯的人文屬性特點[7]。人文屬性可以利用民族精神價值的真誠高尚等優點,緩和科技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科技精神上的偏差,有效避免了極端科學主義觀點的出現,使社會和民眾避免了信仰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整個民族的安定團結,使得民族精神價值得以不斷傳承和發展。因此可以說人文屬性的形成是民族精神價值不斷得到體現的有效保證。
在當代我國社會中,雖然國家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學沒有形成極端科技主義,人文與科學也沒有背道而馳,全社會的生活狀態基本保持穩定,但科學與人文屬性之間也存在隱患,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還遠未達到民族精神價值姿態轉換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科技的全面發展,也要注重人文屬性的發展進步,全面推進法律規章制度的建設,保障同步跟進精神文明的人文屬性,順利完成民族精神價值的姿態轉換。
由于科學性與人文內涵對民族精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用,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因此人類民族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科學與人文的相互整合[8-9]。在當今世界發展聯系更加緊密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各個民族朝著同一目標前進,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提高。但是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也引發了層出不窮、日益尖銳及復雜的矛盾沖突及外延問題,使得民族精神價值發生了變化,迫切需求科學性與人文屬性的融合,為現代化建設和民族精神價值的姿態轉換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完善全面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水平。因此,抓好民族精神的價值建設,對于促進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精神價值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只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族精神價值才能不斷獲得進步。在民族精神價值姿態轉換過程中,如果只偏重科學或只偏重人文屬性,就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弊端,影響到社會文明的健康進步。為更好地解決當前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推進科學與人文的有機融合發展,改革現有社會存在的弊端顯得十分迫切。
人才的基本定義涵蓋了專業技能、創造力、業務知識等不同的方面[10-11]。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民族精神內在價值的輔助,既要有科學性的內涵,又要有人文性質的屬性標準,從而使各種有利條件得到充分發揮。同時,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奠基,而人才的培養就要解放思想,克服傳統的文化禁錮,培養出真正具有科學精神與人文內涵的社會可用之才。這些人能夠在社會發展建設中運用自身的能力素質,積極投身到社會變革和建設中去,不斷增強民族精神價值的底蘊,為民族精神的姿態轉換創造出更加優良的外部環境。
中華民族精神近代價值姿態的遭遇和轉變,是中國在世界文明中飛速發展的重要經歷,這給予我們許多積極的啟發與思考。
中華民族精神曾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12],然而卻在西方率先開啟的人類文明轉型中日益落后。學者們長期以來將其歸結于外力壓制,因此對于民族精神內在文化制度的發展,尤其是在價值主客體層面中的原因探索還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當我們的傳統價值觀點與西方價值觀發生思潮沖突時,更難以徹底推敲及預判其深層的變化與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在民族精神文化方面發生的文化碰撞結果進行更深層次的清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其民族精神包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現代我們應將其與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進行高度的價值融合[13]。在融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兩者價值取向上的差異,探索使兩者有機統一的方法,依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中華民族精神應當集革命精神、時代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為一體進行融合,而不是將三者簡單羅列堆積。近代的先進分子以堅定的探索勇氣、優秀的實踐品格一步步推動著近代中國的進步。如今,一個全面改革開放的中國正在逐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面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挑戰,當代中國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以不斷強大的國家姿態深刻把握國內外局勢,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步伐,推動中華民族精神的繁榮興盛,使之成為促進中華民族與時俱進、不斷走向文明進步的重要精神動力;第二,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價值姿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化中華民族精神標識,為全體中華兒女奮力實現中國夢增強精神力量;第三,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第四,我們需要積極創新中國話語體系的思想內容和價值內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從思想和價值觀上真正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從而使中華民族精神體系內價值統一,進一步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當今我國在世界浪潮中站穩腳跟的現實支點以及現代化進程中的“魂”和定力之源。
盡管人類經濟文化不斷發展進步,但世界對民族精神的價值追求卻從未改變。科學能夠提升民族精神,而人文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將科學性和人文內涵不斷融合進民族精神中,可以令民族精神不斷豐富完善,使民族精神的價值逐漸成為本民族的主要標志之一,為民族精神價值的姿態轉換奠定良好基礎,為民族精神文化的發展指明前進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精神的價值是現代文明事業發展的關鍵,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