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文
(甘肅省玉門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甘肅玉門735211)
農民田間學校是農民教育培訓的新理念。農民田間學校教育培訓模式是以農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堅持參與式、互動式、啟發式的培訓理念,將傳統的課堂式教學、灌輸式培訓,變為與生產實際結合,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以能力培養為目標,讓農民充分參與教學活動決策和執行全過程,從而提高農民參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教育培訓效果,實現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民教育培訓的深度融合。因此,農民田間學校是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在鄉村的落腳點,是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縣級農廣校在鄉村的延伸。建立農民田間學校,能夠充分利用鄉村現場教學資源,方便農民就地就近參加學習培訓,有利于開展送教下鄉,為大范圍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提供支撐。
近兩年,玉門市農廣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送教下鄉培訓模式。立足玉門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規劃,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實現在農業產業鏈上建設農民田間學校,形成了產業鮮明、各具特色的農民田間學校建設布局。目前玉門市已建成恒旺農業示范園區農民田間學校(重點產業布局是以設施農業、設施林果業及設施養殖業互促互補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冬韭王韭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重點產業布局是高標準設施韭菜產業化發展)、清泉康源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重點產業布局是地理標志產品清泉人參果產業發展)和柳湖鎮戈壁農業扶貧產業園農民田間學校(重點產業布局是設施瓜菜產業發展)等4所農民田間學校。按照“四有五統一”的標準要求,即有培訓教室、有實習場地、有實訓基地、有電教設備,統一掛牌標識、統一培訓流程、統一培訓裝備、統一師資隊伍、統一管理制度,規范建設農民田間學校,為實訓基地添置電腦、教學設備,夯實實習實訓、跟蹤服務硬件設施。
各田間學校以特色產業發展為立足點,以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脫貧致富能力提升“一點兩線、全程分段”培育為主線,根據培訓規范,制定培訓計劃,明確培訓目標,分段集中培訓、實訓實習和參觀考察結合,落實教育培訓、認定管理、跟蹤服務各教學環節,強化實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采取教師講課與聲像教學、課堂講解與實踐操作、實踐實習與參觀學習、理論學習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確保培訓效果。同時,積極邀請省內外農業專家到農民田間學校、實訓基地開展課堂講授、技術咨詢和服務,現場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做到面對面培訓。4所農民田間學校通過1年多的運行,累計開展了專業服務型果樹栽培農技員培訓班、畜禽繁育員培訓班和韭菜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培訓班3期,培訓學員200人,開展實訓實習390人(次),跟蹤服務187人(次),技術指導176人(次),組織參觀學習501人(次),培養造就了一批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助力玉門市特色產業發展。全市培育出赤金韭菜、柳湖甜瓜、清泉人參果等10多個優勢特色農產品,其中赤金鎮(韭菜)、清泉鄉躍進村(人參果)先后被認定為國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并獲得了韭菜、蜜瓜、人參果、黑枸杞4個“特產之鄉”榮譽稱號。
玉門市農民田間學校模式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應用中雖然取得了好的成效,但還屬于新生事物,在運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民田間學校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技術培訓模式,目前在玉門市還處于起步試點階段,發揮效用有限。建議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增強農民參與意識,最大限度發揮效用。二是目前農村中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對新技術、新知識接受能力低,參與性、互動性不夠,導致培育工作難度大、進度慢。建議針對產業發展實際進一步增強培訓的對口化,重點針對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等帶動能力強和示范效果好的農民進行培訓,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培訓模式和課程。三是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信息、新知識更新不斷加快,農民田間學校師資力量需要不斷加強。建議配強“鄉土專家”,提升實訓能力,建立省內外參觀學習觀摩點,將課堂講授、實踐操作、崗位實訓與參觀學習有機結合,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層次、多形式培訓需求,提升培育能力,擴大農民田間學校的影響力。四是農民田間學校要立足于農民自己,服務于產業發展,如何培養一支具有實用技能、帶動能力強、又有服務群眾意識的“鄉土專家”隊伍、農民田間學校的指導員,需要在高素質農民培育中著重發力。建議緊密結合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實際,統籌使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拓寬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渠道,圍繞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建設、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需求,采取“農學結合、送教下鄉”“請進來、走出去”“遠教+基地+農戶”等培訓模式,多形式、多層次開展培訓,分層分類分模塊培育農業經理人等經營管理型、種養大戶等專業生產型和從事生產經營性服務的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