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華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00)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歷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中央連續多年針對“三農問題”出臺一號文件[1]。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文件強調要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休閑農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原動力之一,對實施鄉村精準扶貧起著極為重要的引領性作用[2]。休閑農業體系中的農產品設計作為核心要素,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溝通三產聯動等方面作用顯著,尤其是在鄉村旅游扶貧開展過程中,創意及個性化的農產品設計可以有效提升農業附加值,提高鄉村扶貧的效能。
從鄉村農產品衍生視角出發,通過分析鄉村當地資源和經營單位自身的實情,結合創意的體系規劃設計,能夠為農產品創新發展提供新動力,也能夠精準助力鄉村旅游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在茅山青蒿園項目的打造中,項目規劃者聚焦產業政策和發展地實情,通過主題化的理念及科學合理的產品體系設計,最大化發掘出當地農產品衍生價值,規劃手法及實施路徑可以為江蘇及周邊類似區域未來農產品扶貧項目提供一定參考。
茅山青蒿園在句容市茅山風景區管委會轄區內句茅路西側。項目建設期3 年,主要建設內容為茅山地區名特優新農產品及旅游產品研發、展示、銷售、休閑娛樂、餐飲、民宿等。
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區及江蘇省示范農業旅游點等項目建設條件,建設方對青蒿進行一系列農產品開發、銷售、推廣,公司提供技術和種苗,將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種植青蒿,形成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帶動農民就業。通過生產富有特色的句容茅山農產品,包括青蒿農旅產品、青蒿伴手禮、青蒿餅、青蒿茶、青蒿精油、青蒿香薰、青蒿海參羹等一系列青蒿產品,帶動地方農旅特產銷售,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2.1 項目定位
2.1.1 綜合生態農產品旅游體驗區。把茅山青蒿園打造成一個“文物兼具,農閑研修”的生態有機農業共同體,以青蒿實物為載體,結合葛洪文化,詮釋茅山養生內涵。引入“農養身、閑生趣、研崇優、修尚美”的四級可持續發展路徑,統籌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引領句容乃至鎮江地區農產品旅游綠色崛起新路。
2.1.2 句容休閑農業旅游建設示范區。建立農業旅游資源綠色化開發機制,健全綠色發展市場機制和綠色金融制度,開展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完善生態農業旅游融合發展機制,加快構建培育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的制度體系。通過資源要素整合及區域協調發展,將茅山青蒿園建設成為句容休閑農業旅游中心展示窗口及助力句容全域旅游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名片。
2.1.3 現代農業精準扶貧共享發展示范區。建立綠色價值共享機制,引導全社會參與生態農業、旅游扶貧建設,通過青蒿園項目開發建設,公司提供技術和種苗,按照標準種植,公司負責收購,衍生富有特色的句容茅山農產品。同時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種植青蒿,形成產業,帶動農民就業。
2.2 建設思路。從茅山道教的“養生”理念出發,著力打造“葛洪故里、秦淮源頭、第一福地”。梳理典故,延伸關聯要素。多點布局,多位一體,重點發展以青蒿為元素的生態有機養生農產品加工體驗、農產品健康飲食、休閑農業旅游產品創新開發、中草藥養生、田園觀光、鄉村休閑體驗系列項目。創立句容當地以生態綠色有機農產品為基礎的“康養旅游+游學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先品牌,通過聯盟聯合和招商合作等方式,建立起高效的現代有機農產品旅游產業運營模式。將“農業旅游+”融入句容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有力助推當地全域旅游、農業精準扶貧等民心工程建設。
3.1 功能分區。建設期內,依據“重點切入、以點穿線、以線帶面”的空間發展模式和做好保護、做強旅游、做大農業康養產業的時間演進原則,茅山青蒿園空間結構組織為“一核引領,一軸聯動,三圈融合,四區協同,多極發展”。一核:未來規劃建設的游客綜合服務中心。該核心既是整個青蒿園的公共服務、商品展示、信息咨詢中心,同時在未來可升級為茅山片區的農業旅游綜合服務中心,承接區域內的餐飲、交通、購物、問詢等綜合服務。一軸:園區內部交通主軸。內部規劃貫穿全園的交通主軸,未來結合青蒿園項目運營規劃,可成為展示“茅山人家”農業康養旅游的生態軸、句容綠色養生產品的供給軸、句容全域旅游形象重要的展示軸。三圈:茅山人家青蒿園承接的三大主要功能集聚區。三大功能區主要包括句容綠色農產品產業集聚圈、句容農業康養旅游產業集聚圈、句容健康研學產品集聚圈。四區:分別對應主要服務的四大功能片區:入口有機農產品旅游展示區、綠色農產品展示體驗區、生態農業休閑互動區、田園養生綜合體驗區。結合田園風光及青蒿農產品膳食文化,詮釋健康旅游、養生休閑的當代價值。
3.2 特色產品設計
3.2.1 葛洪養生文化紀念館。在葛洪紀念館內,一方面配套展示反映醫藥和道教文化的文物,另一方面利用聲光電影以及實景還原技術,展示葛洪傳奇的一生。可結合青蒿和葛洪關系,展示青蒿文化,包括青蒿的種植歷史、青蒿養生價值以及青蒿與現代醫學之間的關聯,從而起到呼應主題,推動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產業化,為句容歷史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文創旅游、中草藥、健康產業等提供服務。
3.2.2 青蒿種植示范園。充分利用現有農田,種植以青蒿為代表的示范養生農產品,展示自然種植狀態,并用銘牌加以說明,可作為野外科普的絕佳場所。
3.2.3 綠色農產品科普館。該館為展示養生農產品的重要場所,可結合青蒿等具有養生價值的中草藥農產品實物、標本等,運用圖文、動畫、3D 虛擬漫游等形式展示不同農產品的科學價值。游客也可結合VR技術體驗中草藥采集、加工、制作、使用等全過程。
3.2.4 有機農產品和旅游產品體驗場。建設在兩層建筑內,一層為養生農產品展示館,二層根據功能劃分不同區域,面向不同受眾給予相應的青蒿養生農產品、農業旅游產品體驗,后期可引入相關的農產品科學講座、論壇等。游客在此可體驗青蒿素的萃取、蒸餾等工藝流程,并可以參與到相關旅游產品制作中。通過研發一系列青蒿農旅產品、餐飲特色青蒿產品,打造句容茅山青蒿伴手禮。
3.2.5 創意農旅產品研發中心。農產品有效供給不僅在于有效提高供給數量,更應該進一步聚焦到農產品供給結構失衡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尤其是高端生物技術和傳統農副產品的有機結合[3]。該項目以設施溫室為載體,內部進行高科技、創意化的青蒿生態有機農產品研究開發,如分子農產品、無土栽植農產品等,也是當代新型農產品的展示銷售平臺。根據情況開辟一定空間的特色生態餐飲區,滿足游客多重需求。還可以開辟一定區域,打造農產品創客基地,融通線上線下農購平臺,展示銷售最新的農業養生創意產品,并且可以成為當地創客的創業平臺。
3.2.6 青蒿膳食養生館。養生農業主要是通過農業生產供應有養生作用的農產品和相關加工產品,或給大眾提供優良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4]。該項目建設有兩層建筑,一層為傳統膳食中藥展示銷售,集中展示以青蒿為代表的各類中藥資源;二層為中草藥養生體驗中心,結合青蒿打造包括藥湯養生、藥膳坊、熏藥坊、康養微廚等體驗產品,如青蒿熏蒸、青蒿甲魚湯等。結合中醫藥養生主題,定期邀請專家來坐診,并為游客提供針灸、艾療、按摩、理療等服務。
3.2.7 中草藥養生園。中醫藥旅游是新興旅游項目,它能夠體驗到自然生態和醫藥文化,引導健康生活方式[5]。該產品通過建設各類型中草藥種植示范田,可作為中草藥膳食餐飲的原生食材,也可以向游客科普傳統中草藥知識。選取青蒿、金銀花、五味子、薄荷等30 多種中草藥,每個藥材品種區設置小學習標識牌,游客可以學習藥材的性味、藥用部位、藥用價值等,也可以開發成句容地區中小學科普試驗基地。
3.2.8 科學養生健康講座及論壇。利用該區域內的青蒿膳食養生館,開辟固定場所進行不定期的科學養生講座,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向游客普及青蒿及中草藥養生健康知識,后期可適時舉辦養生論壇及專業培訓,擴大農莊的科學價值。
4.1 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旅融合,提升農業經濟價值。通過推動區域優質高效、安全有機農業的發展,積極發展休閑觀光、創意設計、鄉村旅游等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重點打造一批“小而美”的農業產業集群。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集農產品種養、加工、貿易、物流配送于一體的大型食品集團。依托農業與非農產業的融合,建立農事體驗、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手工藝、農業銷售的展示平臺,從而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助力鄉村扶貧工程。
4.2 豐富農產品衍生序列,做強做大農業扶貧品牌。依托鄉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發展,融合區域旅游發展主題,豐富農產品衍生序列。一方面滿足游客的休閑體驗、度假養生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推廣農產品的生態品牌,更好的與市場對接,提升企業的帶頭能力、扶貧能力,從而帶動地區農民脫貧致富。
4.3 創新農產品經營模式,推動銷售轉型,提升農戶收益。隨著扶貧產業的發展,雖然貧困地區農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但是農產品銷售成為制約脫貧的新因素[6]。作為農產品銷售龍頭企業,需要積極探索新型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建立以企業為主體、農民參與和受益的公平合理的運行機制,可以嘗試“公司+基地+ 農戶+ 展示+ 市場”或者“以購代捐”等多重模式,通過基地來生產農產品,從而保證供應源的穩定性,借助展示基地的建設讓市場更多的了解企業、農戶的農業資源,從而保證與市場的契合,更好的為農戶開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