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媛媛 趙一安 張逸方 白向清
(張家口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關鍵字: 小農戶; 現代農業; 政策措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黨中央對我國農情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既是重大的理論創新,也是務實的實踐要求。改革開放40 年來,我國農村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但是落后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仍然存在,張家口地區農村經濟在改革后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但是實質上還是處于小農經濟階段,小農經濟未來如何發展將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牢牢把握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改革契機,推進全市農業農村發展,使小農戶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1 小農戶面臨發展條件的不充分。一是土地經營規模小、碎片化問題嚴重。據統計,張家口市農業總戶數131 萬,農業總人口346 萬,耕地面積1 212 萬畝,戶均耕地面積9.25 畝,農戶人均耕地面積3.5 畝;其中承包到戶的耕地面積為1 028 萬畝,戶均承包地面積7.8 畝,農戶人均承包地面積3 畝。全市耕地經營面積10 畝以下的農戶數87.6 萬戶,占總農戶數的66.9%;經營耕地面積10 ~30 畝的農戶數32.2 萬戶,占總農戶數的24.6%;經營耕地50 畝以上的農戶數為3.4 萬戶,而全省50 畝以上規模經營的農戶數為14.8萬戶,占全省的23%。張家口市分壩上高原和壩下低中山盆地兩種地形,壩上4 縣地勢遼闊,戶均耕地面積約17 畝,而壩下地區戶均耕地面積約6 畝,受地理自然條件影響,壩下地區土地經營規模面積小,多呈碎片化經營,而壩上部分深度貧困地區多為典型的鹽堿地和沙化地。該市小農戶生產發展受地理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在推進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機銜接中應強調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二是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空心村”問題普遍存在。據統計,全市農村匯總勞動力數約195 萬人,占農業總人口的56%,其中從事家庭經營的120 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74.7 萬人,其中有57.5 萬人屬于常年外出務工,多數為農村青壯年,因此我市農村適齡勞動力實際上人數較少。受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和兼業化影響,我市大部分地區小農戶勞動生產率偏低,文化水平、科技素養相對較差,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普及率較低,融資、信息、市場銷售等存在困難和信息不對稱。三是農村地區生產要素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長期存在,工農不平衡、城鄉不協調等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農村土地、高素質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優質資源大量流向工業和城市,導致小農戶生產發展缺錢、缺人[1]。在農村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從無到有,但實現城鄉在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均等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生產要素發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小農戶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銜接。
1.2 小農戶面臨發展機會的不充分。一是小農戶對現代農業發展機會把握能力較弱。當前,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地調整優化,農業新興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但面對農村新的發展機會,小農戶往往因家庭資源稟賦差,且運用現代生產技術、信息手段、金融服務的先天能力不強難以在市場中把握機遇。在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大多由工商資本主導,與小農戶只是簡單的買賣或雇傭關系,小農戶在農產品種植中得不到更多的附加性收益[2]。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對小農戶帶動能力不強。近幾年,張家口市大力發展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計劃,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但就目前多數新型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能力較弱,農業項目輻射能力和精準度不夠,使得小農戶的參與度、積極性不高,難以分享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紅利。
2.1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小農生產。規模化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推進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中堅力量、有力抓手。一是要加強組織銜接。創新推廣多種模式的聯合與合作,即充分發揮政府、農業科技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科研院校、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組織力量,建立“政府+科技+金融+公司+農民合作社+小農戶”的新興合作經營模式,企業統一流轉土地、基礎設施、種養品種、技術指導、品牌打造、加工銷售,小農戶分戶經營管理,以務工、入股為紐帶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關系,把小農戶嵌入到產業鏈條各個環節,讓農戶分享一產種養、二三產業延伸收益。二是加強技術銜接。鼓勵科技下鄉,鼓勵推廣“科研院校+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小農戶”,以科研院校為技術依托,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對接平臺,實施技術指導和精準幫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土地、訂單、股份為紐帶與周邊小農戶建立聯系,讓小農戶獲得更多技術帶來的收益,從產業結構調整中收益。三是加強市場銜接。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和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等政策契機,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區域農戶依托片區資源優勢,打造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推介、品牌營銷,打通與京津等地的市場溝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生產,集中統一加工銷售,利用電子商務、云平臺等手段拓寬農戶增收渠道,增強農產品的議價能力,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給小農戶更多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2.2 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生產服務的集中規模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內容豐富,主要包括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農業生產服務體系、農業保險體系等。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要政府發揮主導功能。政府是公益性、基礎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縣鄉等相關部門可以嘗試建立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和田間道路、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推廣農機作業服務等。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引導社會力量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張家口市大部分農村地區田間路系、水系等基礎設施較差,達不到完全機械化的要求,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有條件的縣區可以整合各類土地治理項目,對種植用地進行宜機化改造。二是要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各類技術或農民協會等服務組織,他們可以以經營性或者半公益性半經營性的方式為農業生產主體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三是發揮村集體的主體力量。村集體作為農村的基層組織,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對全村農民的組織整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強對村“兩委”干部的培訓和指導,開展村集體社會化服務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
2.3 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財政支農政策。一是要深化農村改革,讓小農戶共享改革紅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 年,給廣大農民吃下了“定心丸”。當前張家口市土地確權工作已基本完成,要積極探索“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利用好改革的成果;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小農戶更多地分享產權制度改革的紅利,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二是發揮農業補貼的導向作用。“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讓財政補貼更多更廣惠及農民群眾特別是小農戶,讓財政資金重點扶持帶動小農戶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他們通過股份合作、訂單農業、利潤返還等方式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小農戶也能分享財政支農的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