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小燕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被稱作職業規劃,主要指引導青年學生在總結、分析、評定職業生涯的前提下,明確最佳的職業發展目標,并展開切實有效的職業規劃活動的指導體系。從教育體系的角度來分析,職業規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青年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把握專業成長脈絡,確定人生發展格局,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與職業規劃能力,進而在新經濟形態下,更充分、更全面地發揮自身才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力量。而明確職業規劃教育的發展“興起”,探析發展過程,能夠幫助我國教育機構,理解職業規劃教育的理論內涵,教學宗旨及教育目的,使其更好地利用現代教育理念,改革并創新傳統的職業規劃活動,而分析職業規劃教育的時代挑戰,是快速推進職業規劃教育發展及提升職業規劃教育質量的有效保障,同時也是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主要發展內容與研究方向,從挑戰中明確問題,從機遇中找準方向,從而使職業規劃教育更符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切實有效地推動我國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當前的職業規劃教育主要起源于20 世紀晚期的指導教育。當時西方國家的職業教育對我國指導教育的影響較大,并使我國職業指導教育在規模和數量上得到了顯著的發展。1916 年,我國清華大學教授周治春曾將美國心理測量方法應用到青年學生職業選擇中,并構建出基于“職業生涯”的課程體系。到1920 年,中國職業教育社逐漸開設了指導部門,并在汲取歐美國家的規劃教育經驗和理論的基礎上,探析我國職業教育實踐與理論內涵,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及就業市場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萌芽形態是早期的職業輔導或就業指導教育,而到1930 年,我國職業指導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因社會、歷史等因素而終止,致使職業生涯教育沒有獲得快速而順利的成長與發展。
在新中國建立后,我國職業規劃教育問題逐漸引起教育領域的關注與重視。職業規劃教育在體質上基本被個人服從、統一分配等機制所取代,大部分學生群體沒有職業選擇的意識與概念,更沒有就業規劃的意識。到1980 年初,我國經濟體系與結構發生了深刻轉變,就業輔導再次興起,而職業教育社所出版的《職業輔導》則成為我國職業指導再次興起的時代標志及代表。在此階段,我國教育專家通過參與就業輔導的探討與研究活動,貢獻了體量龐大的理論文集。而在1988 年末,聞友信所申報的“就業指導實踐與研究”課題,逐漸成為我國首個就業指導研究的重點項目。在20 世紀90 年代,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在經濟體制發展的過程中,陸續出臺了勞動制度,使得我國大學生職業規劃機制的變革幅度逐漸提升,并為企業擇人、學生擇業提供了充足的社會條件,形成了用人單位與學生的“科學流動”與“互動選擇”的發展機制。而伴隨著業務范疇的持續擴大,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意義與外延也得到有效拓展,這為我國未來的職業規劃教育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 世紀初,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現代教育不斷從傳統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青年學生職業指導機制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征,使政府管理、學校把控、市場引導、雙向選擇的機制得到落實,促使職業規劃教育成為新時代發展的必要前提及重要課程。然而,在空前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我國各大高等教育機構不得不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放在人才培養與職業指導上,比精英教育階段更關注學生的就業指導活動,并構建了相應的職業規劃指導與教育機構,延伸了就業指導的理論范疇,使職業指導逐漸成為現代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推動學生快速發展,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關鍵要素。2010 年末,北京大學聯發起了職業規劃活動,并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到學生的熱烈歡迎,體現了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全面興起。然而與傳統職業指導不同的是,現代職業規劃教育更注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更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從專業教育階段,明確職業教育的目標與任務,使職業教育逐漸成為青年學生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的“風向標”。
當前階段,規劃教育活動逐漸呈現出開放化、環境化的發展特征,擁有較為多元的支持環境。其中外部環境能夠為我國現代規劃教育提供堅實的支持和保障。而內部環境則能夠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政策基礎。首先是國際先進的就業指導理念與教育模式。通常來講職業規劃教育發源于西方,歷經了上百年的發展,在科學研究、教材建設、課程設置、師資培養等層面擁有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并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成體系完備的人才培養機制。其一,在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發展中,我國相關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了基于職業規劃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極大地推進了職業規劃教育的現代化發展。2009 年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工作的建議》中,重點強調,高等院校應提高對就業指導的認識,創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實現從“提倡和鼓勵開展”到“堅決開展”的歷史轉變。其二,我國企業與高校所開設的規劃活動日漸增多,能夠為現代規劃教育營造較為濃厚的發展氛圍。而在規劃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相關的咨詢公司,規劃網站,逐漸為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首先是職業規劃教育理論研究著作和教材。我國學者在職業規劃教育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對職業教育進行了翔實的研究,如陳雙平的《職業規劃》是以企業管理的角度出發,探究現代職業規劃的基本內涵、程序及方式。而陳天中撰寫的《體驗學習》是從終身學習、職業生涯、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等4 個層面入手,對學生的職業生涯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這些著作在闡述學生職業規劃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然而在規劃機制與作用機理層面上的研究卻依舊處于空白。其次是學術會議,2008 年,“職業規劃國際論壇”在上海舉辦,會議的成功舉行為發展和完善職業規劃事業提供了依據,使我國的職業咨詢行業與職業規劃教育逐漸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領域,實現了市場化運作的目標。2010 年,我國職業指導中心與高校信息咨詢機構舉辦了“職業規劃學術研討會”,而部分專家在規劃制度的落實渠道與發展模式的探究中,提出了諸多的理論學說,能夠切實提升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理論水平與教育質量。
在我國職業規劃教育內外環境得到不斷完善的基礎上,職業教育體系取得了顯著的發展與進步,并推動教育研究在實踐層面的發展。首先,職業規劃課程逐漸被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納入人才培養體系。2007 年,我國部分院校將就業指導以選修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職業規劃教育還沒有完全進入教育體系。然而在《就業指導與職業發展要求》文件頒布后,我國大部分院校紛紛將職業規劃列入議事日程,并開設出相應的就業指導課程。在課程模式上,主要由以下3 個類別構成,即模塊化課程、指導式課程及選修課模式。并且根據高校學生的專業需求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開設出兩門全新的課程體系,即“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前者針對高校應屆畢業生,后者針對大學新生。其次,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范疇不斷擴大。當前,我國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逐漸得到社會各領域的廣泛關注,除高校、政府及黨政機關的努力外,從事職業規劃研究、咨詢及培訓的機構和組織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相關高校也在會同社會教育組織與規劃機構的過程中,切實實現了資源共享,體系共建的目標,形成了強勁的社會教育合力,推動了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長遠發展。2010 年,我國教育部門在上海多所高等院校設立了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碩士班,旨在從教師培養、師資建設等層面上,為我國規劃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條件,使教師在專業化與信息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推動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健康發展。此外,越來越多的高校就業指導者已經獲得了職業指導師和規劃師認證,能夠使當前的職業規劃教育更加的系統化、現代化。
職業規劃教育對受教育者、高校及社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職業規劃氛圍與社會整體環境的影響下,高校管理者及教師對生涯規劃的理念認同與實踐探索還存在明顯的問題。首先我國當前階段的職業規劃教育所擁有的社會基礎還比較羸弱。社會整體的關注度普遍低下。在社會層面,我國大眾的接受與認識程度有限,職業規劃還保持著親友建議的習慣。其次,當前的規劃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較強,學校在面臨學生擇業問題上,紛紛通過開設職業規劃課程的方式,提升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雖然在現有的就業指導體系中,高校教師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能,然而這只是職業規劃教育的一部分,缺乏對受教育者崗位發展與專業成長的關注,致使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就業指導工作缺乏針對性。最后,我國青年學生對規劃教育的作用與內涵,持有負面認識,普遍缺乏就業規劃意識與能力,無法提升對職業規劃教育的理念,導致課程教育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因此,為有效破解觀念落后給職業規劃教育帶來的挑戰,高校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職業規劃教育的教育資源呈現在教師與學生面前,使教師和學生在了解職業規劃內容的過程中,用座談會或交流會的方式,明確職業規劃對現代教育與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性與有效性,進而使其更加關注職業規劃教育活動,提升職業規劃意識,推動自身的全面發展。
我國當前職業規劃的理論,雖然獲得了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果,然而在理論研究體系上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具體體現在:首先,職業規劃教育的理論研究層次較淺,缺乏對職業規劃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及教育實踐的深度分析。其次,研究方法較為單一,通過對當前的學術文獻進行整理與分析,可發現,我國大部分理論研究都屬于歸納式研究,研究主體普遍為教育方法、發展現狀及國外經驗等。而聚焦于職業規劃教育本土化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很少用定量的方式進行研究。最后是教改研究缺乏相應的操作性。現階段,我國針對職業規劃的教改研究不斷增多,然而這類理論研究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整體,更沒有構建出本土化的教學改革模式。對此,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在引導理論研究方向的基礎上,幫助專家及學者明確本土化的職業規劃研究在現代教育中的價值,利用政策指引或制度引導的方式,提升本土化研究的力度,此外,在教改層面,高校應通過革新教師評優、評先機制,引導高校教師將研究精力置于本土化研究上,并結合我國社會發展實際及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從實踐中構建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職業規劃教育機制。
由于中國職業規劃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比較明顯,并且能夠利用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致使我國職業規劃教育工作受到制約,難以結合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構建出相應的資源保障機制。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從以下三個層面出發,構建出科學合理的資源保障體系。首先,提升相關教育部門及組織對職業規劃教育的重視,提升其在教材建設、設施配置、理論創新上的資金投入,為高校開展職業規劃教育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其次,相關政府部門應聯合各地高校開展相應的學術研討會,促進職業規劃教育與現代教育體系的融合,提升高校對職業規劃教育的重視,使院校在職能發展、機構設置、隊伍建設等層面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最后,相關政府部門應聯合“社會職業規劃”機構及個人,將其引入到高校規劃教育體系中,彌補高校教育在師資力量上的不足,推動職業規劃教育體系的快速發展。此外,高校也可開展相應的教師培訓活動,引導教師認識職業規劃教育的社會價值與時代價值,提升教師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關注力度及規劃教育活動的開展能力。
職業規劃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社會發展、人才培養及學生職業發展具有難以替代的現實意義。然而由于職業規劃教育的理論基礎薄弱,實踐研究與本土化研究不足,導致高校在資源保障、教育觀念及理論研究層面存在著諸多的挑戰。對此,深入分析職業教育的興起與發展過程,明確當代職業規劃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能夠幫助高等教育機構,明確發展方向,構建出符合學生需求與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職業規劃教育機制,為緩解我國大學生就業難、擇業難等問題提供先決條件,進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