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張穎
近年,安陽市緊抓糧食生產不放松,穩定糧食面積、優化糧食布局、提升科技興糧水平,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糧食穩定增長。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安陽市夏糧收獲面積30.4萬hm2,總產206.4萬t,夏糧實現豐產豐收。特別是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達到8.4萬hm2,占到小麥總面積的28%。主導品種突出,種植集中連片,品質穩定優良,提升了安陽市糧食生產水平。秋作物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秋作物總面積42.02萬hm2,其中,花生6.17萬hm2,占比15%。瓜菜9.38萬hm2,占比22%。大豆0.72萬hm2,紅薯1.14萬hm2,雜糧0.85萬hm2,其他經濟作物1.2萬hm2。秋作物布局趨于合理優化,市場適銷的優質農產品得到有效保障。
2012年以來,安陽市按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要求,加大項目資金整合投入力度,集中財力、逐片開發,形成了滑縣白馬坡、安陽縣湯陰縣廣潤坡等“噸糧田”示范區,有效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1.引育優良品種。積極推進安陽市優質小麥種子基地的發展,建立小麥良種繁育基地2.67萬hm2。特別是加強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搞好鄭麥366、西農20 等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的示范推廣,為糧食高產高效優質提供了有力支撐。
2.強化技術保障。加強與河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將綠色高產高效等項目集成組裝、捆綁實施,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應用。特別是充分發揮安陽市航空植保無人機的技術優勢,全面實施綠色防控技術,2017年、2018年、2019年,連續3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小麥主產區開展航空植保統防統治,有效遏制小麥病蟲害的發生蔓延。
3.創新服務方式。一方面,建立了專家、科技人員網格化分包聯系制度,為群眾提供零距離技術服務。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通過物聯網技術、手機APP 等系統,為農民提供全程服務。另一方面,積極推廣農企合作共建,引導支持安陽全豐航空植保、標普農業等一批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糧食生產提供專業化系列服務,實現公益性與社會化服務有機融合。
1.科學布局。在深入調研和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安陽市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年)》,明確了優勢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目標任務,初步形成了東部以內黃縣為主的果蔬、設施農業生產基地,以內黃縣、滑縣為主要產區的優質花生生產基地;中部以湯陰縣、安陽縣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西部以林州市、殷都區、龍安區為主的紅薯、谷子、大豆等優質雜糧及中藥材生產基地。產業布局突出,本地特色明顯。
2.政策激勵。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積極謀劃、科學規劃,制定出臺激勵政策,形成了濃厚的發展氛圍。如林州市政府出臺了《林州市農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重點發展優質雜糧、中藥材等5 大特色產業;安陽縣政府出臺了《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0年)》,重點支持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瓜菌菜等6 大優勢產業。殷都區政府出臺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8—2020年)》,明確了“四區、三線、五園、八基地”的現代農業布局。
3.服務保障。按照“優糧、擴經、壯特色”的思路,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對本地的調整方向、主要品種、種植模式和技術要點,提出了詳細具體的意見。同時,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題培訓和講座,在關鍵季節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幫助群眾落實好各項關鍵技術措施。
4.產銷銜接。為確保種植業結構調整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安陽市連續三年組織舉辦了“河南·安陽優質強筋小麥產銷對接推進會”,邀請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五得利面粉集團有限公司、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糧食加工企業與安陽市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簽訂優質強筋小麥訂單,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大力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組織舉辦了全市農業電商現場觀摩暨全市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促進農產品流通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以內黃縣果蔬商貿城為中心,采取“買全國、賣全國”的經營模式、“一卡通”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有效解決了蔬菜流通環節多、成本高,農民賣菜難、收益低等問題,年交易量達到70萬t、交易額14 億元。
隨著農民務工工資水平大幅提升,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一些種植大戶在農忙季節用工十分困難。再加上當前安陽市土地流轉的租金每年每667 m2在800~1000 元,大大增加了種植大戶的生產成本,對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果蔬生產上規模化的生產主體少、帶動作用不夠強,大部分基地設施、種植水平及品種相對落后,急需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果蔬生產加工企業引領。蔬菜加工業發展滯后,從事蔬菜深加工的企業太少;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推廣普及程度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近年,安陽市自然災害頻發,2016年7月19日,全市出現特大洪澇災害,造成大面積農作物受災。2017年5月22日,全市出現大風和強降雨天氣,造成大面積小麥倒伏。2018年4月5—7日,安陽市遭受強降溫天氣,造成大面積小麥不同程度的晚霜凍害。災害性天氣頻發,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多年來,安陽市農業灌溉用水主要以地下水為主,造成地下水嚴重超采,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漏斗區不斷擴大,給農業灌溉和生態環境留下很大隱患。
金融部門對果蔬、養殖等高投入、高效益、高風險農業產業的金融產品較少、且貸款門檻較高,對抵押物和擔保條件要求比較嚴格,融資難度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基礎。安陽市應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穩定糧食產能、構筑穩固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前提下,突出資源優勢,優化農業布局,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1.強基礎,擴產能,走高產高效之路。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實施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財力、逐片開發、重點打造,不斷提升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成果,搞好項目銜接,為“兩區”建設奠定基礎。
2.抓創新,挖潛力,走科技興糧之路。積極推進全市優質小麥種子基地的發展,加強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加大種糧農民、專業大戶的培訓力度,提高科學種糧水平,搞好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高產高效集成技術,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
3.集約生產,規模經營,走規模經營之路。積極創新規模經營的方式,改變過去以租地為主的土地流轉形式,引導鼓勵合作社開展糧食生產托管、代管服務,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降低人工投入成本,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增加種糧效益。建立完善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多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種糧收益,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1.做強做大優質專用小麥。以滑縣、安陽縣、湯陰縣、內黃縣等高標準糧田區為重點,建立以優質強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構建“引、繁、種、管、收、銷”一體化生產經營體系。推進優質專用小麥整建制集中連片種植,開展單品種規模連片種植,重點建設滑縣白道口鎮、安陽縣瓦店鄉、湯陰縣菜園鎮、內黃縣張龍鄉等單品種片區,引導龍頭企業與優質麥基地對接,構建小麥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
2.積極發展優質花生。在內黃縣城關鎮、滑縣西南部地區建立中大果花生種植區。在滑縣東北部棗村鄉、白道口鎮建立小果花生種植基地。以內黃縣鼎盛花生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大力開展花生高產示范創建和花生綠色種植生產,積極推進花生全程機械化。
3.大力發展優質果蔬。依托內黃縣溫棚瓜菜種植區域優勢,加快推動老舊設施改造,鼓勵發展新型鋼架大棚和新型日光溫室,示范推廣蔬菜新品種和設施瓜菜種植新技術、新模式,推進亳城鄉、東莊鎮“早春+秋延大棚西紅柿”,馬上鄉、張龍鄉“早春大棚甜瓜+秋延菜椒”,高堤鄉“早春大棚菜椒西瓜+秋延辣椒”,梁莊鎮“溫室黃瓜套中苦瓜”,井店鎮“早春大棚黃瓜+越冬蒜苗”,城關鎮、中召鄉“早春小拱棚西瓜+夏秋露地菜”等六大瓜菜產業基地建設。
4.加快優質特色雜糧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安陽市地理區位優勢,在西部林州市、殷都區等丘陵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高產谷子、優質專用紅薯等特色耐旱糧食作物。重點在林州市東姚鎮、河順鎮、橫水鎮、茶店鎮、原康鎮、任村鎮、東崗鎮和安陽市殷都區洪河屯鄉、磊口鄉、倫掌鎮、都里鎮等丘陵低山區,大力發展優質谷子、優質紅薯產業。
1.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突出抓好糧、油、果蔬制品等加工行業,實現從產品競爭向產業鏈條競爭轉變。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壯大優勢產業,扶強產業龍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扶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政策扶持,建立對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獎補機制。支持農民合作社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分等分級、直供直銷,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3.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按照區域布局化、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的發展方向,培育壯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建設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專業鄉鎮、專業村和產業化種養基地。著力完善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之間的聯結機制,支持龍頭企業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收購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
總之,安陽市應進一步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優化種植業結構布局,形成結構合理、效益明顯、保障有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