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云,白明剛
(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河北省地理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石家莊 050011)
河北省平山縣地處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h內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共有紅色文化資源132處。尤其是西柏坡村,因為歷史的選擇,成為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歷史地位極高。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及《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將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分為重要革命舊址舊居、重要事件發生地、紀念設施及其他等四種類型。重要革命舊址舊居主要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政軍主要領導機關舊址、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革命組織活動舊址、主要領導及在平山縣有過突出革命事跡的人物舊居。重要事件發生地主要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生在平山縣的重要革命斗爭或戰斗遺址遺跡、重要會議舊址、重要組織成立地等;紀念設施主要指由平山縣政府和直屬部門主導或支持,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紀念館、陵園及墓碑、紀念碑、廣場、雕塑等。其他指除上述外,反映平山縣革命歷史、紅色文化、創業精神等的建設成果、遺址遺跡。
從資源類型來看,平山縣重要革命舊址舊居類資源最多,共有73處,占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總數的55.30%。其次為紀念設施,共有49處,占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總數的37.12%,其中陵園及墓碑、紀念碑類紅色文化資源較多,分別占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總數的13.40%、12.37%。重要事件發生地類紅色文化資源共有4處,占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總數的3.03%[1-3]。
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從歷史時期上看,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為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有紅色文化資源123處,占平山縣資源總數的93.18%。其中,重要革命舊址舊居72處,重要事件發生地4處,紀念設施46處,其他1處。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有紅色文化資源7處,占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總數的5.30%,以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柏坡渠、引崗渠、滾龍溝農業學大寨舊址、王岸村勝利橋紀念塔及亭等農田水利及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是傳承、發揚革命老區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精神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共有2處,占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的1.52%,主要以反映新時代崇高精神的烈士墓碑、場館建設等為主。
從各鄉鎮資源總數來看,寨北鄉紅色文化資源數量最多,共有18處。其次,為蛟潭莊鎮、上觀音堂鄉、孟家莊鎮、崗南鎮、平山鎮、西柏坡鎮、東回舍鎮、溫塘鎮、蘇家莊鄉、北冶鄉、古月鎮等鄉鎮,資源總數都在5處以上。合河口鄉、南甸鎮紅色文化資源數量較少,都僅有1處。西南部的北冶鄉、下口鎮、古月鎮及周邊鄉鎮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色文化資源為主,是平山縣早期革命主要萌芽區,擁有南溝村栗再溫故居、天井村王昭舊居、平山游擊隊成立地、平山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下口砸鹽店舊址等革命遺址。西北部的寨北鄉、孟家莊、上觀音堂鄉、蛟潭莊鎮、營里鄉、楊家橋鄉、小覺鎮等偏遠鄉鎮以抗日戰爭時期紅色文化資源為主,擁有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等相關機關舊址、領導人舊居、會議舊址等革命遺址。中東部的西柏坡鎮、平山鎮等平山縣中心鄉鎮、滹沱河沿岸鄉鎮以解放戰爭時期紅色文化資源為主,其中西柏坡是中共中央設在農村的最后一個指揮所,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周邊分布有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婦女運動委員會等大量中共中央機關部委舊址,以平山鎮華北人民政府舊址為核心,周邊分布有中共中央華北局舊址、華北軍區誕生地舊址、人民日報社創刊舊址等相關機構、領導舊址舊居。
根據資源文化價值、保存現狀及與景區、美麗鄉村、精品旅游線路融合發展的可能性,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可分為核心資源、重點資源、普通資源三個等級。根據資源調查情況,平山縣有西柏坡紀念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中央部委舊址區、北莊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南莊中共中央組織部舊址、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舊址、中共中央統戰部舊址核心紅色文化資源7處,有西崗南村中央軍委二局舊址、曹火星紀念園、霍賓臺村平山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成立地舊址等重點紅色文化資源36處,有普通紅色文化資源89處。
平山縣共有紅色文化資源132處,形成了大的革命遺址群。時間跨度上涵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等重要歷史時期。資源類型上有重要革命舊址、重要事件發生地、紀念設施(紀念館、陵園及墓碑、紀念碑、紀念園、紀念塔)等多類型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系統完整,是中國革命史的一個縮影。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資源為平山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展紅色旅游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平山縣132處紅色旅游資源單體中,有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其中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有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新中國從這里走來、沕沕水水電站——解放區創建的第一個水電站、華北人民政府舊址——中央人民政府的雛形。特別是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是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指揮中心,中共中央設在農村的最后一個指揮所,是全國土地法大綱的誕生地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圣地。平山縣域內意義重大的紅色文化資源眾多,為平山縣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做大紅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平山縣地處太行山區,旅游業發展基礎較好,紅色革命舊址遺跡周邊多是景區民俗村落等,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可與其他資源形成組合,打造綜合型、復合性的文化旅游區和產品線路,形成疊加優勢。游客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可觀賞太行山的秀麗山水,體驗獨特的民俗風情,享受溫塘千古溫泉的休閑理療,領略千古中山國故都的歷史文化魅力。西柏坡處于崗南水庫旁邊,靠近天桂山、駝梁、溫塘溫泉度假區等,方便與周邊景區串聯成線,帶動周邊發展;沕沕水作為解放區第一座水電站,不僅是新中國水電事業的發源地,也是太行山區瀑布景觀最好的景區之一;《晉察冀日報》社舊址和抗日小英雄王二小(閆富華)紀念地的滾龍溝,也是山水景觀秀美的紅色旅游勝地。
截至2018年底,平山縣紅色文化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有17處,其中,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處,為西柏坡紀念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為沕沕水發電廠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歷史陳列館;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為曹火星紀念園、西柏坡革命舊址;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12處。目前,西柏坡紀念館、沕沕水發電廠舊址等每年參觀學習人數較多,利用率較高,其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于規模較小、配套設施不足,還沒能得到較好的資源整合和合理利用。平山縣對外開放的紅色旅游景區或擁有紅色文化資源的景區共有8處。其中,被評為國家A級旅游景區的共有5家,為西柏坡紀念館景區、沕沕水生態風景區、紫云山景區、藤龍山景區、東方巨龜苑。在接待人次方面,西柏坡紀念館景區接待人次最多,年均近600萬人次,占平山縣全年旅游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充分顯示西柏坡景區是平山縣愛國主義教育及文化旅游的核心。與此同時,也存在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占比較少,部分文物保護單位還未采取有效保護措施;散落在鄉村的舊址舊居、革命遺址自然消逝加快;村紅色文化舊址遺址產權多屬村集體或個人所有,綜合保護體制機制還未建立的發展現狀。
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共有37處,占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總數的28.03%,占比較少;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列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少,占總數的3.03%。部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僅實施立碑或掛牌,對資源本體還未采取修繕等有效措施,很多處于原始狀態保存,如韓丁村中共北方分局舊址、蛟潭莊村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土樓晉察冀邊區二分區政治部舊址等比較殘破,自然損毀嚴重。部分烈士陵園及墓碑管理不到位,周邊雜草叢生、環境雜亂,缺少管護措施。部分意義較大的紅色文化資源還未列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如西崗南軍委二局舊址、兩界峰村方冰及劫夫舊居、碾盤溝村晉察冀畫報社舊址群、栗再溫故居等多處于無保護自然保存狀態,亟待加強相關歷史研究,對現存舊址遺址加強考證,納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范疇,使具有重大意義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很好地保存下來。
目前,在平山縣73處重要革命舊址舊居中,已經修復的舊址舊居有10處,主要為中共中央舊址及部委舊址、華北人民政府舊址等重要機構舊址、名人故居?;颈3衷驳呐f址舊居中,保存良好的有12處,亟待修繕的有26處,落架坍塌的有13處,多數已無人居住,處于閑置狀態,自然破損進程加快。寨北村晉察冀司令部舊址及所屬機關舊址、陳家院村晉察冀軍區政治部舊址、煙堡村中共中央華北局舊址、東回舍村第一屆縣委成立地舊址等雖然已基本翻新,可恢復利用難度大,部分意義重大的革命遺址僅能立碑說明、異地展示相關紅色文化。
據統計,平山縣調查的紅色革命遺址中,歸縣級以上相關部門管理并已經進行了一定保護的資源有44處,占總數的33.33%。在沕沕水、天桂山、南滾龍溝等景區內,已進行一定程度保護的紅色文化資源有6處,占總數的4.55%;資源為村集體所有,歸村委會管理的紅色文化資源有27處,占總數的20.45%;資源為個人所有的共有55處,占總數的41.67%。因缺乏系統有效管理,個人及村集體主觀隨意性大,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等建設性破壞現象普遍存在。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的系統保護,需要縣政府加強統籌協調,妥善處理資源保護主管部門與村民個人、村委會、景區等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綜合保護體系。
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監督權分屬不同部門、不同主體,涉及多個行政門機構或個人。責任主體不明確,管理保護到什么程度,缺乏科學統籌和相應的機制及制度。調查中部分民眾反映,詢問情況的部門、人員很多,但就是沒人管,部分資源只能自然衰敗、消逝。同時,存在部分無人保護與管理的紅色文化遺址遺存,亟需要落實資源的管理主體,采取有效的保護與管理措施。
一是整體保護觀念不強。部分管理主體對紅色文化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對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思路不明,缺乏整體、長遠謀劃。二是保護措施不到位。因缺少有效維護、管理,舊址舊居自然衰敗、相關文物遺失、整體氛圍遭到破壞、遺址遺跡難尋等問題仍然存在。三是保護經費不足。擁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地區大多是革命老區,用于維護紅色文化遺產的財政撥款與文化遺產維修所需的資金矛盾突出。
一是利用形式單一。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以革命遺址舊址或紀念碑等歷史紀念性建筑為主,多采取原址修葺、選址復建等手段,資源展示手段多為簡單的圖片展示和櫥窗式的文物陳列,保護與展示手段單一,整體品質有待提升。二是紅色文化教育功能發揮不足。教育方式多以說教式為主,對革命歷史文化挖掘不深,缺乏震憾力和感染力,能系統全面地反映平山縣紅色文化資源的史料、圖書、文獻和影視作品較少。三是紅色文化呈現度不足。多數紅色文化景(點)產品單一、業態不活,缺乏紅色文化演藝、紅色主題休閑街區、紅色旅游小鎮等多類型旅游產品,紅色文化潛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對老區脫貧致富的帶動作用未充分體現。
一是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等有關規定,對平山縣革命舊址舊居、文物等進行保護,并制定出臺地方保護規定和措施。二是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總體規劃、宏觀指導和制度建設。三是科學劃分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級別,根據資源的重要性和保護級別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和管理措施。比如,對于重要的保護級別高的紅色革命舊址、舊居,可采取土地流轉等方式,鼓勵原住戶實施搬遷,并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舊址舊居進行維修、復原,利用當地政府建立起的保護機構進行代管。對于一般的革命舊址舊居,可采取維持現狀的措施,原住戶可不作搬遷,并簽約委托其代行管理和維護。四是實行紅色文化資源定期排查制度,加強對文獻檔案史料、口述資料的調查征集工作,做好館藏革命文物的認定、定級、建賬和建檔工作[4]。五是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推進革命文物資源信息開放共享。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和整體保護,建設紅色文化保護利用片區,通過整體規劃,連片保護,促進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紅色精品景區建設、特色鄉鎮建設、休閑農業旅游和傳統村落保護結合,推動鄉村振興、惠及民生。
利用全息投影、AR(增強現實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裸眼3D、動漫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展示手段,結合場景體驗、情景模擬、影視展演等,推動紅色文化活態化、場景化發展。運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新應用,通過微展覽、微課堂、微訪談、微視頻等傳播方式,增強展陳互動性和參與度、影響力[5]。豐富講解形式,構建由專職講解員、志愿者、親歷者和相關人員組成的多元化講解隊伍,引入快板、歌曲等形式,加快開發電子解說系統。健全紅色文化管理與運行機制,鼓勵跨領域、跨區域、跨部門的多方合作,互聯互動,增強紅色文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好特色農產品、特色工藝品、紅色文化制品、旅游紀念品等系列商品開發,實現紀念性、文化性、實用性融為一體。
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以紅色精神傳承和紅色文化體驗為核心,通過紅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活力呈現,將紅色旅游與生態、自然、民俗、城鄉、景觀等有機融合,創新業態,活化體驗,將紅色教育的社會性、公益性、文化性與旅游的休閑化、體驗化動態融合[6,7]。加強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等融合發展,培育高品質的復合型旅游產品[8]。凸顯紅色精神,強化旅游功能,實現產業效益,全面催化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乘數效應。
加大對平山縣紅色文化歷史和精神價值的挖掘研究與提煉,推動平山縣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設,培養與建設一支紅色文化人才隊伍。積極引進紅色文化研究人才、紅色景區管理人才、紅色文化宣傳人才等,建立平山縣紅色文化建設人才庫,構建紅色資源保護與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強文物行政執法、保護修復等急需人才培訓,適當提高相關單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以紅色文化講解、導游為重點,定期舉辦紅色文化講解服務專業培訓,打造政治過硬、業務熟練、知識豐富的紅色文化宣傳隊伍,深化、活化紅色文化傳承。加強中小學生及公眾革命文物知識教育普及建設。將省內外黨史專家、紅色文化專家、學者、平山抗戰親歷者及其家屬等納入到紅色文化專家范疇,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開展紅色文化相關講座,推進紅色文化傳播與培訓,為平山縣紅色文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強與縣內駝梁景區、天桂山景區、溫塘溫泉旅游區等旅游資源的整合,策劃紅、綠、古相結合的精品線路和旅游產品,豐富紅色旅游內容,推動紅色文化相融于平山旅游發展過程中。深化與阜平縣晉察冀司令部舊址、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安新白洋淀、涉縣129師司令部舊址、邢臺抗大紀念館等周邊紅色文化景區以及正定古城、土門關驛道小鎮、五岳寨等周邊縣區旅游景區合作,加強交通連接、信息交流,推進資源共享、線路串聯,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共同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精品線路、紅色文化主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