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輝
和政縣農牧良種園藝場,甘肅 和政 731200
和政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現南高北低,屬于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雨量630mm以上,境內氣候溫涼濕潤,平均年日照時長在2 400h以上,無霜期130d左右,年均氣溫5.2℃,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宜作物栽培,油菜、中藥材、食用菌、藜麥、水果玉米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助推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支撐作用。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省委“一號文件”和農村工作會議及州委十二屆十一次全委會議暨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路子,逐步形成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結合和政縣情、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市場條件、自然資源等條件,優先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農產品,打破“小而全”的局面,發展“大而專”的產業,做強做優、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批“優中優”“特中特”“錯峰頭”、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產品、拳頭產品。
按照選擇種植效益高、獲利大的作物的原則,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作為核心要求,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引導生產要素向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聚集,不斷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加快農業物質裝備和農業科技推廣,加快補齊農業生產短板。
以優質品種作支撐,組裝配套良種良法,提升技術創新,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積極創建綠色高產高效試驗示范,讓農業均衡增產和可持續發展。
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前提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產加銷銜接,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建設油菜、中藥材、藜麥、食用菌、水果玉米、甜高粱、玫瑰等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實行經營托管服務,鼓勵龍頭企業與“黨建+”合作社簽訂生產訂單,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農業生產發展模式,挖掘種植業增產增收潛力。
按照“守底線、優結構、提質量”的目標,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充分發揮區域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調整區域作物種植結構,帶動作物種植向優勢產區集中,“糧經飼”三元結構發展。調優品種結構,進一步穩糧擴經增飼,擴大油菜、中藥材、藜麥、食用菌、水果玉米、甜高粱、花卉、旱作農業的種植,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廣使用有機肥,提高產品品質;積極發展特色經濟林果、食用菌和飼草產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建設大南岔河流域、牙塘河流域、吊漫路沿線3個萬畝油菜長廊,在松鳴鎮科托村建設20hm2、大山莊村建設13.33hm2、新營鎮尕莊村建設66.67hm2的三個油菜觀光示范基地;引導群眾種植油菜,全縣油菜種植面積達10 000hm2以上。
在松鳴鎮狼土泉、卜家莊鄉前坪2個村流轉土地100hm2,建設赤松茸種植基地2個;三合鎮楊家、新莊鄉將臺2個村流轉土地10hm2,建設羊肚菌種植基地2個;在新營鎮工廠化種植雙孢菇食用菌6.67hm2。
在梁家寺鄉梁家寺村建設標準化示范種植藜麥66.67hm2,帶動種植133.33hm2,藜麥種植面積達到200hm2。
引導甘肅國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達浪鄉、三合鎮和卜家莊鄉流轉土地100hm2,建設3個水果玉米種植基地;樺林村勝榮水果玉米種植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種植水果玉米33.33hm2。
在全縣13個鄉(鎮)推廣種植糧飼兼用玉米、苜蓿、紅豆草等為主優質飼草1 666.67hm2,其中在陳家集鎮王泉村推廣種植甜高粱66.67hm2。
在全縣各鄉(鎮)適宜區種植當歸、黨參、冬花、柴胡等中藥材,面積達3 666.67hm2。
在城關鎮麻藏川流轉土地種植高原夏菜133.33hm2,三合鎮楊家村種植蘆筍6.67hm2,鞏固三十里鋪鎮6.67hm2、三合鎮16.67hm2、循環經濟園區10hm2大棚蔬菜種植。
在城關鎮咀頭村種植玫瑰20hm2,在三合鎮工廠化種植蝴蝶蘭6.67hm2。
鞏固提升城關鎮三谷村13.33hm2樹莓基地建設的同時,新建羅家集鎮20hm2樹莓種植基地,全縣樹莓種植面積達到33.33hm2。
按照特色產業區域布局,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針對一家一戶土地小塊化分散不適應特色產業發展、不足以吸引企業投資的突出問題,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指導、鼓勵大規模流轉土地,把土地集中在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的手中,走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發展的路子,密切經營主體與生產環節的利益聯結關系,化解生產風險,提高特色產業發展水平,發揮土地流轉在農業結構調整、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中的杠桿作用。
按照特色產業調整計劃,通過優先流轉土地、提供貼息貸款、加強技術服務等方式,培育壯大一批規模適度、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持續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發展示范合作社,吸引更多農戶入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產品初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等。堅持“自建”“外引”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發揮連接市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作用,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十合作社+農戶”“公司+家庭農場+農戶”等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按照特色產業調整重點,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社對接,新建一批農產品產地專業批發市場,開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提升品牌形象,拓寬產品營銷渠道,穩定增加農產品銷售收入;鼓勵發展農產品保鮮庫,暢通物流運輸,推進“三品一標”認證進程,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度較高、競爭力較強的“甘味”特色農產品,讓農戶分享品牌增值收益;充分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定點幫扶平臺,擴大特色農產品營銷促銷。
繼續推進“糧改飼”,大力發展以優質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種植,堅持以養帶種、以養定種、立草為業,走“草畜配套、種養循環、產加一體、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之路。鼓勵支持龍頭企業、飼草料加工廠、規模養殖場(小區)、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自種、訂單收購等方式儲存飼用玉米、優質苜蓿等優質飼草作物,帶動引導周邊農戶牛羊養殖向全株青貯飼喂養轉變,提高牛羊養殖水平;扶持壯大一批飼草收貯加工龍頭企業,健全完善飼草“種、管、收、貯、運”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現代牧草業。
將種植結構調整作為年度農民培訓工作的重點,根據任務安排和特色產業發展技術需求,按照不同種植內容,采取集中培訓和現場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分產業、分層次,從“種、管、收、加”等各環節適時適地組織相關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進行技術培訓,聘請省內外高級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用足用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金,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造就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使廣大種植戶熟練掌握技術要領,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降本增效、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依托農機合作社,選擇推廣一批適宜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環節的新機具,有效解決農作物種植中受地域限制、難以推行機械化的問題,加大飼草機械生產示范應用,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探索總結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徑、技術模式、機具配套、操作規程及服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