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增效不是一項技術措施,而是涉及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任務,需要從全過程、各領域加以強化并始終堅持。持久推進節能增效,既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工程,也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白泉強調說,從“十四五”時期開始,必須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大幅提高能效標準,加快能源價格稅收改革,推動我國走上一條高能效、低能耗、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現代化發展道路。
史作廷于2021年4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綠色城市與智慧供熱技術創新大會”致辭中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節能作為“第一能源”,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我們要不斷地強化對新發展理念的理解,堅持節能優先方針,將節能增效、綠色降碳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二是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化能源管理、能耗雙控等節能降碳舉措的落實。節能提高能效是降低碳排放、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低碳和減排的源頭性措施,黨中央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能耗雙控等制度。實現這樣的要求除了繼續加大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等措施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發揮技術的示范引領作用,其中節能技術涉及面廣、應用領域廣泛,應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要更深入地開展能耗雙控工作,落實節能評估、能源審計、能源管理等具體手段,通過節能技術創新應用、節能管理等工作助推京津冀地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做出示范。
三是有關各方要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發揮更大作用。節能工作需要各方的大力投入和積極參與,互相協調、做好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撐引導,不斷提升完善能效標準;專業機構、行業協會應積極發揮組織、咨詢和服務等作用,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化服務;金融機構應積極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降低融資成本,支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等政策,對中小節能技術企業給予更多的融資支持;節能技術企業要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需要,積極拓展市場、迎難而上,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媒體應積極營造社會氛圍,宣傳政策、普及知識、提升意識、推廣技術等等。
白泉在上述文章中說,我國的現代化國家建設,必須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始終堅持資源節約基本國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要把是否節約高效、是否有利于“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和準入門檻,推動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切實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通過建立節能和提高能效的長效機制,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努力把人均能源消費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降低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的難度。
除上述外,白泉還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優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持續挖掘結構節能空間。產業結構是節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發揮節能和提高能效,對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的推動作用,使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費增長逐步“脫鉤”。
二是對鎖定效應強的重點領域采取超常規手段,大幅提高能效準入標準。近十幾年,我國處于城鎮化建設階段,每年新竣工建筑面積40多億平方米。而新建的居民住宅、學校醫院、機場火車站等建筑物至少要使用70年,新建設的油氣管網、熱力管網至少要使用30年。距離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只剩下不到40年時間,如果這些新建的住房和基礎設施沒有采用全球最先進的高效節能技術,則未來40年內需要實施改造甚至拆除重建,“技術鎖定”問題突出。對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能源基礎設施等鎖定效應強,且投資高、影響范圍大的重點用能領域,不能再延續以“跟跑”為主、市場推動技術緩慢迭代的傳統方式。必須要強化政府主導,抓緊制定與“碳中和”目標相匹配的能源效率標準,大幅提高能源效率準入要求,盡早使新建建筑和基礎設施的能效水平與發達國家“并跑”,甚至“領跑”。
三是推廣節能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挖掘跨部門、跨行業節能潛力。創新是節能和提高能效的根本動力。
四是完善能源市場信號,推動外部成本內部化。市場信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節能的內生動力所在,是調動全社會節能減碳的重要“指揮棒”。要加快推動能源價格改革,使能源價格更好地反映市場供需、反映能源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環境損失,特別要反映碳排放影響。要研究運用稅收手段推動碳減排的有效途徑,探討提高化石能源資源稅或開征碳稅等可行辦法。“十四五”時期,要力爭將“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初步納入能源市場信號體系,使市場力量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