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金
張掖市甘州區農村經營指導站,甘肅 張掖 734000
產業扶貧是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致富的根本出路。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蓬勃發展,在帶領群眾發展農業產業、對外開發拓展市場、增加農戶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甘州區堅持把培育、發展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培植農業產業、促進農戶持續增收的重要手段,圍繞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提升帶貧益貧能力,因社制宜、分類施策,穩步提高貧困村合作社發展質量,切實促進貧困村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載體,具有紐帶作用,在單家獨戶小生產與廣闊開放大市場之間架起了橋梁。近年來,甘州區把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以培育產業合作社為重點,著力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帶領群眾致富的載體功能、服務功能。截至2020年3月,甘州區余家城村等1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共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81家,村均接近7個;甘州區民昊農牧等17個合作社建立起了蔬菜、小雜糧、牲畜養殖等規模化產業基地。加入貧困村合作社成員有2 047戶,其中吸納貧困戶成員318戶,帶動農戶6 594戶。貧困村合作社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39家貧困村種植類合作社中,除鑫緣種植、大偉、玉鑫、和豐與瑞真種植5家從事制種生產的合作社效益較好,其余合作社種植效益普遍不高,特別是蔬菜種植合作社在2019年遇市場低迷、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2019年種植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效益普遍較低。
33家貧困村養殖類合作社近兩年效益穩中有升,尤其受2019年下半年肉價大幅上漲的帶動,養殖類合作社收益高、效益好,農戶養殖熱情高,發展勢頭強勁。
5家貧困村農機專業合作社2019年經營收入都在100萬元以上,農機作業服務基本按畝收取作業費,穩賺不賠、收益穩定。
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有效的理論和技術培訓,使成員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顯著提高。廣大農戶希望通過聯合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收入的合作意識日益增強。通過開展有效帶動能力提升行動,貧困村合作社成員由2019年的1 193戶發展為2020年的2 047戶,帶動成員也較2020年初新增了1 131戶,農戶參與合作發展的意識有了明顯提高。
甘州區把培育、壯大區域農業特色產業作為辦實合作社的主攻方向和關鍵抓手,結合貧困村實際,采取農機農藝融合推進、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積極指導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連片種養基地。截至2020年3月,金花寨小米、柏楊樹種植、三木養殖等17個貧困村合作社共建立小雜糧規模化種植基地2個、面積約133.33hm2,規模化蔬菜種植基地7個、面積247.33hm2,林果基地5個、面積148.33hm2,中藥材基地1個、面積46.67hm2,建立規模化養羊基地5個、養殖規模20 000多只(頭),規模化養牛基地1個,養殖規模800多頭。真正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建在了產業鏈上,使連片種養基地發揮出了作用。
為有效地開展好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甘州區有針對性的組織編寫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資料匯編》作為學習資料,配發給每個鄉(鎮)的合作社輔導員、整改聯絡員和貧困村合作社,具體工作中重點指導合作社規范運營、內部管理、財務等,使貧困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甘州區從各鄉(鎮)篩選12個凝聚力強、工作得力、帶領村內合作社發展較好的村以“一對一”的方式結對幫扶貧困村發展產業合作社,指導組建甘州區大滿天成農牧、隴鼎源農牧、鵬茂種植、眾力鑫達養殖、潤東昇養殖、柏楊樹富民農牧、澤坤農牧、同康旅游和金花寨9個涉及貧困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帶人才、傳技術、送信息、建基地等“造血”式幫扶,進一步提高貧困村合作社自我發展能力和水平。
甘州區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強化貧困村合作社領辦人培訓。充分利用區、鄉培訓陣地廣泛開展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培訓,適時邀請省級合作社專家對合作社領辦人和輔導員進行專題培訓;組織貧困村合作社領辦人和鄉(鎮)輔導員赴宕昌學習合作社創辦經驗。進一步拓展合作社輔導員與合作社負責人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為更好地推動貧困村合作社規范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指導服務工作中,甘州區按照合作社運行情況、經營規模、發揮作用、成員受益等綜合評價確定典型開展試點示范工作。截至2020年3月,全區12個貧困村共創建各級示范社24個。通過典型示范,輻射引領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引導、帶動下,廣大農民群眾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逐步增強,創市場、搞經營的能力不斷提高,使分散的農戶與開放的市場有效對接,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得以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得以增強,農戶的銷售“難”問題得以解決。
甘州區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推行“訂單農業”,通過簽訂保護價回收合約,發展訂單農業,既保證了農戶持續增收,又促進了種植基地建設;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提供種畜禽、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使貧困戶穩定增收;農機服務合作社通過發揮農機作業優勢,大幅降低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使貧困戶穩定受益。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中間環節、統一產品標準、落實保護價、吸收貧困戶就業等手段,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張掖市花寨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產業扶貧作用突顯,在生產經營中大力實施“訂單農業”,推廣有機谷子種植技術,保護價收購農戶生產的谷子,還吸收80多名貧困農民長期務工,截至2020年3月,合作社已累計種植谷子44.34萬畝,累計助農增收4.73億元。
目前,甘州區貧困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雖然有了明顯提升,但貧困村合作社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具體表現有“四缺”:
由于文化層次普遍較低,小農意識普遍較強,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合作社普遍缺乏長遠發展理念和戰略,發展合作事業的格局普遍不大。
絕大多數合作社習慣于“家長制”管理、“一言堂”決策,沒有樹立現代經營理念,個人經驗式管理局限性很大,經營管理沒有章法。真正懂企業管理、現代化管理,實行科學管理、現代化管理的合作社不多。
合作社普遍缺少經營管理型與專業技術型人才,原有的“土專家、老辦法”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部分合作社對所招到的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在待遇等方面吸引力不足,激勵機制缺乏或不健全,難以留住人才。
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資金大部分是理事長與少數成員的出資,相當一部分合作社存在成員沒有按照注冊登記時的認繳金額足額出資,大部分合作社資金實力有限。加之合作社經營管理隨意性大,財務管理不規范,金融機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往往“不愿貸、不敢貸”,缺資金成為合作社發展的瓶頸。
大力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通過規范合作社運行機制、財務管理等,不斷提升合作社發展質量,并鼓勵引導有條件的合作社通過打造品牌、開展基地認證等方式努力增強合作社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合作社,著力在發展質量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甘州區社會服務培訓中心和鄉(鎮)培訓陣地,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財會知識等,采取多種形式與方式,大力開展合作社各類人才培訓,培養一支富有合作精神、能干會干善干的合作社領辦人隊伍和熟悉合作社政策法律、精通合作社指導服務業務工作的輔導員。為更好地推動貧困村合作社發展產業、發展合作事業強化人才基礎。
通過召開對接會、調查社企需求、發布供需信息等方式為龍頭企業與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對接搭建平臺,以產銷合作、訂單回收、生產委托、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合作,鞏固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在農業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合作關系,充分依托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市場等諸多優勢帶動貧困村合作社持續發展。
一方面要引導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強化“內功”。從自身入手,依法發展、規范發展,不斷增強合作社聚集力、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持續強化自身實力建設,充分挖掘成員潛力,依靠成員做大合作經濟體量與實力,破解資金瓶頸。另一方面要創新金融服務,加強支持。農業生產周期長、前期投資大,季節性突出,金融機構要根據合作社生產實際與需求,研究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解決合作社“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