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平,沈秋云,尚學燕
內蒙古自治區磴口縣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磴口 015200
植物保護是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以經濟、科學的方法,保護人類目標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產投入的回報,維護人類的物質利益和環境利益的實用科學。植物保護更多的是一種“人治”,即作為主體的人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總體布局,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受到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立法理念的影響,我國環境保護法立法理念仍然延續了重經濟、輕環保,重城市、輕農村的思想,這對植物保護帶來理念上的偏差。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農業受到工業和服務業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人口、生產方式和環境方面,農業在接受現代化帶來的科學觀念和生產方式的同時,還受到一些威脅和挑戰。例如,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在生產農作物過程中對相應的植物使用大量的有害農藥,環境的破壞阻礙了農業健康發展,也對美麗鄉村建設構成威脅。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加強植物保護,推動農業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是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必須堅持的重要發展理念,充分體現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深刻把握。植物保護既是關系人民福祉的重要工程,也是關系農業健康發展的長遠大計。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的文明發展道路,協調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的農業生態,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愿望才能如期實現,構建美麗中國才能有基礎保證。
學術界對于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頗多,認為二者關系密切,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關系,植物保護是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而農業健康發展又促進了植物生態可持續發展。趙君法在《芻議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中認為,合理使用農藥、構建生態農業、加大生物防治力度是加強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措施。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植物保護與農業健康發展關系日益密切。國內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視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傳播。中國自1979-1980年開始生態經濟的研究,把中國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環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相關研究有:丁四保著《主體功能區的生態補償研究》提出生態補償政策法制化、構建合理的生態補償法律體系。進入21世紀以來,將環境、資源、生態、人口、發展和經濟等要素統籌考慮在區劃原則中,利用“人-地”關系的基本原理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如胡鞍鋼從經濟人口、環境、資源等角度探討了中國的適度人口目標,中國農業資源最大人口承載能力為15~16億人。袁建華等認為盲目無序開發、生態意識淡薄、人為破環影響農業健康發展,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導致我國資源環境承載力失衡。
在國家宏觀政策方面。從1996年《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開始,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2005年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次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目標,同年12月國務院作出《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開始將環境保護與發展統一起來。2010年國務院做出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已經把節能環保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同年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更是將減少資源消耗直接與產能的轉型緊密聯系,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統一。2016年7月《“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的印發和中央環保督查的全面展開更體現了我國愈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良性反饋。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強調,“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綠色發展理念已經在指導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引領國際綠色發展潮流。
綜上,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識到植物保護和農業健康發展關系聯系密切,生態文明建設為植物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中國長期以來的粗放發展模式依然存在較大慣性,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嚴峻,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觀依舊普遍存在,植物保護之路才剛剛開始,推動農業健康發展還需要作出頂層設計。
植物病害的成因來自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環境條件。長期以來,中國發展的列車行駛在粗放發展軌道上,人們的消費理念、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已經悄然發生變化,以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經濟社會發展。傳統發展模式固然能夠在發展初期帶來高速發展,但其環境副作用卻日益顯露,霧霾頻現、水環境惡化、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屢見不鮮,轉換發展方式、保護植物,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刻不容緩。
具體而言,在經濟加速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推動農業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是環境承載的有限性、天然植被破壞嚴重、地區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呈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經濟快速發展及其部分領域和區域的盲目開發、無序開發、過度開發、胡亂開發是導致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生態文明意識不強,而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則是植物病害發生的制度原因。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是貫徹中央、自治區、地區植物保護精神的具體實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農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堅持植物保護推動農業健康發展就是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
植物保護是一項涵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方面的系統工程,農業健康發展的生態屬性決定了綠色發展的協同性,需要從整體角度統籌安排、協調推進。植物保護的綜合防治管理目標是,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態基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綠色發展意識,但在推動植物保護,實現農業健康發展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進行科學有效的統籌協調,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水平,降低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并科學改善森林、水體、大氣等生態環境,主動將植物保護與農業健康發展有機聯系起來。
植物保護是一個多方協同會戰的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實踐過程。農村環境監管主體存在“責任不清晰,權限不明確”現象,監管主體不能充分發揮政府監督職責,缺乏責任擔當意識。這就需要將農村環境保護監管主體系統化,形成強有力的基層環境治理體系,通過立法明確各主體地位、職責權限、責任等,并以“政府+群眾”模式,在環境監測管理部門的引導下調動村民參與共治,形成植物環境保護的合力。
政府應發揮引領作用,加強植物保護,給予森林改善、水系治理、大氣治理等方面足夠的重視、有效的行動,并在相關法規、制度等方面不斷完善,確保相關治理行動、措施、機制等能夠充分落實,激發全社會對于農業生態發展社會治理的熱情與參與意識;學界對于農業生態發展理念和落實方式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相關部門應做好理論與實踐的鏈接,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并推動理論在實踐基礎上的不斷創新。
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豐富形式傳播植物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踐行生態文明觀,不斷提高農業健康發展意識,主動踐行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將綠色理念融入生活。
政府部門需做好引領既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制定綠色發展相關法規、制度、機制。現有的環境保護制度以城市為主,不能滿足農村環境保護的需要,甚至一些制度無法在農村適用。所以,需要研究設計植物保護制度、生態保護制度和污染土壤等防治制度等,落實環境監測制度、排污許可制度、草原生態補償制度等,以適應農村農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