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榮,潘 巖,陶彩虹,王 珍
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環縣 745700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一項重要決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環縣歷史上是一個自然植被覆蓋度高、風調雨順、山青水秀、牛羊成群、糧草茂盛、五谷豐登的農牧大縣。但隨著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人為的無休止地破壞,特別是近年來,地膜種糧面積逐年增加,地膜白色污染逐漸嚴重,以及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對環縣脆弱的生態構成一定威脅。為了確保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農牧民穩定增收,徹底解決溫飽問題,加快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環縣在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大美環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環縣是“全膜種糧”大縣,每年地膜種糧面積都在百萬畝以上,產生的廢舊農膜接近萬噸,“白色污染”形勢十分嚴峻;地膜撿拾不干凈,常年積累,耕地土壤破壞也十分嚴重。近年來,環縣按照“縣有加工企業、鄉有回收站、村有回收點”的目標,目前建成9個廢舊農膜初加工企業和132個廢舊農膜回收網點,2011年到2019年,廢舊農膜回收量從2 000多t上升到6 134t,回收率從20%上升到81.4%,2019年加工企業加工廢舊地膜4 060t,廢舊地膜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2%,生產再生PE顆粒1 200余t。年總產值超過710萬元,并且助農增收270余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生態和社會效應。
始終堅持把宣傳培訓、營造氛圍、凝聚合力作為首要前提和關鍵一步,采取刷寫標語、制作宣傳欄、層層召開會議等形式廣泛宣傳。在環縣人民政府網站、慶陽市農業農村局、慶陽市供銷社以及省供銷社網站報道相關信息;環縣電視臺開辟專欄,報道地膜種糧的有關政策、典型示范戶、先進事跡及實施進展情況,對環縣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進行專題采訪,在環縣新聞進行了報道,同時在微信等公眾平臺進行了轉發宣傳。
在春秋揭膜旺季組織工作人員督促網點及時回收,在加工企業組織現場監管集中交售。每年組建聯合督察組先后2次深入各鄉(鎮)督促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及農業面源污染等工作。
環縣農業農村局和供銷社聯合下發了《環縣廢舊農膜加工企業農膜回收、加工生產、產品銷售監管細則》,為了促進對企業收購實地監督的常態化,彌補人工監管存在的空檔和漏洞,督促9戶加工企業安裝了電子監控設備,可以將各企業場地、加工車間、成品庫房進行全程實時監控,并采取派員跟車全程監督銷售數量、企業報賬用電量核算等辦法,嚴格監管,規范了廢舊農膜回收加工行為;臺賬建立方面,具有清晰完整的項目資金臺賬,加工企業健全網點回收臺賬,網點健全農戶回收臺賬,鄉村建立“以舊換新”臺賬。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鼓勵農民積極施用農家肥,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科學施肥。
通過開展“千鄉千店、一屏一機”配方施肥服務、發放施肥建議卡、指導農戶按方購肥,推進配方肥進村入戶到田,使90%以上的農戶不同程度地了解了測土配方施肥知識、86%的農民初步掌握了使用配方肥的方法和96%的農民懂得了科學施肥節本增效、減少浪費、保護環境的好處。
充分依靠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技術培訓,充分運用先進技術,轉變施肥方式,推動化肥減量增效效果。2019年,全年肥料利用率達39.1%,化肥施用總用量較上年20 987t減少34t,增幅降低到-0.16%,控制在指標值0.2以下。
組織技術人員通過實地指導、電話咨詢、微信平臺等多形式、多層次開展技術宣傳;做好示范區建設,樹立示范區標牌,集中展示技術成效;發揮(12316)農業信息服務、微信公眾號、智能化配肥站的作用,高效快捷地開展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達到減量增效的目的。
向國家、省市各級黨委、政府、發改及有關部門及時匯報環縣的具體縣情和現在面臨的實際困難,力求得到大力支持,在現有的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的基礎上,列入國家項目計劃,加大扶持力度,對在現已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生態脆弱區居住的農牧民全部實行易地扶貧搬遷。
對南湫、小南溝、羅山、甜水、毛井蘆家灣等6鄉(鎮)1 626.5km2土壤嚴重沙化的區域實行整村一戶不留的遷出,對遷出區域原有糧田面積全部實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草灌結合工程,不論是糧田面積,還是“四荒”地一律全面封山禁牧,組織專人看護,禁止人類居住、羊畜上山啃踏,改善區域內生態環境。
對整體遷出的農戶結合移民搬遷、新農村建設、小康農宅建設等項目,整合資金、加大投入。遷入到鄉(鎮)政府所在地或21國道線的沿川水、電、路、田等基礎設施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較好的區域生活。對遷出農戶的勞動力經過勞務部門整體培訓后,安排勞務輸轉工作,通過勞務輸出增加經濟收入,在確保農戶正常生活的同時,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壤沙化、水土流失,2005年5月以來,在全縣范圍內整體實施了封山禁牧。但由于畜群數量過大,飼草匱缺,農牧民長期形成了野外放牧的陋習,加之部分鄉(鎮)封山禁牧工作力度小,致使封而不死,禁而不止,不論縣南縣北均存在大量偷牧現象,導致草場、荒山仍然被羊畜啃踏,植被破壞,土地裸露,環境惡化。為此,加大封山禁牧工作力度,保護生態環境已刻不容緩。
近年來,環縣圍繞脫貧攻堅戰略,大力發展種草養羊,現有11.38hm2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飼養12.4萬頭大家畜、160萬只羊的基礎上,將下大氣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攻草畜產業發展。
農戶自籌資金,平均每戶至少新建1~2座標準的磚混結構羊畜暖棚,并適當配合一些簡易棚圈,徹底解決羊畜棚圈問題,減輕了封山禁牧壓力。同時,配備專職封山禁牧人員和辦公設備,一村成立3~5人的看護隊,加大看封護禁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植被。
加強生態基礎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環縣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徹底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措施。
加大對洪澇池、樊溝畎、山城、洪德、小南溝、楊掌、黃寨柯、塔兒咀、大方山等10個國營林場0.83萬hm2森林的看護力度,禁止一切人為對現有林木、植被破壞的同時,每個林場每年新栽植(保栽保活)各類喬灌木混合林13.35hm2,不斷提高國有林場的森林植被覆蓋度。以縣政府出臺的保護自然植被草場等相關政策性文件,制定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和辦法,全力保障天然草場、自然植被不被濫砍、濫伐、濫挖和羊畜上山放牧。
采取山、水、林、田、路綜合配套治理,有計劃、有步驟、分期分批逐步減少水土流失面積。
保護好16.2萬hm2基本農田的生態環境,嚴禁農田撂荒,防止土地荒蕪、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生態環境惡化。
采取挖淤泥、掏泉眼、蓄洪水等辦法確保河流的水源流量,以便于正常使用。同時維修管理好縣內36座水庫、塘壩,保持正常年份總面積198.20hm2,容量377.11萬m3不變的基礎上,擴大塘壩數量,增加貯蓄面積與容量,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對縣境內石油、煤碳開采和各類重大項目建設,采取先治理再開發、再建設,防止造成水士流失和土壤沙化。
環縣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局。
2002年以來,國家逐年安排退耕還林4.54萬hm2、還草3.9萬hm2的所有缺苗面積,要進行全力補栽、補種。要加大荒山造林力度,干部、群眾都要徹底轉變一提造林種草,就問國家補貼多少的思想觀念,要樹立“環縣是我家,生態環境靠自家”的明識,在國家終止退耕還林還草補助的同時,縣上要因地制宜、統籌安規劃,將每年荒山造林2萬hm2任務分解到各鄉(鎮),苗木自籌保栽保活,納入工作考核范疇,逐地逐塊驗收,抓好落實。
在用足用好國家有限的項目資金,全力保護全縣0.83萬hm2天然林的基礎上,要在縣北13個鄉(鎮),尤其是土壤嚴重沙化、荒漠化的甜水、山城、南湫、羅山、毛井、車道、蘆家灣、秦團莊等鄉(鎮)栽植好農田防護林帶和農田防護林網,減輕土壤風蝕沙化危害程度。
要徹底改變過去造林必須挖育林畦或育林坑,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干早導致土壤沙化加速黃土飛揚,栽植林木80%死亡,只見工程不見樹的錯誤做法。縣南盡量適當少整畦,直接在退耕地栽樹種草,縣北部退耕地和荒山造林禁止整畦,適當少挖育林坑或不挖坑,待春秋透雨后直接栽植灌木林,在保護自然植被的同時,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栽植苗木成活率。
種草要以紫花苜蓿為主,適當搭配沙打旺、紅豆草、草木樨,栽植樹木縣北以灌木沙棘、檸條為主,適當搭配刺槐紅柳等;縣南以沙棘、刺愧、杏樹、檸條、狼牙刺為主,適當搭配楊、柳、椿樹等。
不論在退耕還林還是荒山造林種草上,一定要打假求實,擠干水分,嚴禁做數字游戲,對做假者要追究責任特別是領導責任。總之通過上述綜合措施辦法加大造林種草力度,增加植被覆蓋度,使全縣平均覆蓋度達到60%以上,縣北達到45%,縣南達到70%。
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大力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大美環縣,使環縣正真成為一個自然植被覆蓋度高,風調雨順、山青水秀、牛羊成群、糧草茂盛、五谷豐登的農牧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