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清,白會生,邢志軍
高臺縣林業和草原局,甘肅 高臺 734300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代林木產業,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新時期對林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新目標。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文化倫理形態,也是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了綠色發展的高度。
隨著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在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不斷退化的嚴峻形勢下,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生態優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林業發展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和基礎所在。國家大力倡導的天然林保護工程、“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以及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建設工程,極大地促進了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發展的內涵也由傳統的木材生產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的經營方式。新形勢下,林業發展要基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重點做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和管護等工作,改善和提升森林生態質量,同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可持續發展[1,2]。
生態系統的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主要依靠自然的力量,基于此我國采取了封山育林的重要舉措,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往的林業經營過程中由于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雖然采取了大量的植樹造林、森林撫育和管護等人工促進措施,但至今還沒有完全恢復。因此,林業發展要充分敬畏自然、尊重規則,基于生態理念實現對自然環境的平衡與修復。
我國地域遼闊,林業資源種類較多,不同地域內林業資源的功能互不相同,但主要分為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新炭林和特種用途林5種。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新時期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引領下合理定位林業資源,科學配置與利用林業資源,使林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趨于最大化,構建穩定、健康的生態環境體系,促進林業、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從而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新時期的林業發展,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林業發展模式,促進林業產業升級。一是要加大林業技術的科研力度,不斷提高林業科學技術水平和林業產出效益,實現林業資源的高效率利用。二是促進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只有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轉換為生產力,并應用于生產實踐,才能發揮其實際價值。為此,要通過完善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強化對林業經營者的技術培訓,并開展林業科技試點工作,從而促進林業發展的現代化。三是建立完善林業監管體系。通過對林業資源的適時監控,及時掌握林業發展的相關指標,促進林業健康可持續發展[3,4]。
不同樹種對環境的適應性及經濟效益各不相同,造林樹種的選擇是林業發展的關鍵。隨著林業發展的市場化,樹種的選擇具有多樣性,植樹造林過程中:一要重視適應性和目標性,綜合考慮造林區域的養分狀況、土壤形成條件和坡位,合理選擇相應立地條件的適生樹種,在此基礎上結合培育目標,最終確定適生樹種;二要合理利用鄉土樹種,鄉土樹種即天然生長在某個區域內的樹種,其適應能力很強,用于植樹造林安全、可靠,尤其是在一些無林區域,樹種資源稀缺,植樹造林時要首選鄉土樹種;三是慎重引進外來樹種,外來樹種不是當地天然存在的,是從其他地方引進的樹種,引進之前必須將引進地域和樹種鄉土地域的氣候、立地條件等進行充分對比,并進行長時間的觀測,確保外來樹種能順利成活、正常生長、不早衰、穩定性強,且相對于本土樹種具有明顯優勢時,才能引進推廣,切忌盲目引種。
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林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而生態文明又是新時期林業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國的林業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逐步提升,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林業發展中存在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重視眼前利益、忽視長效利益,采伐后的修復措施不到位等問題,破壞了生態平衡,制約了生態文明建設。本文從尊重自然規則、合理定位林業資源、堅持科技興林、科學選擇造林樹種4個方面論述了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林業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