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杰,雷愛琳
甘肅農業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清水縣位于甘肅東南部,天水東北部。轄18個鄉(鎮),260個自然行政村,共有1 118個村民小組。根據2019年統計年鑒總人口為33.17萬人,常住人口27.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有29.6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2.55%。占地總面積2 012km2,耕地面積僅有93.35km2,人口密度為138人/km2占總面積的4.64%。最高海拔2 201m,年平均氣溫8.8℃,年降水量580mm,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5.1%,年日照時數達2 076h[1]。農作物種植種類較多,主要以小麥、玉米、油料作物為主。目前,隨著勞動力的缺乏和種植糧食作物的效益較低,大多數的土地轉型種植果木類作物,以謀取更好的收益。
“三農”問題具體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三農”問題關系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的繁榮及民族振興等諸多方面。在清水縣農村建設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糧食安全問題。大批量使用農藥造成農作物及經濟型果木病害的抗藥性增加,92.5%的農戶在沒有專業知識的前提下超劑量噴施,致使農藥殘留量急劇增加,嚴重損害糧食及果品安全。
2.農業政策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加強農村建設,著力推動農村現代化產業發展。教育補貼、農機補貼、創業補貼、農田秸稈綜合利用補貼等利農惠農方針。
農村產業化結構不夠完善,在農村主要缺乏青壯年勞動力,剩余勞動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據調查發現全縣260個行政村內有70%以上的勞動力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將近5%的土地無人管理。農村問題直接影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速度,只有農村全面實現現代化建設,全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完全實現。而農村問題的解決現階段急需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才能的實現。
1.農民素質問題。據調查初步了解清水縣區域內的大部分鄉村中幾乎有50%的農民普遍具有科技文化素質低、思想道德素質落后、法制和衛生健康意識差等問題。
2.農民就業問題。隨著現階段科技的進步,以及自動化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人力越來越少,加之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據隨機調查估算發現,大部分農村至少有20%的是文盲,35%左右的為小學文化水平,60%的具有初中或半初中(未畢業)學歷,高中及以上者僅占全村人數的5%。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文盲大多以女性居多。因此,在外工作者只能參加一些苦力及零雜工的工作,收入普遍較低,直接影響家庭收入,以至于發生貧困。
3.農村收入問題。目前,農村的收入問題主要有貧富差距大,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農村一般家庭收入基本在每月每人在2 000~3 500元間,然而貧困戶大多人均收入多在每人每月500~1 000元,產生了極大的懸殊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個幫扶單位及扶貧干部精準施策,確保在2020年底完成脫貧工作。極大減小了農村貧富差距,推動后期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和實施。
在縣區附近,主要以小拱棚半夏和高原夏菜為主要產業,附帶基礎加工設施建設。構建有園區特色的蔬菜產業種植大棚,并與所對應的藥材及蔬菜公司簽訂供應合同,推進產業穩步發展,創建種植有特色,有質量的高標準蔬菜產品。
山地地區主要以核桃、花椒、航天架豆等為主要產業模式。同時,在縣扶貧辦及相關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和幫助下為貧困戶扶持“中蜂”蜂種。成立養蜂合作社,建立互聯網服務中心,以擴展農副產品的銷路。產業扶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以山地輻射型園區為主線。在秦亭鎮黨河村建成2.667hm2航天架豆王示范基地。帶動該地區的產業建設及多個扶貧崗位。同時,在白駝河流域建設鋼架大棚666.667hm2,在永清鎮雙場村建成了20座大棚香菇示范種植基地。帶動全縣的蔬菜種植面積達8 133.333hm2,產值近7.5億元[2]。
2.以規模化種植為主線的果樹栽植。在隴東鎮主要以核桃種植為主要發展方式,核桃覆蓋種植率可達80%~90%。使每戶每年有5 000~8 000元的收入。栽植品種多樣,有“遼寧一號核桃青果”“翠豐核桃堅果”“豐收5號核桃堅果”等。因為規模龐大和質量的優質隴東鎮被譽為“核桃之鄉”。在山門鎮的玄頭村,旺興村等形成以花椒為主要的產業,主要以“大紅袍花椒”為主。平均每戶有3 335m2的種植規模。根據其種植的規模每戶每年純收入可達3萬~5萬元。同時成立花椒合作社,旺興村與清水縣農發公司簽訂農副產品供給合同,以保障產品的出售穩定。
3.以設施菌菇種植為主線。在山門鎮及牛頭河流域,建設666.667m2規模的大棚20多個。并配套建設有加工扶貧車間,在保障產品高質量出售外,盡可能地提供多的就業崗位。
大多數都以小規模車間為主,產量限制較大,而且都是各農戶作為股東入股,所以其資金產業鏈較為薄弱,抗風險能力低。
清水縣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縣區內缺少大中型企業,以及優質化的加工產業結構,將農產品進行收購后,只能將其出售給其他地區的大型加工產業進行加工。而不能將果品進行優質的加工進而出售給消費者。極大的縮小了農戶和合作企業收入比例。
清水縣的財政收入較低,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受限;農戶因缺少專業化知識,對新興問題的接受能力較弱。
1.針對糧食安全問題可以對農戶推廣“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法”等辦法以減少對農藥的使用。
2.農戶素質文化問題可以在各村創辦農家書屋,進而在有條件的村組辦夜校,在農閑時間進行文化知識及專業的果蔬、家禽養殖技術的授課,多方面推廣。
3.收入和特色化產業及規模化問題可以加大各個扶貧車間的生產規模,引進大型企業進行加盟。
4.“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利用當地生態或歷史人文環境進行改造,促進多方位協調發展,加大產業鏈的聯動性,逐步實現從生產到加工再到出售的一體化模式。
5.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青壯年回鄉就業。改善鄉村的人均年齡和勞動力差距。從而改善農戶收入和就業問題。
1.協同果業局、旅游局、農業局等農業職能部門,科學合理的進行全縣產業鏈發展的規劃,同時,可以實行“包教到村”實行每村都有以果木和農藥使用方面的技術人員進行專門的指導[2]。
2.與龍頭企業構建產業的互利模式,緊緊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畜牧養殖等新型農業為主體,實現農業產業的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優質化服務模式,大力促進農業產業企業的轉型升級。
3.加大農業專業化知識培訓工作,構建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生產、專業加工的優質個體戶及企業的生產網。